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 动态信息  > 衡阳动态 
成功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揭秘“金字招牌”背后的衡阳力量
发布时间:2022-01-29 09:22      来源:衡阳日报     浏览量:
字体:

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主要指标平均完成率达到126.33%,重点科技创新指标创造了“衡阳速度”……近日,记者从市科技局获悉,衡阳顺利通过国家创新型城市评估,成功创建为国家创新型城市,这是衡阳获得的又一块“金字招牌”。

科技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2018年4月,科技部、国家发改委发函支持包括衡阳市在内的17个城市开展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强力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获批建设以来,全市的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创新主体不断壮大、创新人才不断聚集、创新体制不断完善、创新生态不断优化、创新氛围日益浓厚,科技创新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和明显成效,科技创新对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创新体制不断完善。我市建立健全了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多渠道投入机制,打造了多主体协同、多要素联动、多领域互动的系统性创新机制,构建了有序创造、日臻成熟的创新生态。创建以来,全社会研发投入总量增长了1.5倍、强度增长了1.1倍。

创新人才不断聚集。我市深入推进“人才雁阵”计划,出台30个配套实施办法,形成“1+30”人才政策体系,解决人才创新创业过程中面临的痛点、难点、堵点问题。首创“UP”模式,创新人才引进制度和模式,充分发挥优秀专家作用,不断优化人才成长环境,引进和培育了一大批高端科创团队和高精尖人才。

创新能力日益提升。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实施建链强链扩链工程,从根本上解决企业在基础原材料、关键生产工艺、供应链节点、核心零部件、涉军产品等方面“卡脖子”问题。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由3个增至10个。创建以来,技术市场成交额占GDP的比重增长7.6倍;获国家、省科技奖励44项。

创新主体日益壮大。创建以来,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增长了3.2倍,科技创新平台增长了1.6倍,科技型中小企业增长2.5倍,衡阳已成为中部地区最富创新活力和创新潜力的城市之一。

创新氛围日益浓厚。创新举办衡阳企业发展“船山论坛”,为衡阳企业转型升级、科技创新、结构优化提供先进理念与发展思路,成为助力企业发展的科创名片。成功举办了全国大数据科技传播与应用高峰论坛、全国人工智能年会等“国字号”科创活动。精心组织“创新创业大赛”“科技活动周”“科技下乡”“全国科普日”等科技活动。营造了崇尚创新、支持创新、参与创新、关注创新的良好氛围。

“获批国家创新型城市,既是对我市近年来科技创新工作的充分肯定,又赋予了我市更重要的使命任务。我们将应势而谋、顺势而为、乘势而上。”市科技局负责人表示,成功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为衡阳“十四五”开新局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下阶段,我市将大力实施创新主体提质增量、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科创平台建设、科技人才引培、科技成果转化等“科技创新七大工程”,致力建设更高水平的国家创新型城市,打造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让创新成为衡阳最鲜明的标识,让“科创衡阳”的标签更加清晰。

创新衡阳 乘势而上

近日,衡阳顺利通过国家创新型城市评估,成功创建为国家创新型城市,这是我市获得的又一块“金字招牌”。2018年4月,科技部、国家发改委发函支持包括衡阳市在内的17个城市开展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获批建设以来,全市的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科创工作取得长足进步和明显成效,对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尤其为我市在俯首躬行衡阳区域中心化,全面落实省委“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加快建设名副其实的国家区域重点城市和省域副中心城市奠定了坚实基础。本报特摘取我市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以来的亮点工作、精彩动作,以飨读者。

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亮点工作

一、完善政策体系

出台《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意见》,并以此构建“1+X”制度政策体系,相继出台了《衡阳市支持众创空间发展实施细则》《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试行)》等50余个创新性政策文件,全方位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工作。

二、培育创新主体

发挥老工业基地城市优势,着力打造更多“三个第一”(技术引领第一、市场覆盖率第一、行业影响力第一)的头部、领军企业和行业隐形冠军。

创建以来,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增长了3.2倍,科技型中小企业增长2.5倍,已成为中部地区最富创新活力和创新潜力的城市之一。

高新技术企业2017—2020年分别为142家、197家、273家、415家。2021年,全市申报高新技术企业377家,申报数创历史新高,全年有望净增180家,总数有望突破600家。

科技型中小企业2017—2020年分别为207家、73家、159家、472家。2021年科技型中小企业登记入库726家,同比增长53%。

三、搭建创新平台

衡阳各类科技创新平台增长了1.6倍。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在衡设立地理环境综合试验站。白沙绿岛产业园成功创建省级高新区。衡阳高新区成功获批“国家双创示范基地”。雁峰区获批建设省级创新型县(市)区。衡阳市现代农业示范园入选国家农村创新创业园区。上海交大5G新材料研究中心获批省级新型研发机构。打造“衡州大道数字经济走廊”,已汇聚45个专业园区,成为科技创新一张靓丽的名片。

四、引培创新人才

我市全力实施“人才雁阵”计划,推行“万雁入衡”行动,“引培并举”,出台30个配套实施办法,形成“1+30”人才政策体系。首创“UP”模式,引进高端科创团队7个。2021年累计引进博士231名,引进青年人才1.2万人。评选衡阳市优秀专家人才110名,其中科技专家人才30人。全市实现了12个县(市)区科技专家服务团全覆盖,共有科技专家1007名。

五、加强科技攻关

创建以来,衡阳全社会研发投入总量增长了1.5倍,强度增长了1.1倍,获国家、湖南省科学技术奖励44项。衡南县试验示范基地第三代杂交水稻双季稻平均亩产达到1603.9公斤,再次刷新世界纪录。南华大学研发了我国首台100千瓦工业光纤激光器,该激光器是国内目前最大功率的工业光纤激光器,也是全球第二大功率的工业激光器。特变电工衡阳变压器有限公司的海上风电用塔筒变压器通过国家级鉴定,被评定为国际领先水平。

六、促进成果转化

全市技术市场成交额占GDP的比重增长1.8倍。2020年,举办“科技引领·创新UP”衡阳市科技成果对接会,征求308项企业技术需求,206项高校、科研院所技术成果,已成功签约81个项目。2021年,举办衡阳市科技成果对接会(南华大学专场),12个重大科技项目签约。协调配合衡阳国家高新区、衡阳农科院、衡山科学城等单位举办科技成果对接会,一大批项目成功签约。与全国最大的科技成果转化线上平台“迈科技”探索共建衡阳科创港。

七、优化创新生态

举办“拥抱新个体经济的崛起”2020社交电商衡阳峰会,京东、多牛资本、光云科技、阿里巴巴等国内60余家知名电商企业代表来衡交流分享。

举办2021年大数据科技传播与应用高峰论坛暨“科创中国”试点城市推进式和“融合创新·雁领未来”2021人工智能年会暨AI金雁奖颁奖典礼两个“国字号”活动,匡廷云、侯立安等26位院士、200余位业界大咖汇聚衡阳,有效提升了衡阳科技创新影响力。

累计举办51期衡阳市企业发展“船山论坛”,为衡阳企业搭建一个与国内知名创业导师交流的平台,通过企业发展案例的分析,为企业转型升级、科技创新、结构优化提供先进理念与发展思路。

精心组织“创新创业大赛”“科技活动周”“科技下乡”“全国科普日”等科技活动,营造了崇尚创新、支持创新、参与创新、关注创新的良好氛围。

衡阳日报、衡阳电视台等媒体开设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专栏,聚焦创建具体事例、先进典型进行重点报道。人民日报、央视、新华社、科技日报、湖南日报、红网等国家、省媒体宣传推介衡阳科技创新的做法和经验。

国家创新型城市创建工作大事记

2015年,中共衡阳市委出台《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意见》。

2016年,时任衡阳市人民政府常务副市长段志刚率队到科技部汇报拟申报国家创新型城市工作。

2017年7月,中共衡阳市委出台《关于加快实施创新引领发展战略建设科技强市的意见》。

2018年4月,科技部、国家发改委《关于支持新一批城市开展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函》明确,衡阳市入围17个国家创新型城市创建城市。

2018年4月,中共衡阳市委、衡阳市人民政府出台《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试行)》。

2018年6月,衡阳市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领导小组出台《衡阳市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工作方案》。

2018年9月,衡州经济发展论坛隆重开幕。

2019年5月,成立衡阳市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领导小组,时任市委书记郑建新任顾问,时任市委副书记、市长邓群策任组长。

2019年6月,衡阳市委、市政府组织召开国家创新型城市推进大会。

2019年7月,衡阳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获批“国家大中小企业融通型特色载体”。

2019年12月,“科技创新赋能高新”2019衡阳国家高新区创新发展论坛暨中国·898创新中心启动发布会在北京举行,会上签订16个投资项目合作协议,总投资额近40亿元。

2020年3月,酷哇机器人何弢团队签约落户衡阳,成为我市以“UP模式”引进的第一个科创团队。我市以“UP”模式引进高层次人才团队共7个(2021年12月截止)。“UP”模式(University&Park)是衡阳为引进高端人才或科创团队,打通产学研用边界,以“高校+园区”联动的方式推动科创团队落地落户。

2020年4月,南华大学核医结合创新人才培养基地被评为“国家级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

2020年7月10日,市政府常务会议专题研究国家创新型城市创建工作,市委副书记、市长朱健要求未达到考核要求的指标的相关责任单位尽快完成指标任务,全力补齐短板。

2020年7月,中共衡阳市委出台《关于贯彻新发展理念大力建设现代产业强市的意见》。

2020年8月,衡阳市第三届“高新杯”创新创业大赛暨第六届“创青春”大赛我市共有181家企业报名参赛,获国家优胜奖2个,省一等奖1个、优胜奖11个。

2020年8—11月,衡阳日报社开展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专栏宣传,衡阳电视台开展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专题宣传,统筹策划13篇新闻稿件,全面展示衡阳近年来国家创新型城市形象。切实加强社会宣传,全市18个公益宣传板块中,科技创新占2个。

2020年10月12日,十一届市委第156次常委会会议专题研究创建工作。会议明确:一是调整创建工作领导小组。二是高位调度,加强领导。三是由市委督查室、市政府督查室牵头,针对创建短板指标、重点任务、重点工程开展督查,督促相关单位抓好整改落实。四是同意市政府出台支持和鼓励科技创新的相关配套文件。

2020年10月,我市组织召开创建工作调度会,落实各项创建工作任务,要求做好迎检验收工作。

2020年11月,“科技引领·创新UP”2020衡阳市科技成果对接会召开,共征集了308项企业技术、人才等创新需求和206项高校、科研院所技术成果,促成81个项目签约,20个项目现场签约。

2020年11月,国家、省、市三级政协委员视察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工作。

2020年11月,衡阳高新电商产业园举办开园仪式。

2020年12月,我市组织召开创建工作调度会,落实各项创建工作任务。

2020年12月,衡阳国家高新开发区被国家发改委评为“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

2020年12月,“百年变局数胜未来”2020年大数据科技传播与应用高峰论坛,李兰娟、李德仁等院士聚首衡阳探讨“抗疫大数据应用”“人工智能”等硬核科技与产业应用。

2020年12月,上海交大-衡阳5G材料与装备创新中心在衡山科学城投入运营。

2020年12月,位于湖南衡阳白沙洲工业园区的工业富联衡阳智造谷正式开业,它是全国首座“灯塔工厂”应用示范及科普教育基地,也是工业富联携手衡阳市政府共同投资、共同建设、共同运营、合作打造智造产业生态的首项目。

2020年12月,省科技厅来衡阳调研科技创新工作。

2021年1月,时任省委副书记、代省长毛伟明来衡阳市调研,考察衡州大道数字经济走廊。衡州大道数字经济走廊,全长23公里、面积50平方公里,重点打造数字经济创新引领区、产业聚集区和应用先导区,已布局以大数据、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制造业数字化、服务业数字化、融合新业态新模式为核心的十大产业园、十大科技园、十大中心、十大平台,高企117家,2020年数字经济规模超过1000亿元。

2021年1月,时任湖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朱忠明来衡调研科技创新工作。

2021年2月,市政府组织队伍前往市科技局调度国家创新型城市创建工作。

2021年3月,衡阳市一季度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活动,在高新区衡州大道数字经济走廊项目现场举行,总投资达533亿元的102个项目集中开工。

2021年3月,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工作推进大会召开,市委副书记、市长朱健出席并讲话。

2021年4月,湖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陈飞来衡阳市调研科技创新工作。

2021年4月,由衡阳市科协、科技局和教育局联合举办的第六届衡阳市青少年机器人大赛暨2021年“衡阳群众”科技科普志愿服务活动在珠晖区可津小学举办。

2021年5月,市委副书记、市长朱健组织召开4次专题会议,调度国家创新型城市迎检工作。

2021年5月,国家创新型城市评估专家组和工作组来衡评估创建工作。

2021年5月,湖南省长沙市、衡阳市被中国科协确认为“科创中国”试点城市。

2021年9月,我市衡山科学城科技创新研究院有限公司入选湖南省首批新型研发机构。

2021年10月,2021年大数据科技传播与应用高峰论坛在衡开幕,匡廷云、冯长根、谭建荣等院士莅临衡阳,衡阳获“科创中国”试点城市授牌,“科创中国”联合体、“科创中国”青年百人会入驻高新区“科创智谷”、衡阳科创港。

2021年11月,湖南省人民政府同意批复设立衡阳白沙绿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2021年12月,我国首台100千瓦工业光纤激光器在湖南衡阳正式启用。

2021年12月,科技部成果转化与区域创新司发函反馈创建评估结果,衡阳市通过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评估。

相关阅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