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这些橘子指定不错!”9月9日,阳光正盛,在耒阳市遥田镇皂新村丑橘种植园,村民周玉云托起挂在枝头被太阳晒得油亮的果子,喜不自禁,“日照充足的果子特别甜!”这些橘子的甜已甜进周玉云的心里。
皂新村共有21个村民小组,1050户村民,村子位置偏僻,交通闭塞。受资源、人口等因素制约,过去村民以水稻种植、小规模畜牧养殖为生,年轻力壮的则选择了背井离乡外出务工,村集体自我造血能力很弱。如何有效壮大村集体经济,发展可持续造血项目成为皂新村的最大课题。
2011年,村两委换届,年轻优秀的党员进入村支两委班子后,将发展村集体经济作为首要任务,确定了发展目标——面对现实,突出重点,盘活村里现有资源,发挥比较优势,把发展重心放在村内荒山和荒田利用开发,并制定了村级集体经济多元“造血”规划。
明确了方向与规划,该村一方面加快土地流转1000余亩,走规模化、集约化之路,开启了现代农业发展新模式;另一方面着力寻找种植、养殖能人,带动全村依托种养提升经济效益……一系列措施下来,该村先后启动了猪场建设以及黄桃、丑橘基地建设,皂新村沉寂已久的集体经济终于迎来生机和活力。
2013年,村里“能人”刘阳利用家乡资源,整合400多亩土地,成立了泉江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同时聘请村民在合作社就业。经过8年发展,合作社不仅实现生猪存栏1200多头,解决就业岗位20余个,还为村级集体经济每年增收10万元以上。“在家门口做事,每个月工资有5000多元!”已经在合作社工作了8年的村民周玉成言语间满是自豪。
湖南德安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莫永建对自己在皂新村的种植园投资也十分满意。“今年我们400亩的黄桃产量有10多万公斤,纯利润达到了10万余元。下一季的丑橘预计产量也能达到5万公斤左右,利润也有10万余元。”莫永建乐不可支地算着账。瞧着果园一次次大丰收,在这儿务工的村民周玉云也觉得生活很有奔头,每天他都早早地到果园除草,看着这些滚圆的橘子,期待着它们熟起来、甜起来。
上午11点半,顶着火热的太阳,皂新村党总支书记刘伟带着村内“能人”考察即将开工建设的花椒种植示范园。“这片荒山马上有新的面貌了!”刘伟兴致勃勃地介绍道。皂新村集体经济合作社计划在今年11月成立,将采用“合作社+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可为当地村民提供60余个就业岗位,每亩每年创收可达5000元。
“下一步,村支两委将以点带面,以花椒种植示范园为基础,成立专业合作社,吸引广大有意愿的村民入社,扩大规模。合作社将为村民统一提供技术、苗木、销售等服务,带动村民大力发展种植、养殖产业,共同致富,力争使村集体经济收入2021年翻一番!”谈及未来发展,刘伟信心满满。
记者手记
能人经济,带富一方
一个“能人”带动一方发展。刘阳就是皂新村的“能人”之一。
有了“能人经济”的带动,返乡创业的人才会越来越多。在外闯荡打拼后,他们思想开放、视野开阔,为家乡带回了资金、技术和产业。同时,生于斯长于斯,他们对故土、乡亲有着天然的亲近感,更了解本地的优势与短板。从城市回到农村,从老板变成农民,这些“能人”除了一腔干事创业的热血,更多的是看好家乡未来的信心,是发展故乡、带富一方的情怀。
“能人经济”在皂新村的生动实践,阐述了一个道理:“能人”回乡做强实业,不仅带富了村邻,更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血液和新动能。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