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化
五年前目标
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等有机结合的大扶贫格局;确保完成4.8万贫困人口的易地扶贫搬迁任务,确保祁东县如期摘除贫困县帽子,确保现行标准下贫困人口实现整体脱贫。
五年后成绩
截至2020年末,全市322个贫困村全部出列,现行标准下102662户322375名农村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祁东县如期摘除贫困县帽子;2018年、2020年,衡阳分别荣获全省脱贫攻坚工作考核综合评价“好”的等次,市乡村振兴局被省委、省政府授予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称号,2020年在全省就业扶贫工作现场会上作为市州唯一代表作典型发言。
▲衡阳县金兰镇泉隆新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
深读
走进石鼓区角山镇利民村,映入眼帘的是一幅秀美的田园山水画:鸟语花香,绿树成荫,村民们怡然自得,经过“穿衣戴帽”、修葺一新的民居镶嵌在青山绿水之间,令人赏心悦目。
作为曾经的省级贫困村,以前的利民村基本都是泥巴路,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村庄脏乱差,垃圾四处堆。近年来,当地党委、政府在精准扶贫的实践中,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花卉、莲藕种植等产业,并引进企业打造田园综合体,带领村民们走上了一条农旅融合、生态发展的幸福之路。
“十三五”以来,市委、市政府把脱贫攻坚作为第一民生工程,始终刻在心上,抓在手上,扛在肩上,在问题整改、增收补损、重点帮扶、防范风险等方面下苦功、求实效,推动脱贫攻坚各项政策措施落地生根。
▲农商行工作人员给脱贫户解答贷款注意事项
各级领导扑下身子,带头走访群众、宣讲政策、为民服务,将关怀送到贫困户心间;市、县、乡、村和各行业扶贫部门层层签订责任状、挂起作战图,将政策、资金、项目向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倾斜。仅2018年一年,市县两级财政扶贫投入达4.29亿元,同比增长63.08%。
五年来,全市共派出1483支驻村工作队、3536名驻村工作队员和64685名党员干部,覆盖了所有贫困村、贫困户;累计投入社会资金超80亿元、扶贫小额信贷15.55亿元,销售扶贫产品18亿元,发动社会各界人士参与脱贫攻坚达100万人次、对接帮扶20万余次。
五年来,全市累计投入24.6亿元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搬迁贫困群众12744户42029人。累计投入危房改造资金14.8亿元,有70638户农村人口享受危房改造政策。累计投入资金8.24亿元,修建集中式供水工程1494处,受益农户61.11万户,让所有农村贫困人口喝上了安全放心水……
▲常宁塔山瑶乡,村民在建好的红豆杉广场休闲
清晨,常宁市塔山瑶族乡茶园里,几位瑶族姑娘穿梭在茶林中,瑶歌婉转,引来游客驻足欣赏。赏的是诗情画意民俗风情,唱的是脱贫致富美好生活。
近年来,塔山通过种植高山有机茶4.5万亩,年创收3600万元以上;当地510户贫困户通过土地流转、劳务用工、入股分红等,人均年增收5000元以上;加上瑶乡风情、茶旅观光、自然景观的丰富体验,塔山年接待游客近10万人次,旅游收入超过600万元。
▲省级扶贫企业示范点耒阳市永济镇大众村智航玩具厂
自开展脱贫攻坚以来,我市在“输血”的同时,积极推广“市场主体+基地+贫困户”产业扶贫模式激活“造血”功能,除了塔山瑶族乡,衡东县新旺村的黑木耳、衡山县永和乡龙凤村的沃柑等一批扶贫产业也得到快速发展。
近年来,全市累计用于产业发展资金22.9亿元,支持和带动有发展能力、发展意愿的贫困户发展产业,实现了有产业发展意愿的贫困户产业全覆盖。同时,积极推进就业扶贫,贫困户收入逐年递增。2020年,全市贫困户人均收入达到10686元,比2014年增长了5.17倍……
丰衣足食,安居乐业,是人民对美好生活最朴素的愿望。记者欣喜地看到,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我市贫困群众从“缺保障”到“有保障”再到“更完善”,村路宽了,干劲儿足了,腰包鼓了,信心强了,一件件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让人民群众充满了获得感、幸福感。
▲衡阳县台源镇三和村,脱贫户在采摘乌莲
“多年奋战,衡阳终于全面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并顺利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市乡村振兴局党组书记、局长王苏龙接受采访时表示,“十四五”时期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开启乡村振兴的关键时期,我市将以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来推进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
我们深信,这一场“振兴梦”绝不会辜负衡州人民的期盼!
加油,乡村振兴!加油,衡阳!
访谈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奋斗的起点
凤歧坪乡有6个村曾系省级贫困村,当地党委、政府在市、县两级支持下,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种养产业,每年为贫困户分红收益100多万元。如今,该乡村村兴建了村级服务中心、村卫生室,11个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全部实现自来水到户,家家户户安居乐业。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奋斗的起点。”曾担任凤歧坪乡乡长、书记多年,前不久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省优秀共产党员,并被提拔为县领导的彭双娣谈及乡村振兴战略时信心满满。
她表示,在后续工作中,将聚焦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将祁东打造成全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示范区 ”的目标,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从突出社会帮扶、着力推进“百企帮百村”;加强招商引资、大力发展“特色加工业”;用好网络平台、全力打造“祁字号品牌”;强化政治担当、尽力抓好“示范点创建”等四个方面着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落地见效。
“我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信心!”
“遇上了好时代、好政策,贫困已不再是我的烦恼。”今年54岁的脱贫户钟少华是石鼓区黄沙湾街道青石村村民。多年前的一次意外导致他高位截瘫,不仅花光了家中积蓄,也令其意志消沉。2014年,钟少华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
钟少华告诉记者,这些年来,随着脱贫攻坚工作扎实推进,村里结合乡村旅游发展,不仅实现了乡村道路的绿化、亮化、油化,还修建了休闲健身广场,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们的口袋也“鼓”起来了。在工作队和村干部的帮助下,钟少华自力更生,通过水产养殖成了村里的“养鱼专家”,不仅实现了脱贫摘帽,也找回了自信。
钟少华坦言,2021年,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自己对未来充满了信心,他也要借助乡村振兴这股“东风”,全力将自家的水产养殖做大做强,日子越过越好。
手记
群众小幸福见证乡村新风貌
“啥是美好生活?咱村现在就是。”常宁市塔山瑶族乡75岁的脱贫户周月秋,见证了实施精准扶贫以来的瑶乡巨变。这位在穷山沟苦了大半辈子的老人,如今仍闲不住,不仅种着1亩茶叶,抽空养养蜂,还加入了村里的养牛合作社。有合作社分红,加上卖茶叶和蜂蜜的钱,小日子过得很滋润。以前为给妻子治病负债致贫,如今阴霾一扫而空。
小幸福见证大变化,群众脸上的笑容就是脱贫答卷的最美标识。几天的采访,实实在在看到全市各地脱贫攻坚的成果,旅游扶贫、产业扶贫、易地搬迁……足迹所到处,皆是对未来的憧憬;走笔行文间,尽有绿色和朝气。同大家一起站在通往美好生活的新起点,更好地理解人民的感恩之情。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