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东县洪桥街道的晨曦中,总有一辆银灰色 SUV 碾过露水启程。后备箱里,急救箱与保温桶静静并立,听诊器的金属软管与慰问品的红绸带在晨光中交织 —— 这是 61 岁退休医师唐建国的 "流动敬老站"。从救死扶伤的诊疗室到阡陌纵横的乡间路,他用三十年医龄诠释医者仁心,以十六载义工岁月书写人间大爱,将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的古训熔铸成新时代敬老助老的精神丰碑。当他驱车 8 万公里踏遍祁东山水,当他为 16 位抗战老兵拂去历史尘埃,当他让千余名孤寡老人绽放笑颜,那抹不知疲倦的身影,早已成为湘南丘陵间最温暖的坐标。
1984 年盛夏,湖南医学院毕业典礼上,唐建国是唯一选择奔赴乡镇的毕业生。当同窗们奔向城市霓虹,这位长子将 “父母在,不远游” 的古训刻进骨髓,放弃留城机会,走进祁东县河洲镇卫生院的土坯房。农忙时,他赤脚踩进稻田帮父母收割;深夜里,他挑灯为弟妹辅导功课。在他的言传身教下,三个弟妹相继考入清华、中南工大等学府,成就 “一门三俊彦” 的乡间美谈。
老家堂屋的相框里,至今保存着一张泛黄照片:28 岁的唐建国穿着白大褂,左手牵着年幼的妹妹,右手握着听诊器,身后是卫生院斑驳的木门。照片背面,他用钢笔写下 “医心报乡亲,孝心奉高堂” 十二个字,成为贯穿一生的誓言。
2017 年广州中山肿瘤医院的病房里,凌晨四点的灯光总映照着唐建国忙碌的身影。为给患咽喉癌的父亲熬制流食,他将黑鱼、山药文火慢炖两小时,用纱布反复过滤至无渣;为缓解放疗导致的脖子溃疡,他把棉签在温水中浸透,哈气焐热后才轻拭创面。“爸,这鱼汤像不像老家池塘的月光?” 他用乡音驱散病痛阴霾,三个月后父亲奇迹般康复,创造了主治医师口中 “晚期癌症患者的生存奇迹”。
护士站的值班记录曾这样记载:“2019 年 3 月 12 日凌晨三点,55 岁的唐先生跪在病床边为父亲按摩小腿,鬓角白发与监护仪的绿光交辉。老人无意识地抓着他的手,他始终保持半跪姿势直至天明。”这种持续三年的 "跪式护理",让同病房的患者家属潸然泪下。
父亲离世后,80 岁的母亲独居乡下,唐建国每周驱车 120 公里往返。后备箱里永远装满亲手栽种的蔬菜,副驾驶座放着为母亲订阅的《老年之友》。邻居们常见他陪母亲在庭院侍弄花草,阳光穿过老人银白的发丝,落在他俯身倾听的背影上 —— 这幅画面后来成为祁东县 “道德模范” 颁奖词中最动人的注脚:“他用车轮丈量孝心,让母爱在时光里缓缓流淌。”
从 2021 年至今,唐建国累计往返老家 182 次,行驶里程 2.18 万公里,相当于绕赤道半周。他为母亲建立的 “健康档案” 里,记录着老人每一次血压、血糖的变化,以及对应熬制的食疗方,整整记满三个笔记本。
2010 年冬天,祁东格外的冷,在祁东县福利院,83 岁的张奶奶裹着补丁摞补丁的棉被蜷缩在床上,这一幕让前来义诊的唐建国彻夜难眠。他牵头成立义工协会敬老部,立下 “不让一位老人受冻” 的誓言。从此每年小年,敬老院的晨雾总会被剁肉馅的“咚咚”声惊醒,他亲自为失明老人剥虾,给瘫痪老人喂饭,席间必讲几个祁东笑话逗老人开怀。
2016 年深冬,他徒步三小时翻越积雪山路,将羽绒服送到归阳敬老院 36 位老人手中。当老人们抚摸着崭新的衣被,79 岁的陈爷爷突然抓住他冻得发紫的手:“这棉袄,比亲儿子做的还暖和。” 而他自己的棉鞋早已被冰水浸透,脚底磨出的血泡与冰雪粘在一起,脱下鞋子时竟扯下一层皮肉。
作为医生,唐建国深知“精神赡养”的重要性。他为失独老人建立 “亲情档案”,每周固定电话问候;在敬老院设立 "记忆角",陈列老人们年轻时的物件;组织医科大学生开展“时光信箱” 活动,代笔书写家书。2020 年疫情期间,他独创 “视频探老”模式,带领志愿者用手机为老人连线在外打工的子女,累计促成 127 个家庭 “云端团聚”。
他创新推出的 “三位一体”服务体系(医疗帮扶 + 心理慰藉 + 文化传承)被祁东县政府作为典型推广。十四年来,他累计协调爱心企业捐赠物资超 30 万元,组织健康义诊 62 场,为 1082 位老人建立动态健康档案,其中 87 位重病老人通过他的早期干预得到及时救治,被老人们称为 "救命的健康管家"。
“有事找老唐,电话叫,随时到”唐建国的手机 24 小时为老人开机,这个被称为 “银发热线” 的号码,记录着无数温暖故事。2023 年除夕夜,他接到敬老院王奶奶的电话,老人哭着说想念去世的老伴。他当即驱车 40 公里赶到敬老院,陪老人看春晚、煮饺子,直到凌晨三点老人安然入睡。这样的 “深夜驰援”,他平均每年要经历 20 多次,手机通讯录里存满了老人的名字,每个名字后都备注着病史和喜好,如同一份特殊的 “老人地图”。
祁东县洪桥街道敬老院的留言簿上,退休教师李老先生写道:“唐医生的手机号是我们的‘安心符’,他的脚步声是敬老院最动听的门铃。”这份跨越十四年的信任,让唐建国在每个深夜接到电话时,总会说:“别急,我马上到。”
“这些老兵是民族的活化石,绝不能让他们在遗忘中凋零。”2014 年,当唐建国握着抗战老兵刘宋原老人布满伤疤的手,立下寻访英雄的誓言。此后两年,他驾车穿越祁东 26个乡镇(街道、管理处),在泥泞山道上经历过爆胎等困难,最终寻得 16 位健在老兵。当 92 岁的刘老戴上 “抗日胜利七十周年纪念章” 时,突然挺直佝偻的脊梁唱起军歌,泪水在沟壑纵横的脸上肆意流淌 —— 这个瞬间被唐建国用手机记录下来,成为他电脑桌面永恒的背景。
在唐建国的工作日志里,夹着一张泛黄的路线图,上面用红笔标注着 26个乡镇(街道、管理处)的寻访轨迹,密密麻麻的批注记录着每次寻访的艰辛,“2015.4.12,雨,车陷泥坑,推车上坡 3 公里”“2015.7.28,高温 38℃,迷路至深夜,靠老兵家的井水续命 ”。这些文字背后,是他用双脚丈量的英雄之路。
为让老兵安享晚年,唐建国奔波于全国慈善机构,累计争取资金 98 万元,使祁东老兵月补助达 2200 元,居全省前列。2018 年,他为患阿尔茨海默症的老兵周爷爷定制 “记忆相册”,用老照片唤醒尘封的岁月;2019 年,他为 98 岁的川籍老兵贺素云筹得 3 万元返乡经费,护送老人乘飞机归乡时,机组人员集体起立致敬,机场特意开辟“英雄通道”。在父母坟前,老人长跪不起,“娘,儿给您争光了!”这一幕被《华西都市报》报道时,配文写道:“祁东人的担当,让民族英雄魂归故里。”
贺素云老人登机前,唐建国特意为他整理军装领口,发现老人内衣口袋里缝着一张褪色的全家福。这个细节让他彻夜难眠,此后他为每位老兵都制作了 “亲情联络卡”,缝在他们贴身的衣物里,卡片上写着“您的英雄故事,我们从未忘记。”
唐建国的车后备箱常年备着急救箱与慰问品,里程表记录下 8 万公里的敬老之路。为给老兵李家怡重建危房,他连续三个月奔走募捐,终于筹得 10 万元建起红砖房;为圆四对老兵夫妇的婚纱梦,他自掏腰包 8 千元,在深圳国际展览中心展出的婚纱照前,白发老人紧握的双手让参观者潸然泪下。更令人动容的是他为老兵遗孀设立的专项补助 —— 当慈善机构停止捐赠后,他独自承担起联络宁波企业的重任,八年间从未延误一笔汇款,让五位老人每月收到的不仅是生活费,更是 “英雄身后有我们”的承诺。
他为 16 位老兵建立的“烽火记忆档案”,包括 200 小时影像资料、30 万字口述史、127 件实物展品。这些资料被祁东县档案馆永久收藏,其中老兵刘宋原的勋章证书成为 “祁东抗战史”展区的镇馆之宝,每年吸引上万名参观者缅怀英雄。
在唐建国的办公桌上,放着一本泛旧的《祁东抗战老兵口述史》,这是他带领志愿者耗时三年整理的心血。他将书籍捐赠给 20 所中小学,亲自走进课堂讲述 “枪口下的青春”。2022 年重阳节,他策划的“百岁老兵对话新时代”活动登上央视新闻,镜头里 102 岁的老兵抚摸高铁车窗的画面,成为跨越世纪的精神传承,让无数观众热泪盈眶。
他创新打造的“三个一”教育工程(一本口述史、一堂英雄课、一次实景教育),已让 3.2 万名中小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祁东县职业中专的 “唐建国志愿服务班”里,学生们每周都会重走他的敬老之路,在实践中感悟“敬老”二字的重量。
“敬老不是一时善举,而是文明的基因传承。” 唐建国常对年轻志愿者说。在他的影响下,孩子放弃周末休息,带着孙辈加入义工队伍,一家四口在敬老院为老人包饺子的照片,被选为祁东县“最美家庭”宣传海报。他联合县文旅局举办 “孝亲主题摄影展”,用镜头记录 300 余个敬老瞬间;在社区开设“银龄课堂”,邀请老兵讲授爱国主义课程;发起“青年陪伴计划”,组织 200 余名大学生与空巢老人结对,让敬老爱老成为青春的底色。
如今,祁东义工协会敬老部已从最初的 7 人发展至 150 人,形成 “医疗帮扶 - 心理慰藉 - 文化传承” 三位一体的服务模式,相关项目获“湖南省优秀志愿服务项目” 称号。当唐建国带着志愿者们为老兵立碑时,总让年轻人亲手培土,“这不是在种树,是在种精神。”在他的带动下,祁东县注册志愿者人数突破 5 万,敬老爱老成为城市文明的底色,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这场温暖的接力中。
祁东县的青山记得,那个背着药箱穿梭于乡间的年轻医师;湘南的流水记得,那个驱车万里寻访英雄的退休老人。从听诊器到慰问品,从诊疗室到敬老院,唐建国用医者的专业驱散病痛,用党员的担当温暖夕阳,用十四年如一日的坚守诠释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深刻内涵。当他的车轮丈量过祁东的每寸土地,当他的身影定格在老人笑纹最深的地方。
“敬老之路没有终点,只有永不停歇的脚步与永不褪色的仁心”唐建国用实际行动,将个人的微光融入人间大爱,让晚晴的余晖照亮生命的长河。
这,正是他献给这个时代最珍贵的礼物。在他身后,越来越多的身影正沿着这条温暖的道路砥砺前行,让敬老之光如星辰般照亮神州大地,让中华民族的孝亲传统在新时代焕发出璀璨光芒。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