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大数据是如何赋能科技企业创新的?未来,大数据运行还有哪些空间和前景?10月10日下午,2021年大数据科技传播与应用高峰论坛暨“科创中国”试点城市推进式的高端对话环节,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院士、青岛大学教授薛杨担任主持人,新华网大数据中心总经理、副总工程师吴新丽,中国金属学会副理事长、秘书长王新江,中国知识产权研究会秘书长谢小勇,中国工业合作协会企业赋能发展专业委员会主任夏换,北京高科数聚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美国密歇根大学(安娜堡)人工智能学博士程杰,中国大数据科技传播联盟副主席王彬等嘉宾,围绕这一话题展开热切交流。
焦点一:
大数据当前如何运用?
薛杨(主持人):我们今天的嘉宾有行业领导,也有科技企业代表,都是大数据各行各业的翘楚。我想请问各位,平时在企业运营中或提供大众服务时是如何运用大数据的?有哪些新的模式?
吴新丽:新华网不仅是媒体,还是一家具有科技属性的互联网文化企业。在大数据应用这个领域,新华网既是资深的使用者,又是服务于社会的赋能者。
我们在大数据这方面是自主研发加集成创新。从2016年开始,新华网就组建了自己的大数据技术队伍,构建了数据中心,搭建了新华瑞思的大数据平台矩阵。对内,我们把这些数据应用到策划、生产、传播,以及依托传播效果评估的反馈做以后的重大选题策划;对外,主要做智库服务,主要着力于传统产业和老字号品牌的数字化转型升级。
王新江:我们冶金行业主要在五个方面利用大数据:一是产品研发上利用大数据进一步贴近市场;二是利用大数据在能源消耗和排放上进行节能减排;三是利用大数据分析市场实现精准营销;四是在生产过程中用大数据引导降低生产成本;五是利用大数据实现治理智能化。
谢小勇:我们把大数据相关专利的申请分成三个类型:大数据的应用、大数据的平台建设、大数据的资源。在应用这个领域有很多技术值得我们高度关注。大数据平台建设包括数据库建设、资源调配等,大数据资源整合这方面,我们可进行大数据分析,从宏观、微观端获悉相关需求,保护好大家的科研成果。
王彬:我们一直在做大数据科技公司的分析,深入调研了国内大概1400家人工智能企业。我认为现在大数据科技传播在内容传播上做得非常好,但是在内容的生产上还需大数据大量的投入。作为一个智库团队,我们也在通过研发不断提高内部生产效率。
夏换:中国的企业数量在迅速增加,2020年和2019年这两年的企业增长数量是过去10年的总和。这就涉及大量的企业管理问题,所以现在很多园区新成立的企业被提供大数据服务。事实上,我们必须要大数据服务,就是我们不再管理员工,而是给他们赋能。
程杰:从我个人来说,我主要是在大数据应用方面解决一些问题。我在国内专注的大数据是在汽车行业,数字媒体的大量使用让我看到营销广告的变化、销售方面转化的能力在线下相当多,在服务方面了解消费者后看到了巨大的机会,激发我从技术角度思考怎么做正向研发,提升了国内在汽车整体研发方面的一些创新。
焦点二:
大数据未来前景
薛杨(主持人):请各位结合各自领域,用一句话展望一下未来大数据的前景。
吴新丽:据IDC预测,2021年中国数据的产生量占全球数据产生量的23%,美国占21%。从这个数据可以看到,我国发展大数据产业有无穷的潜力和无限的空间。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用一句话来概括新华网的愿景,是希望能够成为在大数据产业发展应用这条路上更好地传播者和连接者。
王新江:通过学会利用大数据这个手段,使中国冶金新材料产业的研发实现新的腾飞。
谢小勇:大数据的一项服务就是赋能创新企业,要让大数据赋能知识产权,知识产权赋能大数据,进一步赋能创新企业。
王彬:大数据的未来应该更多的不是在广度上,而是在深度上,要在供给侧、生产侧大力提高大数据的应用价值。
夏换:站在工业领域角度,我只有一句话:运用大数据技术团结合作一起干,谢谢。
程杰:数据的工具平台和能力的增长是一个线性,但数据的运用的事情是面上的,正向上提供机会,反过来也可让我们在不足的地方找空间,希望大家一起把大数据业务进一步改善。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