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抗美援朝战斗英雄罗亮泗陈列馆在衡南县三塘镇罗亮泗村揭牌。
原沈阳军区政治部宣传部大校盖旭辉、原79集团军政治工作部副师职干事谭长俊等罗亮泗生前所在部队首长及所在连队战友代表出席了揭牌仪式。衡南县相关领导和县直单位负责人、三塘镇领导班子全体成员、村两委干部,罗亮泗家属代表、镇联合学校的少先队员等参加仪式。
罗亮泗1931年出生在三塘镇(原洲市乡)乐洪村。1949年8月参军,成为第39军115师345团3营7连1排2班战士。1950年10月,志愿军39军第一批入朝。39军是四野的精锐部队,从黑山白水一直打到广西镇南关。在朝鲜,39军迎头撞上了美第1骑兵师。骑1师被誉为“开国元勋师”,是美军的王牌,参加过两次世界大战,号称是建师170年从未吃过败仗的“常胜师”。上世纪四十年代实现了机械化,为了纪念其辉煌历史,仍沿用骑1师番号。
在两支精锐部队的对决中,17岁的罗亮泗一战成名。当时,罗亮泗所在的红七连取得进攻战斗胜利后,向前挺进,准备围歼美骑8团。一辆重型坦克喷吐着火舌挡住了进攻道路,志愿军被压在开阔地上。狭路相逢勇者胜,罗亮泗简单了解打法后挺身而出,毅然抱着两根爆破筒冲上去,“轰隆”一声炸毁了坦克,我军乘势重创敌军。罗亮泗成了志愿军中年龄最小、最早步兵打坦克的“爆破英雄”,创造了爆破筒打坦克的范例,荣立特等功。1950年12月26日的《人民日报》报道了罗亮泗的英雄事迹,北京大学有一个班还以“罗亮泗”命名。其所在部队之后一直有个“罗亮泗”班,现仍为某特战旅“罗亮泗”班。
1952年2月,罗亮泗因战伤住回国休养后复员。荣归故里后,他把荣誉证书、军功章锁在抽屉里从不示人,更不居功自傲,默默无闻地投入到家乡建设中,先后在农业生产合作社、洲市煤矿和衡阳冶金机械厂工作。1973年—1978年曾连续出席市先代会。1979年10月,工作20年的罗亮泗因伤残影响回到了乐洪村,1996年2月25日去世。战场上的故事罗亮泗对子女只字未提。直到2016年,在罗亮泗生前所在排服役的江苏籍士兵张永春,受战时营教导员王少伯之托,多方打听、几经周折找到三塘镇乐洪村,这个埋藏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英雄故事才重见天日。后经中央军委批准,当地为罗亮泗树立了铜像。衡南县委书记胡果雄提议,按程序报批把乐洪村改名为罗亮泗村,并新建罗亮泗陈列馆。
罗亮泗铜像边立着王少伯题词“名传华夏威震敌胆”。王少伯将军就是当年在战斗中下令“七连,炸掉敌人坦克”的营教导员,也是他委托退役士兵张永春寻找罗亮泗。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