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常宁,健身不再需要专程奔赴。随着“30分钟运动圈”的建设,首批10个健身点已融入街角社区。这项民生工程通过充分利用公园绿地、零星用地等“金角银边”及闲置场地,将专业健身场所建到百姓身边。如今,“出门锻炼”成为生活新日常。
深秋的泉峰公园,一片生机。漫步机上的身影规律摆动,太极推揉器前市民缓缓运功,跑者穿梭在林间小道;运动声响与笑语相映,共同唤醒城市活力。这样的场景,正是“30分钟运动圈”的生动注脚。
“以前想锻炼要走很远的地方,现在家门口就是健身房,走两步就到了,每天早上练一练,身体舒坦多了。”市民陈江山笑着说。
同样的健身热潮,也涌动在西上社区锡爵塘广场。经过半个月改造,这里旧貌换新颜。齐备的健身器材,让广场成了居民的“新客厅”。更贴心的是,后续还将铺设专业塑料跑道,提升运动的安全与舒适。北门湖运动健身广场,崭新器材与优美环境结合,成为周边居民的健身首选。
西上社区居民易明舜说:“广场上的运动器材特别多,下班后到这里来锻炼非常方便,晚上人特别多,好热闹。”
这些变化的背后,是常宁践行“健康中国”战略,推进城市精细化治理的生动答卷。面对体育设施“总量不足、分布不均”的痛点,我市没有大拆大建,而是精打细算,将规划做细:一方面,精准补齐泉峰公园周边等薄弱区域的设施短板;另一方面,巧妙利用公园绿地、街头巷尾的“金角银边”,见缝插针地建设健身点。目前,规划的15个项目中,已有10个高质量建成并投入使用,其余项目正稳步推进,推动城乡健身资源更加均衡,将“以民为本”落到实处。
常宁市文旅广体局体育股负责人曾辉表示:“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深化‘30分钟运动圈’建设,精准对接市民多样化健身需求,通过线上科普、线下活动等形式,宣传建设成效与科学健身理念,培育全民健身良好氛围。”
从一块健身区到一条慢跑道,从公园升级到社区焕新——“30分钟运动圈”以细腻笔触,描绘出“幸福家门口”的生动图景。城市微革命,不在宏大,而在细微处见真情、家门口见幸福。健康常宁,正一步步走向现实。(曾锐)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