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 动态信息  > 部门动态 
衡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专家王玮:警惕心源性猝死,抓住抢救“黄金四分钟”
发布时间:2024-07-09 08:40      来源:衡阳晚报     浏览量:
字体:

近年来,在新闻报道中,所谓“身体状况良好”的年轻人却意外“猝死”的新闻并不少见,这无疑是个值得警惕的趋势。

为何猝死呈现年轻化趋势?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如此悲剧?身边如果发生这种情况,应该怎么急救?……作为在心血管内科诊治领域工作多年的医生,衡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王玮提醒年轻人,警惕心源性猝死,定期体检,尽早发现高危因素及心血管疾病,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运动习惯。

1.心源性猝死很隐匿,“黄金四分钟”要抓住

“年轻人发生猝死的病因有多种,如突发的急性心肌梗死、脑出血、急性肺栓塞等。”王玮介绍,但70%的猝死原因还是心源性猝死。

心源性猝死是指急性症状发作后1小时内发生的以意识骤然丧失为特征、由心脏原因引起的自然死亡,死亡的时间与形式都在意料之外,是心血管疾病最常见、最凶险的死亡原因。据统计,我国每年猝死人数达54.4万例,居世界首位,心源性猝死发生率为41.84/10万,这意味着平均每天有1000多人猝死。

“心脏复苏是抢救最为关键的环节,而且一定要把握‘黄金四分钟’。”王玮说道:“4分钟内是挽救生命的最佳时间,如果错过这个窗口期,抢救成功的概率会以每分钟10%下降,超过6分钟后即使抢救成功,但因大脑严重的缺血缺氧,患者很可能会成为植物人。”

“抢救心源性猝死,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使用心脏除颤器。”他介绍,“近年来,在高铁站、机场等大型公共场所都配备有自动体外除颤器(AED),如果发生了心源性猝死,应立即现场进行心肺复苏,同时启动AED急救。衡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每年都开展了数十场走进学校、街道社区、厂矿企业等基层的公益活动,手把手教授大家心外按压、人工呼吸等急救知识,帮助更多人掌握急救技能。”

“在心源性猝死发生时,患者可能出现心前区不适、大汗淋漓、突然倒地意识丧失等情况。见此情况,很多人第一反应都是拍打他们的面部,掐人中或者刮痧等。”王玮说道,这些行为对急救并无帮助,正确的做法应当先大声呼喊患者有无反应,仔细辨别患者呼吸是否变浅、变慢或停止,摸一摸颈动脉有没有跳动,短时间判断上述情况都没有就是心源性猝死。这种情况下立即进行心外按压,同时呼喊路人并拨打120急救电话,才是最好的办法。

“能否抢救成功,还需一利器——自动体外除颤器(AED)。”王玮回忆,曾经有一次,在抢救一位急性心梗病人时,患者刚上介入手术台就发生了室颤、心跳呼吸骤停,随后接连再次出现室颤,对该患者进行了10余次电除颤,药物抗交感电风暴,气管插管镇静镇痛,介入手术开通闭塞右冠状动脉后成功将其从死亡线上挽救了回来。这次经历充分体现了电除颤在急救时的强大作用。

如果现场有AED,有医学常识的人可以按照设备上的指导来进行急救。首先开机,根据图示将电极片贴在患者裸露的胸部,再将电极片的导线插到AED主机上,AED会自动分析识别到患者心律,最后依据AED指示,如有电击需求,在确保周边环境安全情况下,按电击键完成除颤操作。同时,在帮助患者恢复意识后需要医护人员将其转运至医院进行下一步诊治。

但有些地方没有配备AED怎么办?王玮提醒:“这时,只要周围人群一直进行正确的心肺复苏也是有效的。连续做30次的心外按压外加2次人工呼吸,不断重复这个步骤,直到患者恢复意识或者医护人员赶到。”

2.猝死越来越年轻化,高危诱因要小心

“以前心源性猝死的人群以中老年人为主,主要由基础心脏疾病引起,比如冠心病、心肌病、心脏瓣膜病等。但近年来,年轻人出现心源性猝死的比例不断增加。”王玮介绍,在临床接诊中,他们抢救的最年轻的心源性猝死患者只有28岁。

为什么有些年轻人看起来很健康,却会猝死?王玮指出,当下不少年轻人有吸烟、喝酒、熬夜、肥胖、缺乏运动等不健康生活方式,有些年轻人还经常沉浸在负面情绪中,这些危险因素都隐藏着“猝死”的风险。

“还有很多猝死的年轻人,只是看起来健康,实际上已患有冠心病或者其他心血管疾病,只是没有做针对性检查,未查出问题。”王玮指出,心源性猝死极为隐匿,发病前一般没有明显的症状,只有通过定期体检才能发现身体异常的蛛丝马迹,尽早发现心脏疾病或心脏疾病的高危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从而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王玮提醒,有遗传性离子通道病、肥厚型心肌病、致右室心律失常性心肌病、心脏瓣膜病等家族史的年轻人更应及早就诊,避免突发意外导致心源性猝死的悲剧。

此外,即便是健康的年轻人,也要小心藏在身边心源性猝死的诱因,如吸烟、喝酒、肥胖、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不健康饮食、久坐不动、猝死家族史等。“这些危险因素听起来好像都是老年人‘专属’,离年轻人很远,殊不知,临床上因这些危险因素造成的心血管疾病不仅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年轻化。”王玮坦言。

他建议,年轻人在工作之余一定要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饮食要营养均衡、戒烟限酒、适度运动、控制体重、规律作息、过度疲劳、调节情绪、定期体检等,这些都会大大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

3.健身要因人而异,运动后要及时补液

人到中年不得已,养生壶里泡枸杞。当下,不少年轻人也有锻炼和养生观念。“我们应当科学健身,健身的方式、运动量、运动强度都应该根据自身身体条件来,切忌盲目撸铁等高强度锻炼!”对此,王玮指出,无论多大年龄、无论做什么运动,运动前都要对自己的身体进行全面评估,尤其是有心脏、血管相关疾病的人应当听从医生的专业建议,进行适当的运动。

他建议市民,选择自己长期参与的或者已经熟练掌握的运动方式,最好不选择完全陌生的运动项目。如果想开始尝试新的运动项目,则应该选择简单的、容易掌握的,如慢跑、骑行、健步走、广场舞、太极拳、羽毛球等。“运动要讲究循序渐进,对于平常运动量少的非专业人士,不要贸然地开始激烈的、耗氧量大的无氧运动,可能会影响关节或肌肉,还会影响心脏。另外,还要注意最近是否有身体不适,如感冒、熬夜、饮酒、疲劳等,如果有这些情况可以等身体恢复后再运动。”

他指出,运动过程中,可以佩戴一块监测心率的运动手表,及时观察自己的心率,通过自身的反应确定运动量是否适宜。同时,剧烈运动中会大量出汗,随着汗液的排出,电解质等物质也会丢失,导致低钠、低钾、低镁的情况,从而造成心脏电活动不稳定,而此时,人体交感神经本就处于极度兴奋的状态,容易导致心肌缺血缺氧,各项因素叠加,意外可能就此发生。因此,运动后,特别是夏天或出汗特别多的运动后,可以喝一些电解质水及时补足充分的水分和热量。如果在运动中出现身体不适,如中暑、呼吸困难、头晕等情况,要及时停止运动。

此外,剧烈运动后,不要马上停下来或蹲坐,最好采取站立慢走让身体逐渐恢复。另外,切忌剧烈运动后吹冷风、饮用冷饮或冲冷水澡等,因为剧烈运动后全身毛细血管舒张,冷刺激会导致血管骤然收缩,影响心脏供血,甚至诱发休克或猝死。

对于运动时间,他建议每天30分钟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既可调节机体代谢、减轻体重,又有益于强身健体、增强体魄。王玮提醒:“近年来,我们也收治过一些在运动中突发晕厥,被路人送来的患者,建议市民们不要在气温过高、湿度过大的时间段运动。”

专家简介

王玮,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介入放射科负责人,衡阳市第一人民医院胸痛中心医疗总监,湖南省中医药学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委员,衡阳市中医药学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委员,衡阳市胸痛中心联盟管理委员会委员。从事心血管内科专业20余年,曾先后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阜外华中心血管医院、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进修学习,擅长心血管疑难疾病的诊治、心血管急危重症的抢救、冠脉介入诊治、外周出血疾病介入诊治以及冠心病介入治疗后的综合管理。

相关阅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