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8日,记者从市科技局获悉,近三年,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平均增长83.9%,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到16.3%。
“国家创新型城市作为依靠科技、知识等创新要素驱动发展的城市建设载体,是提升城市竞争力的金字招牌,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产业强市的重要保障。2018年3月,科技部、国家发改委发文支持我市开展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自获批建设以来,我市真抓实干、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全力推进各项工作,切实推动创建上台阶、创成绩、出亮点、展实效。”
创新引领
在创新引领上,我市坚持创新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增强指标导向意识,狠抓各项创建指标任务达标。截至目前,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由2017年142家增加到2020年420家(预计),2020年比2017年增长近3倍;高新技术企业占规上工业企业数量比重由12.5%提升到40%,增长2.2倍;科技型中小企业备案入库由2017年的73家增加到2020年的450家,增长5.2倍;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由3个增加到7个,增长1.3倍;院士专家工作站由2017年的0家增加到2020年的23家;2020年技术合同交易额将达18亿元,比2018年增长3倍;高新技术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占规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到78%(创建指标要求为45%)。
项目支撑
在项目支撑上,我市坚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发挥项目对科技攻坚的引领支撑作用。筛选了核技术应用产业链、新型能源及电力装备产业链、移动互联网产业链、电子信息产业链等14条在全国具有比较优势和衡阳特色的优势产业链,加大科技创新供给能力,实现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互促共进,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目前14条产业链已初具规模;精细布局重大科技项目。创建以来,市财政共安排科技项目资金1.5亿元,计划性项目立项765个。争取国省科技资金1亿余元,科技项目90余个。正在实施的省级“100个重大科技创新项目”,衡阳有5个。3个项目入围科技部“科技助力经济2020”重点专项。全国首个“工惠驿家”线下项目落户衡阳。袁隆平领衔的全国第一次实现亩产过3000斤的第三代杂交水稻在我市试验成功。
平台搭建
在平台搭建上,我市发展基础日益厚实。各类创新平台由2017年112家增长到目前的292家,增长2.6倍。已建成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个,国家农业示范科技园区1个,国家级示范性生产力促进中心1个,国家级星创天地8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个,省级创新型县(市)区1个,省级农业科技园区2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家,省级重点实验室31家,省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4家。国省级众创空间、孵化器、星创天地35家,实现县(市)区全覆盖。截至目前,我市高新区全国排名上升至第85名(2019年值),上升14个名次;共有各级各类创业孵化基地近100家,入驻小微企业1300家。
协同创新
在协同创新上,我市积极探索政产学研协同创新新机制,营造良好创新创业环境,推动更多创新成果顺利转化。成功举办“科技引领·创新UP”衡阳市科技成果对接会,成功签约81个项目;积极开展产学研融合,今年,91家企业获省级研发奖补资金4023.86万元,获奖企业数量和资金分别同比增长78.43%、47.44%。成立经济社会创新发展智库,吸纳全国各地的院士专家、行业领军人物达81人。创建来,衡阳“人才雁阵”行动计划已引进各类人才2.1万余人,其中国家级领军人才、省级领军人才500余人。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