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我市坚持以全面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为目标,在压实责任、增收补损、重点帮扶、防范风险等方面下苦功、求实效,推动脱贫攻坚各项政策措施落地生根,全市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其中,新建扶贫车间604个,占全省新增车间1979个的31%;已建成22个扶贫专馆、53个扶贫专区,消费扶贫销售额达10.83亿元,为年度目标任务的127.4%。
去年以来,全市各级干部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不能停顿、不能大意、不能松劲”的指示精神,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市党政主要领导、分管领导率先垂范、靠前指挥,到联点村开展住村调研,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商量。
为着力破解机制不畅、政策落实有偏差、工作推动缓慢等“老大难”问题,全体市级领导加强联点调研督导,市县两级1088个驻村后盾单位的1869位主要党政领导先后沉入驻村一线开展住村调研,共为村里解决实际问题2612个,带头打通脱贫攻坚“最后一公里”。
同时,我市主动调优配强驻村、联村帮扶力量,共派出驻村工作队1483支、队员3536名,结对帮扶干部64685名,培训各级扶贫干部19209人次,切实提升了扶贫队伍战斗力。
2020年以来,我市把贫困人口稳岗就业摆在首要位置,采取稳岗、拓岗等措施,全面摸清贫困劳动力就业底数,对滞留在家人员,针对性地提供线上线下招聘、“点对点”输送和技能培训,有序转移贫困劳动力外出务工11.89万人,同比增长12.2%;努力提升本地就业容量吸纳就近就业,把建设扶贫车间和增设公益性岗位工作纳入年度考核,通过引进外地企业投资、鼓励本土能人返乡、动员县内企业参与、整合家庭作坊四种模式,新增吸纳贫困人口6195人,累计开发扶贫公益性岗位7641个。
有序推进产业复工复产。我市切实加大产业扶贫投入、出台奖补政策、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共发放财政补偿资金637.54万元,投入转产转业奖补资金47.6万元,支持受禁养影响的244户贫困户、24家新型经营主体和受禁捕影响的1户贫困户全面实现转业转产。
破解扶贫产品滞销卖难问题。我市出台了《关于深入开展消费扶贫助力脱贫攻坚的九条措施》,从市扶贫专项资金中列支奖补资金,要求各级预算单位公办食堂预留20%以上的份额用于采购扶贫产品,引导各级党组织、工会组织到贫困地区开展党员主题日活动或工会活动。组织开展“消费扶贫月 衡阳有好货”系列展销活动专场14场,现场直播70多场次,线下签约单位130家,签约金额达到4亿元。依托线上线下协同发力,目前全市已认定扶贫产品2651个、供应商836个、产品总价值73亿元。
提高保障标准兜住民生底线。我市将城区和县(市)低保分别提高到550元/月和350—400元/月,将残疾人两项补贴标准分别提高到70元/月和65元/月。灵活采取上门鉴定和集中鉴定的方式,进一步简化残疾人办证流程,落实补贴发放,做到发现一户解决一户。
去年,我市坚决落实领导包案责任制,量化细化工作任务,推动“接访、约访、下访”三管齐下,“清积案、消重案、化新案”同步推进,“来信、来电、来访”及时受理,坚决打击闹访缠访行为,全市涉贫信访量呈整体递减态势。2020年交办的122件信访件全部按期办结。
同时,我市重点关注扶贫小额信贷,2020年,共发放贷款34696.74万元,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20.47%;有效防范光伏扶贫风险,定期组织开展集中式、村级光伏电站督查,目前所有光伏电站实现系统数据接入,电站运维管理状况良好,发电能力达到了90%以上;高度警惕致贫返贫风险,对全市1890户边缘易致贫户和2744户脱贫不稳定户,按照“一户一名帮扶干部”“一户一策”进行“一对一”重点帮扶,实施低保调整、公益性岗位、临时救助等举措,目前已全部消除致贫返贫风险。
我市广泛开展“户帮户亲帮亲 互助脱贫奔小康”活动。截至2021年2月,全市在“中国社会扶贫网”累计注册爱心人士70.8万人、贫困户9.77万人,对接帮扶146286次,帮扶物品137870件,帮扶服务404060次,帮扶资金1403.35万元。市县两级累计发起众筹项目25个,共众筹1219.4万元,形成了全社会共同参与扶贫的浓厚氛围。
为推进对口帮扶,助力花垣县同步脱贫,我市严格落实对口帮扶责任,加大资金投入,向花垣县财政援助资金1522万元;加强人才交流和培训,选派3名挂职干部、派出医疗专家21名,接收花垣县选派挂职干部4名、专业技术人员20名,帮助花垣县培训干部和专技人才168人、培训贫困劳动力104人,帮助花垣县贫困人口实现劳务输出或就近就地就业147人;开展消费帮扶,在各大超市设立“花垣扶贫产品专柜”,将猕猴桃、湘西腊肉等20多个产品纳入我市消费扶贫平台,累计采购农产品5766.1万元,同比增长620.7%,全省排名第一;开展产业帮扶,发展百合和优质稻种植基地800亩,援建黄金茶500亩、蚕桑4500亩,支援建设了一批腊肉、大米、香菇、电子加工基地和生猪养殖基地、苗绣基地,带动贫困人口11672人。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