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 动态信息  > 衡阳动态 
爱“鄯”⑩丨赤亭:唐代雄踞西州东门的军事要塞
发布时间:2021-08-20 09:08      来源:掌上衡阳      浏览量:
字体:

▲赤亭曾是唐代重要的军事要塞

▲赤亭坐落在一座小山上,视野开阔

“赤亭多飘风,鼓怒不可当。有时无人行,沙石乱飘扬。夜静天萧条,鬼哭夹道傍。地上多髑髅,皆是古战场......”这段气氛悲壮的诗句,来自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岑参(约715年—770年)所作的《武威送刘单判官赴安西行营,便呈高开府》。诗中提到的“赤亭”,位于新疆吐鲁番市鄯善县七克台镇南湖村南面一座通体赤红的山上。

对于古迹,人们往往会习惯性地询问“建于何时”?“赤亭建于何时”这个问题,现存资料尚无准确年代记载,只是“建于唐代”。“赤亭”名称的表述也有不同,有“赤亭烽”,有“赤亭镇”,还有“赤亭守捉”,这些名称的变化,反映出赤亭在唐朝军事地位的变化。

要弄懂这些名称的差别,先要弄懂唐朝的兵制。《新唐书·兵志》记载:“ 唐初,兵之戍边者,大曰军,小曰守捉、曰城、曰镇,而总之者曰道。”原来,唐朝初年在边疆地区设置道,各道设大总管(大都督)统兵戍边,道以下按驻军规模大小设军、守捉、城、镇等,隶属关系类似于现在的军区与军分区。

初唐时期,西州(今吐鲁番)设总十一道(主要交通线路),发自鄯善境内就占七条古道。其中“赤亭道”上有3座“烽”,分别为赤亭烽、狼泉烽和达匪烽。在《唐开元二年三月二十日赤亭镇任官牒为检白仁轨闰二月番上事》(日本宁乐美术馆藏)中,赤亭变成了“赤亭镇”,“镇”在初唐兵制中是较低单位,但比“烽”高,由此可以推断,赤亭最初是“烽”,后随着驻军规模的扩大而升为“镇”。对此,《历史上的鄯善》(赵文泉、田卫疆主编)予以佐证:“在唐朝,赤亭蒲昌府(今鄯善)设有镇戍、烽堠两级军事单位。”再看《新唐书·地理志》的记载:“伊州西经......三百九十里有罗护守捉,又西经达匪草堆,百九十里至赤亭守捉,与伊、西路合。”在这里,赤亭变成了“赤亭守捉”,“守捉”为唐朝独有称呼,军事地位高于“镇”。“守捉”是什么概念?唐末的李克用就曾做过云州守捉使,一个“守捉”驻兵300人至7000人不等,由此可以想象赤亭当时的规模。

赤亭名称的变化,证明其在唐朝一段时期内军事地位逐步提高。通过地图可以看出,赤亭西通高昌古城(今吐鲁番),东连伊州(今哈密),是古代进出西域的必经之所,玄奘取经也曾在这里倒换关文,所以称其为“军事要塞”毫不夸张。赤亭还是天山古道(从天山峡谷到罗护)出山后,进入北新道的重要关隘,故有“赤亭道”之说。七克台镇名称的由来据说是“赤亭”的变音,这些细节,无不印证着赤亭的重要性。

唐开元年间,唐朝与大食国进行了一场战争,唐朝千军万马就由赤亭穿过,岑参曾作诗描写唐军阵容:“都护新出师,五月发军,甲兵二百万……天威临大荒。”由于军情紧急,参战将士皆飞速登程赶至赤亭。在这里,岑参遇见了怛逻斯之战的唐军统帅——镇西、北庭行营首任节度使李嗣业,写出了名篇《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火山六月应更热,赤亭道口行人绝。知君惯度祁连城,岂能愁见轮台月。脱鞍暂入酒家垆,送君万里西击胡。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一个地方如果与诗人尤其是著名诗人结缘,大概率能名传千古。赤亭虽在史料中的笔墨不多,但在岑参笔下多次出现,知名度自然成倍提升。不少岑参诗歌的“粉丝”来到鄯善后,专程来到七克台镇,一睹赤亭真容。然而,没有什么能敌得过时间,朝代的兴衰更替,命运的跌宕起伏,赤亭也在岁月的尘埃中渐行渐远。

▲赤亭残存的城墙

从七克台镇向东南方向前行约5公里,便可看见赤亭在戈壁滩上孤独屹立,车马无踪,号角无声,烽火无痕……昔日繁华已消逝在历史深处。大漠风沙的无情摧残,让这座雄踞西州东门的军事要塞渐渐风化为断壁残垣,如同一颗沾满灰尘的琥珀,定格着当年的记忆。

现存赤亭遗址东西长约200米,宽约100米,高约20米,为土石结构,东、南北墙为土坯垒砌,西墙为夯筑,中部为夯平台,遗址轮廓俱在,遗憾的是细节大多损毁,只能靠想象还原其当年的风采。遗址保存一口深井,直通山下,深达数十米。赤亭如被敌军包围,驻守士兵通过此井可向山下取水。在唐代,赤亭下还曾有一座泽田寺庙,传说玄奘曾在此小住并登台诵经。

据鄯善县文旅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赤亭是鄯善东部重要的文化遗址,这一带还分布着营盘遗址、恐龙谷、海市蜃楼、七克台南湖奇石城等自然人文景点,形成一条鄯善东部旅游环线。

在平坦如砥的戈壁滩,赤亭虽然海拔不高,却是便于观察军情又易守难攻的据险之地。

登临赤亭遗址,北望天山,南眺沙漠,方圆几十公里的景象尽收眼底,颇有“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壮怀激烈。

我们期待赤亭重生。

相关阅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