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 动态信息  > 衡阳动态 
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党史学习“第一课”,为何重温这三个故事
发布时间:2021-03-18 08:57      来源:掌上衡阳      浏览量:
字体:

3月17日上午,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以“学史明理”为主题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第一专题,重温了革命志士夏明翰、政工元帅罗荣桓、革命勇将蒋先云的党史故事。

在衡阳这片红色热土之上,一个个荡气回肠的英雄故事永传不息。历史不会忘记那些英勇无畏、前仆后继,用鲜血扭转乾坤,用生命铸造新中国的共和国英雄。

今天,我们一同回顾他们的故事。

1928年初,在汪精卫“宁可错杀一千,绝不放走一人”的口号下,武汉上空血雨腥风,湖北省党组织遭到巨大破坏,一大批共产党员惨遭杀害。危急关头,中央决定派夏明翰去往武汉,恢复、重建党的组织。刚在平浏暴动中死里逃生的夏明翰没有丝毫犹豫,毅然告别妻子和刚出生的女儿,在白色恐怖下四处奔走、联络战友。

3月18日,武汉街头,商人打扮的夏明翰形色紧张、步履匆匆,不时警觉地观察四周。因为他刚得到消息,与他联系的地下交通员宋若林有问题。他匆匆而行,焦急万分,必须尽快赶回住处,销毁党的秘密文件,避免刚刚恢复的湖北党组织再次遭到破坏——至于个人安危,他早就置之度外了。当他匆匆赶回住处,刚把重要文件烧毁完,叛徒宋若林就带着特务破门而入,他被捕了。

在监狱里,审判官见他年轻有才、又出身名门,就想用糖衣炮弹来拉拢他。夏明翰大义凛然地说道:“我可以牺牲我的生命,但决不放弃我的信仰!你们国民党的官,我不屑做更不想当!”敌人见软的不行就来硬的,用皮鞭抽、灌辣椒水、坐老虎凳、用烙铁烫……两天的时间里,审讯、劝诱、刑罚轮番上演。但他始终坚如磐石,没有透露党的丝毫秘密。终于,在一次次的反复较量后,无计可施的敌人恼羞成怒,决定第二天就对他执行枪决。

3月20日清晨,夏明翰神态自若地与难友告别。临刑前,刽子手问他,你还有什么话要讲?“有,给我拿纸笔来!”一首气吞山河、激越悲壮的就义诗一挥而就。随着一声枪响,夏明翰英勇就义,时年28岁。

罗荣桓,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工作奠基人之一。1927年9月30日,毛泽东组织秋收起义革命军进行三湾改编,把支部建在连上,罗荣桓任特务连党代表,是红军最早的7名政治指导员。解放战争中,他建立山东抗日根据地,动员数十万农民翻身参军,建立强大的民兵队伍。他在山东的6年零八个月,把山东发展成红军的重要战略区、当时全国最强大的抗日根据地。毛泽东说:“山东只换了一个罗荣桓,山东全局的棋就下活了,山东的棋下活了,全国的棋也就下活了。”罗荣桓与山东结下了深深的情缘,在山东发生了许多感人的故事,其中,要求八路军赔偿群众西瓜的故事广为流传。

梁山战斗结束后,随罗荣桓、陈光行动的十连负责看管敌军俘虏。面对日军的反复“扫荡”,部队几乎天天要转移。一次,在转移途中,路过一片西瓜地,但瓜棚内空无一人。战士们又渴又饿,但谁也不敢动西瓜。可是,几个被俘虏的日本士兵看到西瓜,一扭身就挣脱战士们的阻拦,蹿到了瓜田里吃起了西瓜。战士们见此情景又好气又好笑,只好训斥了几句。

罗荣桓知道这件事情,就把窦连长找来,问是否赔偿了西瓜。得知没有赔偿罗荣桓一脸不高兴,严肃地说:“瓜是俘虏吃的,可俘虏是我们管的,不能让群众的利益受到损失。你们一定要照价赔偿,不能马马虎虎。”

窦连长回来后,将这件事交给刘副指导员去办。刘副指导员按市场价,估算了两个西瓜的钱,然后就把钱和纸条放在看瓜人睡铺的席子底下。过了几天,刘副指导员又到瓜棚去,见到了看瓜的老大爷,说明了事情的原委。老大爷听后激动地说:“日本俘虏吃两个瓜,你们也这么认真,首长还专门给你们交待,真是……”老大爷掏出钱想还给刘副指导员,两人推让了半天,老大爷拗不过把钱收下了。收下钱后,老大爷又到地里去摘瓜给刘副指导员,请他捎个瓜给首长尝一尝,刘副指导员连忙告辞走了。老大爷抱着西瓜看着刘副指导员远去的背影,自言自语道:“好兵,好兵,天底下的好兵啊!”

吃两个西瓜,只是一件小事。但在艰苦的斗争岁月里,罗荣桓不仅要求战士们不拿老百姓一针一线,而且要求对俘虏吃了的瓜进行赔偿,体现的是罗荣桓对军队纪律的严明要求。恰恰是因为无数个类似于赔西瓜的故事,感动了山东老百姓,才使得数以百万计的老百姓自发加入到民族解放战争中。

蒋先云,是黄埔军校第一期的学生,也是“黄埔三杰”之首。他是湘南学生运动的领袖、中国工人运动的先驱、北伐战争的中流砥柱、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

1913年,蒋先云的大哥蒋先烈是孙中山先生的得力助手,反袁义士,在武昌牺牲。从此以后,母亲坚决反对其他孩子再去革命。但大哥“一定要报效国家”的遗志,已在少年蒋先云心中种下了初心。于是,他作出了人生中的第一次抉择。1918年,他考入湖南三师,积极投身革命活动中。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他带领衡阳学生罢课游行,并联络夏明翰等人发起成立了湘南学生联合会,成为湘南学生运动的领袖。面对母亲的反对,蒋先云说:“国将不国,何以为家?国破家亡,身为中华男儿,岂能袖手旁观?”

蒋先云的初心,是满腔的报国热情。当他作出人生第二次抉择时,这份初心成了坚定的理想信念。1921年10月,他遇到了改变他人生命运的人——毛泽东。蒋先云的学识水平、组织才能与思想觉悟,得到毛泽东的充分肯定。而他也找到了自己的毕生信仰,那就是共产主义。于是,他向毛泽东请求加入中国共产党:“为了主义,万死不辞。”他成为了湘南地区最早的共产党员之一。

1922年8月,蒋先云从湖南三师毕业,受毛泽东派遣,成为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的领导人。由于领导得力,安源大罢工取得重大胜利,蒋先云也由此从学生运动领袖成长为工人运动领导人。随后,他被派往水口山开展工人运动。12月5日,震惊中外的水口山工人大罢工正式开始,蒋先云组织工人涌上街头,大声呼喊,伸张权益,打倒走狗。12月19日,水口山矿局局长赵铭鼎以与工人代表谈判为名,企图抓捕蒋先云。蒋先云为了工人的利益,不顾个人安危,单刀赴会。一番辨驳后,赵铭鼎指使矿警把蒋先云摁在了谈判桌上。面对随时可能到来的死亡,蒋先云没有丝毫犹豫:“杀了我一个蒋先云,还有千千万万的蒋先云!”这是他人生的第三次重大抉择。此时的矿局外,数千名工人层层包围了矿局。赵铭鼎害怕局势失控,只好把蒋先云给放了出来。蒋先云在工人兄弟的保护下,机智周旋,多次从敌人的枪口下逃脱。最后,反动矿局无计可施,不得不答应工人们的全部要求,水口山大罢工取得了伟大而彻底的胜利。

前三次抉择,蒋先云做的是选择题,第四次抉择,他做了一道果敢的否定题。1924年春,蒋先云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黄埔军校。他因优异的表现深得蒋介石的看重,为了把他变成“自己人”,蒋介石不仅许以高官厚禄,甚至提出让他当接班人。但蒋先云从未忘记自己的入党誓词,多次婉拒蒋介石。1926年中山舰事件之后,蒋介石假革命、真反共的面目开始暴露,他召集共产党员开会,问:“谁退出共产党?有谁还愿意跟着共产党?”让他没想到的是,第一个站出来的竟然是自己百般拉拢的得意门生蒋先云。蒋先云斩钉截铁地说:“我,退出国民党,留在共产党!”“头可断,共产党籍不可牺牲!”随即,他回过身,向蒋介石行了一个标准的军礼。

1927年5月,武汉政府决定举行第二次北伐,北伐军与奉系军阀在河南临颍展开激烈交战。时任国民革命军第11军26师77团团长兼党代表的蒋先云跃马挥刀,率领军队发起一次次冲锋。战斗中,蒋先云左脚中弹,但为了鼓舞士气,他强忍伤痛,仍一马当先,率部向前。蒋先云咬紧牙齿,作出了生命中最后一次抉择。他迎着子弹向前冲锋,直到鲜血染红了战马,染红了土地。战斗胜利了,蒋先云牺牲了,年仅25岁。

人这一生,面临的选择无数。蒋先云用年轻的生命告诉我们,生命重量看抉择,生命抉择凭初心,共产党人的初心,与生命同在。

相关阅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