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日报评论员
“我们一直在路上。”
或许,没有哪个群体,比记者更深刻地理解这句话。
“当你看到我的时候,我和新闻在纸上;当你没有看到我的时候,我和新闻在路上。”几乎每天,我们都像蜜蜂一样辛勤采集新闻素材,像厨师一样精心“烹饪”融媒产品,如此反复,周而复始。
唯有热爱,可抵岁月漫长。11月8日,是第24个中国记者节,虽然大多数记者依然要在马不停蹄中度过特殊而又如常的一天,但我们无怨无悔,因为热爱是动力,坚守是责任,既然选择了理想,就必须风雨兼程。
▲综合新闻中心副主任陈润在采访车上赶稿。
▲衡阳晚报社会新闻部副主任张花(右)下乡采访。
笔间写大义,画面传温情,音像诉感动,我们是忠实的记录者。与衡阳同频共振,我们捕捉青萍之末的风,发现微澜之间的浪,用心录下这座城市的发展强音:经济稳中向好的拔节之音、项目建设的澎湃之音、数字经济的脉动之音,以及无数衡阳人幸福的锅碗瓢盆乐章;我们从宏大叙事下的微观角度,用情描绘这座城市的五彩斑斓:救死扶伤的“天使白”、护佑万家的“平安蓝”、起早贪黑的“环卫橙”、衡阳群众的“马甲红”,以及不同行业、不同岗位的多彩奋斗。
▲视觉中心记者罗茂盟在洪水中拍摄。
▲视觉中心记者周围在田间拍摄。
云起衡岳,潮涌湘江,我们是发展的见证者。胸怀“国之大者、省之大计、市之大事”,我们点亮梦想的光芒,让前行之路闪耀希望。在推进衡阳区域中心化征途中,我们闻到了沃野衡州丰收的浓浓稻香,听到了工业企业原地倍增的激情交响,看到了智赋万企的加“数”奔跑,触摸到了14条优势产业链条的强势延展,更感受到了“制造立市、文旅兴城”发展战略汇聚的磅礴力量!
发现真,批判恶,弘扬美,传递善,我们是舆论的引导者。越是众声喧哗,越需要主流声音;越是观点交织,越需要鲜明立场;越是信息泛滥,越需要品质新闻,这既是党媒的核心价值,更是肩负的神圣使命。我们以党性为基,以敬业为范,以精业为标,在扑朔迷离中寻找真相,击溃捕风捉影的揣测,让理性之光,照亮社会,照进现实。
▲疫情期间停电,编辑用手机打灯校稿。
▲衡阳日报社豹眼视频团队合影。
技术是支撑,内容是根本,我们是融合的探索者。在“人人都有麦克风,个个都是通讯社”的新时代,我们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记者不再只会文字,还要能拍照片、剪视频、编微信、“织”微博,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即便如此,我们绞尽脑汁的得意之作,流量可能敌不过别人随性一拍。路在何方?我们不断叩问自己,迷茫萦绕心头,常感本领恐慌。或许,从媒体融合到媒体融“活”,最大的“天花板”是我们自己,无法自拔于过去的人设,就无法摒弃传统思维,更难跨越行业盛衰周期。与其讨论变化,不如成为变化,我们无法预测未来,唯有用行动迎接未来。
变,是永恒的不变。潮流在变,不变的是孜孜不倦的“学习力”;环境在变,不变的是拨云见日的“判断力”;思维在变,不变的是新故相推的“创新力”。在“变”与“不变”中,我们必须铸牢政治的根与魂,提升传播的效与能,强化肩负的职与责,方能千山万水走得下,千变万化看得准,千方百计想得出,千辛万苦熬得住,千锤百炼经得起,向“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目标砥砺前行。
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在《反脆弱》开篇中说:“风会吹灭蜡烛,却能使火越烧越旺。”相信坚持的,坚持相信的,我们心中那团理想之火,才会熊熊燃烧,永不熄灭!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