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2周年纪念日,也是上甘岭战役胜利70周年。近日,记者寻访90岁抗美援朝老兵、上甘岭战役的亲历者谢树志,听他讲述那段硝烟弥漫的岁月。
“参加的首场战役是渡江战役”
▲谢树志佩戴抗美援朝70周年纪念章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
在蒸水河边的一个厂房里,我们见到了谢树志老人,他虽然已经90岁高龄,但依旧精神矍铄、声音洪亮。经历过抗日战争、参加过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的他,在战场上救死扶伤,曾屡立战功。
“幼时,我家境贫寒,由爷爷抚养长大。抗日战争期间,我逃亡到河南,后来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军医学校学习,因成绩优异、表现突出,担任卫生班班长。”虽然时过70多年,但回忆起当年的情形,谢树志依旧记忆犹新,话语中更是难掩自豪。
“我参加的第一场战役就是渡江战役。”谢树志回忆道,1949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发动渡江战役,他随部队前往上海解放崇明岛。在这场战役中,谢树志没有被派往前线,但在后方的他每每听到胜利的好消息时,都会十分激动。“5月底,部队从太仓浏河向北横渡长江,主力部队在新河镇海桥港登陆,以排山倒海之势包围了崇明县城,几天后,守城的国民党部队缴械投降,胜利的红旗插上崇明岛。”
“最难释怀的是伤员的离去”
▲抗美援朝老兵谢树志为雁峰区预定新兵讲党课。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1951年年初,原本在福建参加海训的谢树志被调到74师222团,作为医疗兵,入朝作战。
在朝鲜作战期间,谢树志经历了寒冷饥饿、炮火硝烟,时至今日,伤员的离去仍是他最难释怀的。
“特别是上甘岭战役,太惨烈了。”当脑海再次涌现当时的场景,谢树志忍不住眼眶湿润,“有一天,在上甘岭附近的一个山沟沟里,我一个人处理了40多个伤员。那天晚上,我看到伤员们惨痛的表情、血肉模糊的伤口,忍不住躲起来偷偷地哭。”
谢树志说,“70年过去了,我还记得他们的样子。在上甘岭战役中,美军把总面积不足4平方公里的两个高地削低整整2米,作为医疗兵,我们每天都要面对生离死别,很多前一刻还和你说话的战士,下一刻就牺牲在眼前。”
“钢少气多”的精神不能丢
▲抗美援朝老兵谢树志同雁峰区新兵合影。
整个上甘岭战役,天上没有出现过一架志愿军的飞机;志愿军坦克也没有参战的记录,火炮最多的时候也不过是美军的1/4……但志愿军顽强抵抗,最终守住阵地,取得了胜利。此役之后,志愿军再没遭遇到美方营以上规模的进攻,朝鲜战局从此稳定在了38度纬线上。这一战,奠定了朝鲜的南疆北界。
“敌人的飞机大炮很厉害,我们武器相对落后很多,但是最后我们取得了胜利,究其原因还是因为我们队伍的组织性、纪律性和荣誉感都非常强,打战的时候个个都像小老虎一样往前冲。”谢树志说,“毛主席曾这样总结抗美援朝胜利之道:敌人是钢多气少,我们是钢少气多。”
“可以说,正是我们与敌军力量对比极其悬殊的极端状态,逼出了我军的极限力量和智慧。”谢树志向我们介绍了一次令他印象最为深刻的战斗,“营长、连长、排长、班长全都不幸牺牲,队伍只剩下几个人,这时候一名共产党员站出来,义无反顾冲在最前面,他高喊着,‘我是共产党员,同志们听我的,我们一起团结起来!把敌人全都干掉!’”
谢树志说,“在战斗最艰苦、最困难的时候,是共产党员不怕流血、不怕牺牲,继续带领着战士们奋战在前,我想这也是我们共产党能打胜仗的原因之一。”
不久前,谢树志受雁峰区人武部邀请,为预定新兵们上了一堂精彩的党课。他在党课上寄语预定新兵们,“现在中国越来越强大了,武器装备也更先进了,但是备战打仗的本领不能丢,‘钢少气多’的精神不能丢,大家要坚定信念,听党话、跟党走,保卫祖国、保卫人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