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作为中国共产党组成部分的中共衡阳地方党组织,自1921年毛泽东亲自来衡阳组建以来,就领导着衡阳人民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斗争。衡阳这块革命热土诞生了高歌“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著名英烈夏明翰,走出了共和国元帅罗荣桓……一大批优秀共产党员为了国家的独立、民族的解放,献出了宝贵生命。
以史为鉴,可以知得失。今天起,衡阳日报推出“红色印记”栏目,通过回顾衡阳党史上值得铭记的历史瞬间,深入宣传中国共产党在衡阳的光辉历史,大力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进一步激发广大党员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拼搏实干、锐意进取,谱写衡阳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敬请关注。
马克思主义在衡阳的传播是以新文化运动为基础和前提的。
1918年1月,在武昌外国语专门学校读书的衡阳新城学生廖焕星,受陈独秀、李大钊的影响,联合衡阳学界人士发起组织了衡阳的革命社团——新城端风团。它的发起和成立,标志着衡阳新文化运动的开始。随后,该社团创办了以“革新”“改造”为宗旨的《端风》杂志,为马克思主义在衡阳的传播开辟了道路,吹响了第一声号角,为衡阳人民接受马克思主义和进步思想打开了一扇窗口。
五四运动之后,衡阳学生运动高涨,衡阳学界在夏明翰、蒋先云、黄静源的组织和领导下,成立了湘南学生联合会。之后,各种进步学生团体纷纷建立,诸如“学友会”“心社”“沙子会”“马氏学说研究会”“星期讲演会”等等,尤以“心社”最为著名。这些团体,均出版发行各种进步刊物。湘南学生联合会出版发行过《湘南学生联合会周刊》《湘南学报》《湘南学生》等。它宣传马克思主义,宣传反帝、反封建思想,宣传新文化、新思想,推动了衡阳“驱张”等爱国运动的蓬勃兴起,极大促进了人们的迅速觉悟,为马克思主义在衡阳的传播创造了客观环境。
马克思主义在衡阳的传播主要是通过以下三种形式完成的。一是衡阳的各种进步社团通过各种活动和创办出版刊物来宣传马克思主义。二是通过各种形式售卖新书报刊。新书报的贩卖始于衡阳宝华书局。之后,衡阳各大中专学校也纷纷成立新书报售卖《新青年》《湘江评》《共产主义ABC》《共产党宣言》《俄国革命研究》等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书刊。三是早期革命活动家来衡演讲和发表文章,加速衡阳人对马克思主义的接受和运用。来衡阳的革命活动家如毛泽东、邓中夏、何叔衡、李维汉、李达、恽代英等都发表过演讲,宣传马克思主义。通过以上方式,使许多衡阳人士提高了认识,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并以之为武器,立下救国救民的理想,为之奋斗终生,为衡阳党团的建立打下了思想基础。
(记者 伍施施 整理 资料由市委党史研究室提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