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 动态信息  > 衡阳动态 
衡阳全面推行“补丁”机制,扎紧织密“不能腐”的制度“笼子”
发布时间:2022-06-01 09:11      来源:衡阳日报     浏览量:
字体:

“衡阳市专项整治工作一直扎实稳步推进,取得了一定成效,综合排名靠前,亮点工作突出,尤其是打牢制度‘补丁’这个举措很接地气,值得充分肯定……”

近日,省督导组来衡督导调研粮食购销领域腐败问题专项整治工作,制度“补丁”机制作为最大亮点之一,被频频提及。

2021年9月,衡阳市推进粮食购销领域腐败问题专项整治工作以来,坚持一手抓案件查办、一手督促抓制度“补丁”机制建设,扎实做好专项整治“后半篇文章”。

制度“补丁”机制首批成果来自粮食购销领域,却又不止于此。作为我市推动“三不”一体由纪检监察“小循环”向管党治党“大循环”转变的创新举措,“补丁”机制如今已经在衡阳全面推行,正扎紧织密“不能腐”的制度“笼子”。

缘起:破“仓”之失引发“制度之问”

仓廪实,则天下安。粮食购销领域是扛稳粮食安全责任的重要一环。

▲我市今年春耕生产中,越来越多的新变化出现在田间地头。图为衡山县白果镇长青社区农田上空,无人机正喷洒作业。(资料图)■许珂摄

中央储备粮衡阳直属库原主任余礼清、原副主任罗清,衡山岳北粮食收储有限公司原总经理、衡山县南岳粮食贸易有限公司原法人代表李瑞荣……2021年9月,衡阳市粮食购销领域腐败问题专项整治工作开展以来,一批靠粮吃粮的粮仓“硕鼠”陆续被挖出。

案发后,由省监委指定,市监委对中央储备粮衡阳直属库原主任余礼清、原副主任罗清进行监察调查。“不法分子如在无人之境,以同一方式多次作案,制度形同虚设。”市纪委监委第十审查调查室办案人员说。

随着案件查办的推进,粮食行政管理部门、银行、粮储企业“三家”共管联动制度执行不到位,监督管理权、资金供应权、主体实施权本应分离而未分离,粮储企业负责人权力过于集中等制度的共性问题显现出来。

“粮食购销领域相对封闭,出现这么多问题,很大一部分是因为制度不健全,或者制度跟不上时代发展需要。”市纪委监委政策法规室负责人表示。

亡羊补牢,为时未晚。市纪委监委迅速开展专题调研,形成《衡阳市粮食经纪人专题调研报告》《衡阳市涉粮国有企业套取资金去向分析》等调研报告,认真梳理案件反映出的廉政风险点,确定了市场监督管理、财政、商粮等部门为粮食购销领域制度“补丁”建设重点单位。

通过举一反三、对号入座,市纪委监委对现有规章制度进行清理评估,查找漏洞,共梳理出涵盖粮食储存、流通、动用、财务管理、监督检查、财政补贴、监管执法等制度漏洞问题34个。

第一时间发现问题,第一时间分析研判。市纪委监委迅速督促市商粮局查找制度漏洞,对尚未作出规范的事项建章立制,对制度适用范围、程序规定、措施使用或制度执行等方面不适应现实要求的有关内容及时补充、修改、完善或者废止。

经过科学指导、全程跟进监督,市商粮局全面修订了《衡阳市市级储备粮管理办法》,制定了《衡阳市市级储备粮轮换管理办法》,从收购、储存、保管、销售、轮换等方面为储备粮管理全面打上制度“补丁”,堵上制度方面的“窟窿”。

此外,市财政局制定了《衡阳市市级储备粮财政补贴实施细则》,市市场监管局制定了《衡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涉粮领域行政执法工作规定》。

涉粮领域的4个制度,也成为市级制度“补丁”机制的首批成果。

3月29日,这些制度在市委深改委第七次会议上审议通过。

推广:织密“笼子”防止“牛栏关猫”

▲近年来,衡阳市以“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的服务理念,线上做“加法”,线下做“减法”,减少所需材料、审核环节,缩短办结时限,极大地方便了办事群众。图为群众在衡阳市政务服务中心专窗办理业务。(资料图)■罗辑学摄

5月26日,市委深改委第八次会议审议通过了3个机制“补丁”,涉及整治“乱花钱”“乱进人”以及医保领域便民惠民政策。

始发于粮食购销领域制度“补丁”不过是牛刀小试。在摸着石头过河过程中,我市不断总结完善,将制度“补丁”延伸到政府债务、社保医保等其它领域。

今年1月21日,市委出台《关于建立制度“补丁”机制的管理办法(试行)》。

“为深入贯彻全面从严治党方针,扎紧织密‘不能腐’的制度‘笼子’,推动‘三不’一体由纪检监察‘小循环’向管党治党‘大循环’转变。”该办法开宗明义指出全面推行制度“补丁”机制的目的。

市委书记秦国文指出,制度“补丁”机制就是要让“牛栏关猫”成为过去时,涉及几种情况:一是制度有缺失的情况,要把制度补上;二是现有制度时间太长,不符合上级和时代要求,已经管不住事,需要修补;三是有些制度条款存在漏洞或者缺乏某些禁止性规定,需要完善。

在全市全面推行的制度“补丁”机制,明确了党委主导、纪委主抓、部门主责。

《关于建立制度“补丁”机制的管理办法(试行)》,把党委全面监督、纪委专责监督、人大政协民主监督、两办督查、审计监督、执法司法监督等全方位纳入制度“补丁”机制范畴,有效打通各项监督之间的障碍壁垒,构建起齐抓共管、同向发力的“大监督”格局。

市纪委监委作为制度“补丁”机制的组织协调单位,归口管理制度“补丁”相关工作,收集汇总各方面发现和查找出来的制度漏洞,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系统梳理、分析研判、交办督办。

对于梳理出来的制度漏洞问题,“谁家的孩子谁家抱”,由责任单位研究制定“补丁”草案,并提交市委“补丁”办初审把关。

按照市委要求,更好推动制度“补丁”机制运行,重点要把握“短、频、快、准、好”五个基本功能。

即“补丁”篇幅要短,做到文字精练、一目了然,直击要害、直奔主题。周期要频,做到什么时候有漏洞就什么时候补,遇到什么漏洞就补什么漏洞。速度要快,问题发现要快,措施研究要快,“补丁”执行要快。对症要准,要精准“把脉”,精准“诊断”,形成多部门“会诊”机制,精准“开方”,确保一招即灵。效果要好,确保实现制度本身执行效果好、社会影响效果好。

“下一步,我们将借鉴推进粮食购销领域制度‘补丁’工作的经验做法,把制度漏洞查找范围逐步扩大到政府债务、社保医保、政府采购、安全生产等领域,一锤接着一锤敲,一个领域接着一个领域推进,为‘清廉衡阳’建设添砖加瓦。”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监委主任丁芬表示,要把粮食购销领域制度“补丁”工作的成功经验运用到事关民生福祉、事关社会稳定、事关国家发展的各个行业领域。

成果:打好“补丁”实现“良性循环”

“新的制度出来后,我们在涉粮领域执法工作中有了依据,虽然权力受到了约束,但是依规执法让我们也更有底气了。”最近,市市场监管综合行政执法支队的工作人员都感觉工作时心气很顺。

执法人员所说的“新制度”,是指《衡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涉粮领域行政执法工作规定》。

承担粮食购销领域日常监管和治理职责的,除了商粮主管部门,还有市场监督管理部门。但此前,由于市本级没有出台制度文件,涉及市场监管部门的履职界限一直未能明晰。

2021年12月,衡阳市委涉粮领域专项巡察组反馈了市场监督管理部门行政执法不严的问题。经过分析研判,市纪委监委迅速向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下发了交办函,同时,指导其按照程序打好制度“补丁”,填补了市本级涉粮领域行政执法相关制度空白。

“这个规定从源头到终端,对涉粮执法工作进行了规范,也为我们提供了工作遵循。”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执法人员介绍。

显然,制度“补丁”机制正在有形和无形促动全市相关工作朝着良性方向发展。

石鼓区“1·8”火灾事故后,相关部门深刻汲取事故教训,针对安全生产等底线工作暴露出来的制度漏洞问题,及时研究制定了以全覆盖管理、全领域排查、全天候值守、全方位宣传、全链条责任、常态化暗访为核心的“五全一常态”工作机制,查漏补缺打好制度“补丁”。

去年以来,市纪委监委以提级查办衡南社保案为契机,推动开展社保基金管理“防风险、堵漏洞”专项整治,梳理出社保医保领域存在的管理缺失、内控机制不完善等制度漏洞问题119个,已督促完成整改112个。在此基础上,相关部门交办一批涉及市级层面、事关民生的制度“补丁”。

市委“补丁”办牵头“把脉会诊”,责任部门负责“开方拿药”,以问题”动态清零”促治理效能提升。

▲企业管理员通过“赋码入企”平台查询访企单位。(资料图)■周围摄

针对企业反映的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问题,相关部门精准开出了赋“码”保护、赋能升级、赋权办事、赋利共惠、赋魂明向的“五赋一聚焦”机制“药方”。

值得一提的是,针对涉企执法检查过多过滥问题出台的赋“码”保护机制,通过公务访企活动扫码预约、绿码通行,以“一码当关”防止涉企检查过多、“一码记录”规范检查事项、“一码评价”改进干部作风,给企业提供了“护身符”。目前,全市已有7000多家企业入驻“赋码入企”平台,企业反响良好。这一制度“补丁”成果入选了“中国改革2021年度案例”。

相关阅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