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坚持改革开放,是一座城市赢得经济发展主动权的必然选择。
湖南衡阳,这座千年之城,正以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强化开放,经济焕发出了勃勃生机。
2021年,全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3840亿元、增长8.1%;全市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83.93亿元、增长6.03%,总量首次进入全省前三。
衡阳是国家区域重点城市,在湖南省“一核两副三带四区”区域经济格局中,又被定位为省域副中心城市。
衡阳市委书记秦国文表示,衡阳最重要的优势是区位优势,最重要的条件是交通条件,最重要的基础是产业基础。
正因为有了这样的优势、条件与基础,衡阳对外开放步伐不断加快,开放型经济方兴未艾。
大湾区往北第一个城区人口超百万大城市
强开放,既是衡阳扎实推进“三强一化”建设的内在要求,又是衡阳全面落实“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主动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应有之义。
衡阳“居南北要冲,扼两广咽喉”,历为商贾云集之所、兵家必争之地。
从全国来看,衡阳位于华南中心,湖南“丹田”。衡阳是粤港澳大湾区往北第一座人口突破百万的大城市,若以广州为中心向北画一个500公里的半圆,这个半圆形成一个弓形,衡阳正处于弓把中部,可以说是蓄势待发。
从湖南全省来看,衡阳是湘南中枢,距离株洲、湘潭、娄底、邵阳、永州均为150公里左右,可辐射3000万人以上。
这样的区位让衡阳成为了投资布局华南地区的“桥头堡”,粤港澳大湾区辐射内陆的“集散地”,内外双循环的重要“交汇点”,为衡阳拓展开放格局提供了有利条件。
今年1月7号,位于石鼓区的华辰物流园开园,项目总规划面积858.8亩,计划总投资29.8亿。
据记者了解,华辰物流园将立足衡阳市、辐射大湘南、服务“粤港澳”大湾区,打通衡阳农产品出村进城“最先一公里”和流通大湾区“最后一公里”。
可以说,对接粤港澳大湾区这一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在衡阳构建工业品“大湾区研发、衡阳生产分拨”、农产品“衡阳加工集散、大湾区消费”的产业深度融合的格局指日可待。
▲南岳机场
这座城市有9条铁路、5个高铁站
千古百业兴,先行在交通。记者从衡阳市交通运输局了解到,衡阳水陆空交通发达,是45个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之一,“十四五”首批国家物流枢纽(陆港型)。
具体来说,衡阳有1个机场、1条水道、8条高速、6条铁路、3条高铁、5个高铁站,形成了立体的交通网络。
南岳机场自2014年12月通航以来,从最初只开通北京1条航线发展到目前19条航线、直达30多个城市,形成“米”字航线网络。
2021年机场吞吐量达92.8万,年货邮吞吐量排名湖南支线机场首位,旅客吞吐量位居全国百强机场行列。
▲松木港
松木港作为重要港口,是衡阳对外物资运输重要集散基地。2021年,松木港完成港口吞吐量110万吨,同比增加2万吨。其中,集装箱完成4110标箱,同比增长8.7%。
衡阳交通的不断完善拓展了整个城市发展的走向和空间形态布局,衡阳开放型枢纽经济正加速成型。
近几年,衡阳不断拓展国际物流大通道,走向五湖四海。2020年10月15日,中欧班列“衡钢号”首发,这是衡阳首次开通至欧洲国家的铁路国际物流通道。
去年8月1日,衡阳市首列中亚班列开通运行。2021年,衡阳中欧(中亚)班列累计开行30列,发送1438个集装箱,货值1.7多亿美元,运行规模仅次于长沙,居全省第2位。
▲衡阳中欧班列
日前,国家发改委明确“十四五”将围绕支撑构建“四横四纵”的国家冷链物流骨干通道网络,其中,衡阳被列为“四纵”大通道中的二广大通道承载城市。
除了输变电产业,这座城市还有哪些产业高地?
衡阳是禀赋优良的产业之城,是全国26个老工业基地城市之一。工业门类齐全,“神舟”问天、“蛟龙”深潜、“嫦娥”落月、“祝融”升空等国家高精尖工程都蕴含着衡阳元素。
当前,衡阳在原有8大重点产业集群、14条产业链的基础上,聚焦发展“一核两电三色四新”十大产业,入围“中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市”,特变电工输变电产业总部落户衡阳。
▲特变电工世界最高电压等级最大容量特高压变压器
招商引资,是对外开放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夯实产业之城的重要支撑。为此,衡阳围绕14条优势产业链开展“建链、补链、强链、延链”式招商,重点突出外商直接投资、“三类500强”、央企、省企等战略招商和对接服务。
记者从衡阳市商务和粮食局了解到,去年“港洽周”期间,衡阳签约93个重点项目,总投资463.4亿元,引资409.2亿元;“民营企业500强峰会”期间签约15个重大项目,签约金额159.3亿元,一次性引进500强项目8个。
2021年,衡阳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373.04亿元,同比增长21.66%,总量继续保持全省第4位;全年完成对外承包工程营业额1829万美元,总量居全省第5。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伴随着开放的铿锵步伐,雁城衡阳必将飞向更辽阔天空。
▲来源:《香港商报》3月9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