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次追寻崇高、感悟真情、礼赞生命的旅程!
连日来,记者辗转于常宁的乡间地头,走进一位立志要做“铁打的人”的纪检干部的精神世界,试图与其崇高灵魂对话的同时,触摸他用信念、大爱、使命铸就的生命高度。
提及这位铁打的“打铁人”——常宁市纪委监委四级主任科员张小华,无论是亲人、同事,还是普通老百姓,总是口未开泪先流,讲述不尽心中的感动。
▲省纪委副书记、省监委副主任张建平(左二)慰问张小华家属
在曲折蜿蜒的巷道中穿行了许久,记者终于来到张小华的家。
“张小华的爱人在家带着两个孩子没工作,他一个人工作要养全家。他们是在城里租房子住,后来才在农民自建的小产权房三楼买了一套,价格很便宜,一平方米才1000多元钱。”带路的常宁市纪委宣传部长杨逵向记者解释。
▲向张小华的女儿送上慰问金,勉励即将跨入大学的她好好学习
在张家客厅摆着一横一竖90度直角相连的沙发。杨逵介绍,他们家只有2室2厅,如果读寄宿的女儿回家,会跟母亲一起睡一间卧室,儿子睡一间卧室。而张小华就要睡沙发了。他宽慰家人说,反正我经常加班出差,回来比较晚,还不会打扰你们……
“弥泉雾、白沙水、板桥霜、三塘雨,今宵四方黯淡……”——这是好友为张小华写的挽联中的一段,纪录了他在常宁市弥泉、白沙、板桥、三角塘4个乡镇工作的足迹。
2008年,担任弥泉乡双河村支部书记的张小华考上了公务员,历任白沙镇综治办主任、副镇长、板桥镇副镇长。2014年9月,因出色的表现,他被任命为板桥镇党委委员、纪委书记。此后,在乡镇纪委书记的岗位上,张小华一干就是7年。3个月前,他才离开三角塘镇调至常宁市纪委监委,任四级主任科员。
当了近20年的镇、村干部,竟然买不起一套像样的商品房住,张小华的清廉令人印象深刻。
2018年,收到“三角塘社区干部乱收费”的线索后,张小华迅速赶赴一线调查核实,连续走访低保户60余户,收集资料180余份,查清了原村支书廖某、原村秘书刘某违规收取低保对象“办事费”22000元,原村秘书刘某伪造资料、骗取国家医疗救助金39000元的事实。
不久,廖某即受到撤职处分,刘某受到开除党籍处分,其涉嫌犯罪问题移交司法机关处理。以此为契机,张小华严肃整顿了三角塘社区的低保乱象,并顶住各种压力和说清,坚决取消了不符合条件的低保户21户。
2019年,三角塘镇党政负责人开会,研究脱贫攻坚驻村工作队队员生活补助待遇问题。有同志提出:全镇27个村都有扶贫任务,但驻村工作队只有16个,其余11个村驻村镇干部也参与扶贫工作,应该也参照发补助。
张小华不怕得罪人,坚定地说:“待遇落实一定要严格执行文件规定,不能随意开口子,打擦边球。违规发放补助不但不是关心干部,反而害了干部,最后还是要收回来,干部还要承担违纪责任。”一番话让众人心悦诚服。张小华担心影响驻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会后又专门找他们作思想工作。
“他从不接受村里的吃请,所有与张小华打过交道的村支书,对此都印象深刻。”板桥镇新桥村支部书记阳细毛说,2014年村两委选举,不少人想给时任副镇长的张小华送礼,希望他“收礼办事”,“但他谁的礼也没有收,谁的忙也不帮,公平公正,群众投票是多少就是多少。”
新二中项目征地在新桥村,是常宁市重点工程。项目用地、征地拆迁等工作都与村民利益休戚相关。也有人找张小华说情,试图打“擦边球”,争取多点征地拆迁补助,张小华都严词拒绝。
7年来,张小华经手立案36起,给予党纪重处分11人。工作中的突出表现,使他多次被评为“党风廉政建设先进个人”“监督检查业务能手”“优秀共产党员”。
▲张小华(右一)向群众发放清退款(资料图片)
张小华从不把涉及群众利益的事情当小事。对群众反映的问题,他都会走村入户仔细核查,以最快的速度回应。
板桥镇原纪委委员邓勤回忆:“张书记身体不太好,但从未见过他缺勤。涉及群众利益的问题他特别上心。2017年的端午节前,樟塘村委因财务不透明问题与老百姓发生了矛盾。为了迅速查清真相、化解纠纷。端午节当天,张书记放弃回家过节,带着我在樟塘村查了一天一夜的账,直至问题查清楚才离开。第二天,张书记顾不上休息,又急着去回复村民……”
2020年4月,三角塘镇有群众反映,镇水厂负责人刘某涉嫌向贫困户、低保户、五保户收取入户管网建设费,按政策应该减免的补贴资金也没有返还。张小华立马就给纪委监委驻农业农村局纪检组长打电话,询问相关政策,随后开始调查。
由于时间跨度长、水厂的资料不全,如何将“拔了的毛还回去”成了难题。有人建议,“收了就收了,上缴财政算了。”张小华坚决不同意,说:“给我一周时间,我将底子摸清,一定要群众的钱还回去。”接下来的一周时间,张小华带队一一走访了涉及此案的100多户贫困户、低保户、五保户。
“这样的好干部走了,我连当面说声谢谢的机会都没有啊……”收到清退资金的三角塘村村詹冬山谈起张小华饱含热泪,“那天一大早,张书记上门调查,他告诉我,1500元是镇水厂违规收的,到时候会退还。”60岁的詹冬山心存疑虑:“还有咯好事?收掉的钱还能退回?”不到一个月,他就和上百名群众一起参加清退大会,拿回了自己交的1500元。
▲张小华坚持在办案一线工作,最终倒在了岗位上(资料图片)
今年5月,张小华调到了常宁市纪委监委机关。基层历练20年,好不容易进城了,他并没有歇一歇的想法,要求自己更加严格。同一天和张小华从乡镇调入机关工作的吴劲草回忆说:“我们是5月25日到岗的,当天上午他就到‘4.27’专案组报了到。”
到专案组后,他看到同事用电脑作笔录速度快,非常羡慕,就自费买了一台笔记本电脑。他笑着对同事说:“以前在乡里电脑用得少,现在虽然年龄大了点,进入状态可能慢一点,但决不拖同志们的后腿!”回家后,他就请女儿教他打字,每天回家都要练上半个小时。
实际上,张小华进入状态一点也不慢,反而屡屡刷新外调工作的记录。“4.27”专案外调涉及20多名协警,多数已离职。其中一项工作要求两天完成,正常情况下这点时间连摸清基本情况都困难,但张小华晚上翻阅资料熟悉情况,白天与专案组同志一道调取证据找人谈话,紧盯进度,讲究技巧,硬是提前半天完成了任务。
张小华的搭档刘丽说:“他性子急,无论是调资料还是谈话,接到任务马上就做,从不让手头的事过夜。”
“4.27”专案持续了三个月,在日头毒辣的三伏天,和张小华负责到银行查询记录的搭档徐田生回忆:“那天我们在长沙连续跑了6个银行,跑最后一个银行时离下班时间只有10分钟了。我说我先走一步,你年纪大慢点来,45岁的张小华却像小伙子一样撒腿就跑,满头大汗地终于在下班前赶到银行。”如今,这个专案组的工作圆满结束,张小华却已经永远离开了,徐田生和同事们几度哽咽。
“进入‘打铁’的行业,就要做‘铁打’的人。”这是张小华当上走上纪检岗位的第一天许下的铮铮誓言。他短暂的一生,也许亏欠了家人许多,但却清清白白,兢兢业业,不愧是一名忠诚、干净、担当的纪检监察干部。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