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市发改委获悉,今年前三季度,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0.2%,分别高出全国4.3个、全省2.2个百分点。其中产业投资、制造业投资、高技术产业投资分别增长21.7%、54.4%、24.7%。55个省重点项目完成投资393.8亿元,完成率达91.7%,高于全省平均进度1.7个百分点。
今年以来,我市认真贯彻“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要求,全面落实“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通过进一步深化重大项目“五制一平台”、争资项目“双指挥长”、项目前期“协调推进”、投资运行“纵横联动”等机制,抓项目促投资持续提质升档,为加快推进“三强一化”、全面建设现代化新衡阳注入强劲动能。
细化“五制一平台”机制,重点项目建设跑出“加速度”。重大项目建设是拉动固定资产投资的重要抓手。面对严峻复杂的疫情防控形势和经济发展压力,全市上下通过不断细化“五制一平台”,破解项目建设中的“难点”“痛点”“堵点”,以项目建设之“进”,保经济发展之“稳”。前三季度,全市备案监督招商项目151个、总投资额652.4亿元,其中开工项目144个,开工率95.4%;实施重点项目404个、完成投资850亿元,分别增长43.7%、36%,年内全市已新竣工达产产业项目68个,形成年新增920亿元产值能力。
落实“双指挥长”调度机制,争资项目建设驶入“快车道”。我市进一步推动压紧压实各县(市)区、园区及各部门党政“一把手”项目总指挥长、分管负责人项目一线指挥长主体责任,强力推进中央预算内投资、政府专项债券项目建设。市政府办实行“每周五通报进度、次周二会商调度、每月末高位推动”、项目建设“红黄榜”机制,及时全面掌握项目建设进度。市发改委综合运用市级领导现场督导、相关市直单位联合督查、“稳投资”专项督查等成果,确保争取资金高效规范拨付使用、争资项目按时间节点有序推进。1-9月,全市2022年专项债券项目开工率达到100%、债券资金使用率超过85%。
建立项目前期“协调推进”机制,手续办理按下“快进键”。我市率先落实和规范政府性投资项目决策和立项制度,全面实行联合办公、并联审批、容缺承诺、限时办结、激励管理,分星级标准化管理和绿灯、黄灯、红灯处理项目,切实解决前期推动慢、要素保障难、责任不明确等问题,加快项目前期手续办理,强化各类要素保障。如在服务国家重点工程“宁电入湘”项目时,相关手续在1个月内完成,打造了前期手续办理“湖南速度”,配套工程衡阳西500千伏输变电工程已开工建设;在衡湘投天然气调峰发电、国际物流港等项目,加快征地拆迁、手续办理等前期工作,确保按期开工建设,再一次证明了衡阳项目实施服务的高效率。
强化投资运行“纵横联动”机制,投资增长赛出“新高度”。市发改委和市统计局携手实施“委局”联席会议机制,促进数据信息共联共享、服务指导共建共促、统筹部署共鸣共振,切实构建投资运行“大协同”工作格局。与此同时,我市精心对比先进地区运行趋势性、结构性规律及产业结构、行业领域特点,滚动策划储备推进有效投资项目,持续瞄准关键领域加大投资强度,优化投资结构。并紧盯后进,重点关注后进地区投资运行短板弱项,及时解决苗头性、倾向性、潜在性问题。截至9月末,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连续三个月环比上涨、省内市州排名连续四个月进位。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