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时代需要伟大的精神,崇高的事业需要榜样的引领。无论在城市建设的主战场,还是在乡村振兴的第一线,抑或是抢险救援的最前沿,总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扎根基层谋发展,甩开膀子干实事,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带领广大群众砥砺奋进、攻坚克难、创造佳绩,为建设县域经济强县贡献力量,这些人都有一个响亮的名字,叫做“共产党员”。值中国共产党成立103周年之际,县委组织部和县融媒体中心联合推出系列报道【罗帅故里党旗红——身边的榜样】。第二期节目,带大家走进霞流镇大泥塘村,了解先进基层党组织撒下一片“种子”收得一仓“金子”,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带来“山乡巨变”的故事。
清晨,霞流镇大泥塘村党总支书记谢佳荣驱车前往正在插秧的村级集体农田,路上遇到几位村民在离任村干部罗美龙的带领下,正在给路面开凿排水沟,于是下车交谈起来。原来,连日的大雨将道路旁的水塘灌满了水,溢出到了路面上,导致路面积水并且长出了青苔。村“两委”干部担心村民经过该路段时会摔伤,便联系了罗美龙召集村民开凿排水沟进行排涝,相关费用由村级集体承担。如此迅速地执行力,离不开谢佳荣上任以来带领村“两委”班子所取得的成绩,让离任的老村干部和村民们从思想上、行动上对村“两委”班子比较认可、一呼百应。
“七个党员六颗牙”,是昔日村“两委”班子的真实写照,那时候的大泥塘村由于土地分散不成片、农田水利基础差、机械化程度低、种粮成本上升、粮食难卖好价钱,全村长期面临土地荒芜、村民增收致富困难等窘境。变山变水先变人,变人先变“带头人”。大泥塘村在村“两委”换届时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成为全县最年轻、最有干劲的村“两委”班子之一。
80后的谢佳荣曾在长沙从事乡村规划设计10年,是北京国仁乡建湖南负责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专家库成员,还以乡村振兴观察员身份参加过央视《振兴路上》节目。在外打拼的谢佳荣始终心系家乡的发展,在村“两委”换届时期,被推选为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能人返乡”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活力。
为了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现村民增收,谢佳荣与村“两委”干部通过摸底调研和开会研讨,决定利用村级集体经济合作社流转土地种植水稻和油菜。最终确立了“发展优质稻种植产业促进村民致富、开发土地资源壮大集体经济”的思路,激发了村民致富的“源动力”。
来到田间,谢佳荣同正在劳作的村民们进行交谈,了解他们的日常生活情况,叮嘱大家有困难及时向村干部反映,村党组织尽量解决。正在劳作的村民们表示,如今帮村级集体做事,增加了收入,日子越过越好了。
回忆往昔,村“两委”班子对村里有“一技之长”和拥有劳动力的村民进行了全面“盘点”。在村级集体经济合作社的田间管理、耕种、收割等需要请人时,总是第一时间想到村民,2023年村级集体经济合作社带动村民用工1500余个,大大增加了村民收入。
“原来我们大泥塘村九组、十组、八组一路的水系相当复杂,这条水渠通往湘江河,多年没有修缮,两旁长满了杂草、荆棘。前年在谢书记的带领下,找了挖掘机、翻斗车等进行改造,所以现在下大雨也不积水了,原来一下大雨,整个一片都是汪洋大海。”村级集体经济合作社水稻种植项目负责人朱学平说。
近年来,大泥塘村因地制宜发展规模种植业,昔日荒芜的土地变成了村民丰收的田野,大泥塘村集体经济实现了从无到有的“巨变”。一是加强了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二是配备现代农业机械和技术,三是与企业进行合作,破解了粮食销售难题,2022年实现年度总产值55.75万元,其中双季稻收入53.05万元,香稻2.7万元。除此之外,种粮补贴收入约15万元,争取产业发展资金25万元,实现当年盈利。2023年村级集体经济营收更是达到了90万元。这个年轻、有干劲的村“两委”班子在大泥塘村展现出了“大作为”。
“这两年村里搞建设,把几公里长的堰全部修缮好了,解决了农户的农作物下雨天积水的问题,让人民群众实实在在的受益了。另外,村里面还修缮了许多水塘,这些都是村干部们的功劳。”村民成根粒说。
大泥塘村水田面积1642亩,据曾担任村干部,现任村集体经济合作社水稻种植项目负责人朱学平介绍,大泥塘村的农田原来是“没那么好种”的,也是近年来村“两委”通过流转土地、修缮水利才有了如今的光景。泥塘村山塘水库140余口,每当经过,谢佳荣总会习惯性的查看这些山塘水库水容量是否足够灌溉使用,经过稻田总会特别关注稻穗的长势如何、是否有病虫害等。在村民干完农活聚在一起吃饭时,也会和干完农活的村民们聚在一起召开屋场恳谈会,与大家沟通交流,传达和宣传上级精神和有关政策,及时了解村民们在劳作中发现的问题,共同探讨解决。
在这样与群众“打成一片”的村“两委”班子推动下,不仅激发离任村干部与村民们干事创业的活力,脚踏实地地促进了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也进一步强化了村党组织服务群众的能力,为村民提供了坚实保障。村党组织将人、资源和服务三要素充分结合,将集体、村民和企业利益紧密连接,有力地促进了组织强、产业兴、村民富。称得上是撒下了一片“种子”,收得一仓“金子”,为大泥塘村带来了一场“山乡巨变”。
“2020年,我回村担任党总支书记,带领村‘两委’干部转变思想,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从2021年开始,共流转土地700余亩,村干部自己带头筹资,聘请离任村主干进行日常生产管理,组织农机社会化服务团队帮我们种田。去年,发放本村农民工工资20多万元,同时,解决了耕地抛荒问题。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促进村里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人居环境,推动和美乡村建设。”霞流镇大泥塘村党总支书记谢佳荣说。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