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大江大河喻为大地“主动脉”,那么小微河流就是田间的“毛细血管”,只有“毛细血管”通畅,农田才会充满生机活力。
去年,我市在全省首开先河,以“河长制”工作标准化管理为抓手,开展小微河流清淤疏浚五年行动,全面畅通“毛细血管”。今年,我市虽然遭遇史上罕见旱情,但全市上下科学调度,打出抗旱保收“组合拳”,这其中重要的一“拳”,就是小微河流清淤疏浚。
▲丁家港衡山县白果镇新庄村段清淤疏浚后河流蓄水行洪能力明显提升。
畅通“毛细血管”,雨季防洪旱季耐旱
11月20日上午,在丁家港衡山县白果镇新庄村段,一台挖掘机正奋力清理河道淤积的泥土砂石等杂物,并平整压实加固河道两岸。
丁家港在新庄村长度约7.1公里,是村里2000多亩农田的主要水源,由于长期没有清淤,蓄水行洪能力较弱,遇雨易涝,遇旱易涸。
2021年9月,新庄村对丁家港堵塞最严重的2.1公里河道进行了清淤疏浚,使之蓄水行洪能力有了明显改善。
▲丁家港清淤疏浚前杂草丛生。资料图
▲丁家港清淤疏浚过程中。资料图
▲丁家港清淤疏浚后河水通畅。
谈起丁家港清淤疏浚带来的好处,白果镇新庄村种粮大户张三军有切身体会:“虽然今年上半年强降雨,但河水并没漫上来淹没稻田。下半年干旱了这么久,河里依然有水灌溉,所以我家粮食产量没有受到影响。”
丁家港疏通之后,雨季防洪,旱季耐旱,这让张三军扩大种粮面积的信心倍增:“明年我计划种400亩水稻。”
与张三军一样信心倍增的还有其他村民。白果镇新庄村驻村第一书记彭文滔介绍:“今年,村民们强烈要求加大力度,完成4.5公里清淤疏浚任务,完工后,丁家港新庄村段蓄水能力可增加2.7万余立方米。”
▲衡东县石滩乡白衣港清淤疏浚后,面貌焕然一新。
不仅衡山县白果镇的村民感受到了小微河流清淤疏浚带来的好处,衡东县石滩乡的村民也深有感触。
石滩乡是衡东县种粮大乡,全乡水稻种植面积4万余亩,境内依靠白衣港灌溉的水稻面积达2万余亩。从今年8月开始,白衣港启动清淤疏浚,一个多月后,河道变宽变深,水体质量好转,蓄水功能明显增强。
石滩乡荷泉村村民许雪梅告诉记者:“今年下半年村里遭遇历史罕见大旱,本以为会缺水,但白衣港疏通后,灌溉压力不大,我家晚稻迎来了丰收。”
市水利局河湖与水资源中心统计时发现,在今年的大旱中,小微河流清淤疏浚与否,蓄水耐旱能力有明显区别。以衡阳县为例,25条完成任务的小微河流,干旱期只有1条断流,蓄水率达到97%,36条部分完成任务的小微河流,干旱期有2条断流,蓄水率约93%,16条尚未清淤疏浚的小微河流,干旱期有4条断流,蓄水率为75%。
“其他县(市)区的情况也基本相同,”市水利局河湖与水资源中心主任肖静告诉记者,“这一数据有力印证了小微河流清淤疏浚的好处。”
记者了解到,我市很多小微河流都与水库相连,小微河流清淤疏浚打通了水库抗旱保增产的“最后一公里”,使水库里的水有效降低了灌溉损耗,在今年的抗旱工作中发挥了突出作用,尤其对双季稻的种植促进作用明显。
统计显示,今年我市夏粮产量3.97万吨,增长1.7%,早稻产量98.85万吨,同比增长0.2%。
全省首开先河,五年将清淤疏浚5000公里
清淤疏浚小微河流,是我市在全省首开先河之举。
我市小微河流数量众多,共有483条集雨面积小于200平方公里的小微河流,总长度达5000余公里,占全市河流总数量的93.78%,是农业灌溉的重要水源。
小微河流数量多、里程长,灌溉面积大,与村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然而,由于中央、省级财政没有系统清淤及治理经费,自上世纪六十年代后,大多数小微河流没有清理,河道淤塞日渐严重。
去年,我市通过“屋场+河长制”恳谈会,收集河流问题4219个,其中,反映小微河流淤塞不通、水质差的问题达65%,清淤疏浚小微河流成为村民的急难愁盼问题。
▲柿江河衡南县三塘镇小桥社区段河道修整一新。
▲“河长制”助推小微河流清淤疏浚。
市河长办将这一问题向市委市政府反映后,引起高度重视,虽然省内尚无财政投入清淤疏浚小微河流的先例,但考虑到群众诉求及防洪抗旱,市委常委会及市政府常务会专题研究决定,把小微河流清淤疏浚纳入“河长制”工作重要内容,在全市开展小微河流清淤疏浚五年行动,计划从2021年开始,每年完成1000公里任务,用五年时间实现全市所有小微河流完成清淤疏浚。
据悉,该项工作由乡、村两级负责实施,市、县财政按10000元/公里奖补,五年财政总奖补资金达5000万元。
市水利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肖志华介绍,截至今年11月中旬,我市已完成2000余公里小微河流的清淤疏浚任务,全部经各县(市)区验收通过合格,市河长办、市财政局复核抽查通过率为100%。
疏通了河道,也疏通了群众的心
初冬时节,记者在柿江河衡南县三塘镇小桥社区段看到,河水潺潺,两岸整洁干净,河岸宽敞处,建起了休闲广场和纳凉亭。
“过去,这里是一片杂草丛生的荒地,”小桥社区村民贺遵燕自豪地告诉记者,“现在,这里是村民们散步、跳广场舞的休闲热地。”
▲河岸宽敞处建起了休闲广场和纳凉亭。
柿江河流经三塘镇20个行政村(社区),全程36公里,由于河道久未清理,两岸杂草丛生,河道泥沙、垃圾等淤塞严重,河水发臭,困扰着沿岸居民。
2021年,柿江河纳入小微河流清淤疏浚项目。在市、县奖补的基础上,三塘镇及小桥社区两级积极凑款,沿河居民自发投劳,主动承担房前屋后的河流清淤及周边垃圾清理、植树绿化,几个月后,河道及两岸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1月20日,记者在现场看到,几台挖掘机正在对河堤岸边的护坡清表修复,工程已进入扫尾阶段。
“今年柿江河三塘镇段共高标准完成了8.3公里清淤疏浚,”三塘镇党委书记周小云介绍,“我们不只是对河道清淤疏浚,还加固了险工险段,硬化了下河步道,并在河流沿线修建休闲广场,为居民增添休闲好去处,受到居民们的称赞。”
不仅如此,小桥社区还通过屋场恳谈会,引导广大居民群众参与河道管护工作中来。
▲祁东县白地市镇车壁塘河成为网红打卡地。资料图
▲衡东县大旺垅河两岸垂柳依依。资料图
▲祁东县清江河灵官段。资料图
衡阳县岣嵝乡凤凰桥河、耒阳市大市镇芭蕉河、常宁市胜桥镇陈家河、祁东县白地市镇车壁塘河……与柿江河小桥社区段一样,我市不少乡镇把小微河流清淤疏浚与建设美丽乡村结合起来,不仅让淤塞的小河畅通,更重现小桥流水的乡村美丽画卷,让乡愁记忆定格在广袤的田野。
淤塞的小微河流疏通了,农田排水引水通畅了,群众心里的堵点,也打通了。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