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如何赋能数字经济?”10月10日下午,2021人工智能年会暨AI金雁颁奖典礼的圆桌对话环节,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复旦大学教授宋梁,欧洲科学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高会军,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昆翎医药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战略官张丹,科大讯飞副总裁吴骏华,北京飞诺门阵科技董事长、清华智能网络计算实验室主任沈寓实围绕这一话题各抒己见,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宋梁:人工智能赋能数字经济,需要着重从两个方面来看。其一,要认识到,人工智能本身面临一些新的挑战。要在实践应用中,不断从弱人工智能逐步向强人工智能进化,尤其是在数字经济体系下,开放环境中复杂场景的应用将越来越常见,要持续推动人工智能技术迭代创新,确保能够自如地适应各种非稳态场景的变化。其二,人工智能的应用,也要需要更多的数字化的创新场景。比如,在传统工业转型改造中,需要把供应链上下游、生产制造流程、用户全部实现网络化、数字化后,才能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产业升级。这个时候迫切需要协同创新,将场景应用开发与互联网技术、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融合,然后实现更高效率、更高质量地组织生产,为用户提供更好的体验。
高会军:说道数字经济,一定会想到人工智能,两者是紧密相关的。不过,想把数字经济做好,需要倒逼人工智能解决各行业各领域的实际问题,满足它们的现实的需求。各个行业领域都会有自己特殊的问题、特殊的需求,人工智能研究者要面向产业进行研究,这个过程产学研用要形成体系化。比如,我们正在研究的显微注射技术,先提取体内癌细胞,再通过大数据技术筛选药物,以达到精准治疗的效果。类似的,我相信人工智能技术将在数字经济领域大放异彩,同时,数字经济的需求也将激发人工智持续迭代进步。
张丹:具体到企业、产品,我想把这个话题聚焦到大健康领域。人类追求长寿,是一个永恒、无止境的话题。人虽不是万能的,但人是所有事物中的关键因素。通过全面创新,我们不断开发、应用新技术,到今天,我们也开始地接受数字化技术,推进大健康产业数字化转型。举个非常典型的例子,我们治疗眼底病变,需要把药送到眼底,最有经验的医生有百分之五六十的成功率,普通医生只有百分之二三十的成功率,而机器人的成功率普遍比人工高30%以上。这种采用人工智能算法进行精准治疗的机器人,在某些特定领域比人强,完全可以取代人。
吴骏华:人工智能对数字经济的赋能,核心是数字产业化到产业数字化的过程。以科大讯飞为例,我们以人工智能的方式,推动管理数字化,降低公司管理成本,为公司经营减负;我们通过智能制造、大数据分析,推动生产的数字化,提高产品生产效益,提高市场营销水平。在这次应对新冠疫情中,人工智能也得到了广泛地应用,比如,一个电话机器人可以一小时内拨通10万个电话,打完电话之后立即自动汇总数据,在疫情信息筛查方面非常高效、便捷,可以解放更多人力资源去干更重要的事情。人工智能通过学习了人类的知识,可实现优质人力资源的低成本覆盖,比如,教育机器人未来将深入到各个偏远乡村,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化等等,应用前景十分远大。
沈寓实:很多智能机器人,不一定是人的形状,但都具有智能,是物理空间的一个映射。所以,从人工智能的角度看,未来一定是物理世界跟网络空间深度融合的世界,而且不仅仅是融合,还有互相控制的这么一个阶段。人工智能赋能数字经济,将是一个非常广阔的场景,需要政产学研全方位的互动,在保障数据安全的前提,推动算法融合、云计算、区块链、5G/6G通信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迭代更新和创新应用。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