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 动态信息  > 衡阳动态 
让幸福在家门口升级!市政协为“老旧小区改造”建言献策
发布时间:2022-08-30 08:44      来源:衡阳日报     浏览量:
字体:

▲7月29日,市政协召开“加快推进我市老旧小区改造”专题协商会议。

老旧小区改造是一项重大民生工程和发展工程,关系着千家万户的利益,也考验着一座城市的治理水平。市政协聚焦这一民生热点,将“加快推进我市老旧小区改造”作为今年的专题协商课题。5月以来,市政协组织专题调研组深入相关市直部门、市区老旧小区、县(市)区和兄弟城市,为全市老旧小区改造工作把脉问诊、寻计找策,形成了调研报告等履职成果。前不久又召开专题协商会,进一步建言献策,为市委、市政府科学决策、精准施策献计出力。

01 摸清现状

截至2021年,改造老旧小区753个,14.18 万户家庭享受了政策红利

蓝天白云下是暖黄色屋顶的小平房,黑黝黝的沥青路面平整洁净;巷子墙上,各种涂鸦、艺术文字,把小巷装点得充满了艺术气息……一夜之间,珠晖区苗圃街道保卫里火了。每逢节假日,来这里拍照的人络绎不绝。

“没想到,住了一辈子的老小区竟然成了网红打卡地。”在这里居住了20多年的李奶奶感叹道,以前保卫里屋舍破败、砖墙斑驳、道路破碎,下雨天污水横流,居民们颇有怨言。“老旧小区改造真是深得百姓的心。”

同样的变化也发生在雁峰区白沙洲街道白竹皂社区——原衡阳纺织机械厂的家属区。通过“五色花”标准化治理改造(红色党建、蓝色平安、橙色文明、绿色守护、粉色公益),昔日老工业基地旧貌换了新颜,空间布局更加合理、配套功能更加完善、生活品质上了新台阶,居民喜笑颜开。

我市启动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以来,全市上下联动、多措并举,在补齐基础设施、完善老旧小区居住功能、优化人居环境、提升服务水平等方面不断发力,通过实实在在的变化,让居民们感受到了“幸福来敲门”的喜悦。

通过“看、问、查、访”,政协委员在调研过程中摸清了现状,见证了我市老旧小区的蝶变。衡阳建成于2000年以前的老旧小区共有1548个,涉及23.48万户居民。截至2021年,共改造老旧小区753个,争取上级补助资金20.65亿元,完成投资32.49亿元,14.18万户家庭享受了政策红利。按照“历史风貌区、商业繁华街区、重大工业家属区”等进行分类改造,我市先后打造了珠晖区保卫里、石鼓区陕西巷、雁峰区衡纺机小区等特色街区,为老旧小区传承历史文脉、留住城市记忆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思路。今年我市将继续完成224个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任务,目前所有小区改造设计已完成,并已开工35个,预计11月底前全部开工。

02 分析问题:

“怎么改”“改哪些”“谁来改”“改得好”有待优化和完善

调研中,政协委员们不仅摸清了底子,也分析查找了问题。他们认为,尽管这项工作已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城镇老旧小区情况复杂,改造内容需求不同,涉及部门较多,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还需引起重视。

在“怎么改”上,顶层设计有待优化。调研组指出,因全市老旧小区数量多、布局散、规模小,虽制定出台了改造专项规划,但因没有开展深入调查摸底,指导性不强;加上缺乏具体明确的年度改造计划、“一区一策、一楼一策”具体实施计划,导致“临时上报项目”“边改边看、边看边调整”“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等现象时有发生。

在“改哪些”上,基础工作有待深入。调研组分析,从三个阶段来看:前期征求意见欠充分,导致一些改造规划、方案不接地气,改造内容不精准,不少老旧小区开工后反复调整改造方案;中期发动群众不深入,居民参与老旧小区改造参与率、同意率难以达到80%规定要求;后期引导自治未落实,存在“改了面子没改里子”的现象。

在“谁来改”上,协调联动有待加强。老旧小区改造涉及多个职能部门和管线运营单位,需要周密配合、无缝对接才能高效推进。此外,审批流程不优,如涉及旧改的审批手续多达30余项,复杂繁琐且时间较长。

在“改得好”上,配套设施有待完善。调研发现,不少涉及改造的小区周边老旧厂房、办公楼等闲置资产和边角地、夹心地等存量土地,因没有进行全面细致调查摸底,缺乏科学有效的处置办法,导致资源没有得到有效盘活利用,既影响了美观,又影响了改造效果。

03 建言献策:

不仅要改造外露的面子,更要改造好惠民的里子

针对老旧小区改造存在的短板和问题,专题协商会上,调研组靶向建言、精准献策。

调研组建议要进一步完善规划引领。要结合已出台的《衡阳市2020—2035年老旧小区改造专项规划》,统筹文明城市创建、历史文化名城申报等,分类科学编制老旧小区改造年度计划和项目储备库,明确阶段性重点任务,严格按照计划实施。

同时要下放审批权限。建议参照既有住宅加装电梯建设审批模式,实行“一事一议”,并将审批权下放到各城区政府。尤其是消防、质量监管等事项审批权限,按照规定该下放的彻底下放,避免多头审批,提高审批效率。

老旧小区改造中,也经常出现居民对改造方案不满意、居民之间意见不统一等问题。调研组建议,要积极发挥退休老干部、老党员、社区工作人员在改造过程中的组织、协调、协商作用。同时利用“政协委员工作室”“屋场恳谈会”等平台,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矛盾相对集中的具体问题,组织社区居民开展基层民主协商和满意度,测评寻找各方利益的平衡点。

老旧小区改造一头连着民生,一头连着发展。改完之后如何维持好的状态?谁来对此负责?不少政协委员把关注的目光放到了这一问题上:“不仅要改造外露的面子,更要改造好惠民的里子,因地制宜规划建设一些托幼、养老、便民等设施,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可借鉴高新区龙胜花苑小区等居民自治成功经验,通过居民协商确定缴费比例,确保小区卫生、安全和公共秩序正常运转。”“对改造后暂不具备引进物业管理或推行居民自治小区,按照‘属地管理’原则,由社区负责后期管理,并指导成立业主委员会,逐步实现由托管向自治转变。”

此外,政协委员们还围绕资金筹集、配套机制、盘活资源等方面提出了建议。政协委员们表示,老旧小区改造涉及千万居民的福祉。从宏观上看,更新改造还能带动就业,带动产业上下游的行业发展,带动居民户内改造、装饰装修、家电更新等,为扩大内需提供动力。一定要用心用情、做细做实做好这项民生工程,才能换来居民持久的满意与放心,让幸福生活在家门口升级。

“政协委员的建议为老旧小区改造提供了新思路。”市住建局表示,将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加强牵头抓总、组织协调和跟踪问效,全力推进项目建设,力争“十四五”期间基本完成2000年以前建成的老旧小区改造任务,让改造后的小区不仅“好看”更“好住”。

相关阅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