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著名革命活动家夏明翰诞辰120周年。为进一步弘扬明翰精神,打造红色文化品牌,引导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为促进衡阳县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即日起,衡阳日报与衡阳县委宣传部联合开辟专栏《丹心一片主义真——纪念“夏明翰诞辰120周年”》,以飨读者。
记者唐翔
门前一洼池塘,塘边几株绿树,夏明翰的故居就在青山绿水中。
近日,记者来到位于衡阳县洪市镇礼梓村余家组的夏明翰故居,了解这位“铁血男儿”青少年时期那段理想至上的岁月……
出身官宦世家,却懂民间疾苦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很多人通过这首诗认识了夏明翰。可大家可能不知道,这位优秀的共产党员其实出自封建官僚家庭。
夏明翰(1900—1928),字桂根,出生于父亲居官的湖北秭归,12岁时随全家回到家乡衡阳。初回衡阳,12岁的夏明翰住在由祖父高价租住的肖顺吉堂(今衡阳市湘江东岸一座古色古香的深宅大院)。当年,夏明翰入衡阳高等小学堂(校址在衡阳石鼓书院内)读书。1914年农历四月三十日,其父夏绍范不幸病亡。父亲去世以后,夏明翰跟着母亲回到老家衡阳县礼梓山,在夏府大院(又称合家堂,即今夏明翰故居)住了两年,接着又跟母亲移居肖顺吉堂。
虽出身于封建官宦家庭,从小衣食无忧,但夏明翰并不贪恋这种封建腐朽的生活。根据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的《夏明翰》一书记载:夏明翰从不以“夏府少爷”自居,少年时代就体贴劳动人民。有时跟着爷爷外出坐轿,在上下坡时,夏明翰主动下轿,也不准爷爷坐轿,一起步行,使轿夫感激不已。一次,夏明翰在肖顺吉堂后院读唐诗,见女佣发大娘从湘江码头挑着一担河水进入后院,两只水桶摇摇晃晃,嘴里喘着粗气,热汗淋漓。他连忙走上前去,接过扁担,挑起水桶,径直往厨房走去。这时,恰好爷爷来检查他读唐诗的进度和体会,见他帮女佣挑水,立刻把脸一沉,说:“压坏了腰怎么办?这种事,不是读书人做的,还不给我去背唐诗!”夏明翰当即反驳说,“你就不怕女佣压坏腰吗”,毅然挑着水进厨房去了。
一年冬天,一个骨瘦如柴的农妇,抱着婴儿来到夏府讨食。夏明翰对这个女乞丐很是同情,并询问其生活状况。当知其家没有田地,丈夫上山砍柴被毒蛇咬死,只剩下孤儿寡母。夏明翰觉得她非常可怜,忙把自己和弟妹积存一年的“压岁钱”统统给了她。十年后,夏明翰提起这件事时,感慨地说:“我们要懂得世界上还有不少受饥挨饿的人啊!”
目睹社会丑陋,萌生革命火种
回到衡阳第3年,夏老太爷辞退了夏明翰熟稔的轿夫张老倌。据悉,张老倌年轻时是个大力士,跟着爷爷当轿夫,在夏府几十年,老老实实,吃苦耐劳,但到老还是一个单身汉。
张老倌走的地方多,听到的故事也多。哪个贪官如何丧尽天良,欺压百姓;哪个污吏如何阿谀拍马,官运亨通,他讲得头头是道,娓娓动听。张老倌力气大、又勤快,乐于助人,谁都喜欢他。当张老倌年迈力衰被辞退离开夏府时,夏家只给了张老倌一个月的工钱。张老倌携带的物品仅有几件打补钉的衣衫和一双穿了多时的布鞋。见此情景,夏明翰满眼泪水,哽咽地对张老倌说:“你就这么走了?”张老倌痛苦地点了点头,泪水夺眶而出,无奈地说:“我老了,不中用了!”
张老倌很难找到谋生之路,离开夏府后,不得已到湘江边一个码头上去当装卸工,给一个外国资本家抬黄花菜,因抬得太重,力不从心,脚一滑,活活地跌死了。夏明翰得到张老倌离开夏府后不久就丧命的消息,心中非常悲痛,哭得连晚饭也没吃。
目睹封建社会一幕幕丑陋的情景,年少的夏明翰更加地痛恨万恶的旧社会。他痛恨社会制度的黑暗,痛恨爷爷主宰的这个封建绅士地主家庭的罪恶,渐渐地在心中萌生了革命的火种。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