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日315,这是一场打假狂欢,一场曝光盛会,更令一些商家胆战心惊,但维权岂是一日功?
前日,市市场监管局、市消委会分别向社会公布2020年衡阳市市场监督管理系统打击假冒伪劣商品十大典型案例、2020年度衡阳市消费维权十大典型案例。从中细察,类似违法行为并不少见,还有甚者借着消费、充值实施诈骗。2月下旬,“掌上衡阳”曝光了一起暗藏猫腻的优惠“陷阱”:中山北路一家手机店诱导消费者预存8000元话费,可实际上话费并非运营商收取,而是进了手机店商家的私人腰包,当消费者发现预存话费没有返还,回头再找商家时已“人去楼空”。
保护消费者权益,315一日是远远不够的。有些案例积存已久,有些行为屡见不鲜,曝光的案例或许只是冰山一角;曝光之后,商家迫不及待进行危机公关,整顿却变形走样;还有商家死性不改,相比盈利罚款只是杯水车薪,干脆对曝光置之不理。
对此,执法者应该严格执法,加大审核和监管力度,提高处罚标准,让商家不敢违法。消费者更应该提高警惕,因为超乎寻常的“优惠”“福利”,不过是商家在扯你的“羊毛”,正所谓羊毛出在羊身上,有些羊毛不能薅。同时,还需要加强法律维权意识,不能因为怕麻烦就向假冒伪劣产品、侵权行为低头。执法者、消费者要把每天当做315,把维权较真到底,不法商家才会心存敬畏,假货才会失去生存的土壤。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