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在环城北路3号,有一家“圣安娜饭三样咖餐厅”。这是一栋两层楼、砖木结构的老房子,在衡阳市已经很少能见到了。这栋楼到底建于哪一年?有人说是新中国成立前,也有人猜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无人能够给出一个正确答案。
▲餐厅大门
1月8日,天空云层堆积,太阳懒懒地躲在后面发呆,偶尔也会探个头、露个脸的,阳光瞬间洒满人间,温暖着每一位正在大街小巷奔波劳作的人。
临近中午时分,进店吃饭的人逐渐多了起来,年轻人居多,还有父母带着孩子过来的。盛夏(化名)满脸笑容地迎了上去,摆盘、点单,并不时跟顾客搭讪两句。
盛夏是这家店的老板。她告诉记者:“疫情放开后,食客并未出现明显增加,门店一天的营业额跟12月7日放开前差不多。”但她坚信:随着春节临近、人员流动量增大,生意应该会好上一些。
▲餐厅内部一角
因为喜欢西餐与咖啡,2016年10月,盛夏与朋友合伙开了这家店,“当时每天的营业额达到6000元左右”。她总记得2017年的情人节,店里来了许多热恋中的男男女女。客人来了一拨又一拨,而他们从上午8:30忙到晚上21:30,所有员工都累得直不起腰,恨不得关了店门回家睡大觉。当天的营业额比平常翻了一倍。她感到无比幸福与满足。
而突然到来的疫情,摧毁了这一切。
疫情三年,每天的营业额降到3000元以下、最差的时候只有1000元,周围曾经红火的店铺一个接着一个倒闭关门,她陷入无比的焦虑:不知道自己还能坚持多久。
疫情三年,她明显感到顾客的消费能力也在下降。他们店煲仔饭最贵的29元,最低的17元,消费并不算高。却经常有年轻的小姐妹,两人共享一份煲仔饭,再索要一碗免费的白米饭和汤。
12月7日疫情放开后的一周,有5名员工先后“阳”了,店里人手更显不足,她不得不喊家人到店里帮忙。她更焦虑的是:不知道“阳”了的何时能够上班,也不知道这剩下的人何时会“阳”?她第一次动了关门歇业的心思。
▲精心制作每一杯咖啡
但最终还是“硬扛”过来了!所有未阳的员工,每天工作10多个小时,一个人当两个人用。她自己从后厨到前台,只要哪个岗位缺人,就立马顶上去。虽然因切菜伤了左手的三个手指头,盛夏却奇迹般地发现到现在为止自己一直没有“阳”!她笑着告诉记者,也许是“意念”起了作用。她每天早上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对自己说:“你不能生病,你一定不能倒下!”
盛夏告诉我,不单单是她,现在餐饮店的经营都很困难。所有人都在等——等到“春暖花开的时候”,重回疫情前堂食红红火火的年份。
▲正在备菜、切菜
不管何时,无论经营如何困难,盛夏都守着“做好一份煲仔饭”的初心。一份煲仔饭,从食材购买、分类、清洗、切配、加工、分装,再到煮饭、炒菜、打包、出餐,共有10道工序,需要十几个人合作完成。“每一道工序,都要认真负责。尤其是食材,一定要新鲜。我们都是现款现货,最多只准备两天的食材。在烹饪过程中,尽量保留食材本身的味道,拒绝投放调味品。”正是凭借不错的口碑,他们每个月在美团平台的外卖销售量超过3000份,像磁铁般吸引着附近的居民能够经常性地光顾。看着刚端上桌、冒着“吱吱”热气的煲仔饭,堂食的客人往往食欲大增。
▲煲仔饭需要严格的火候把控
环城北路、人民路、和平北路一带,曾经是石鼓区也是衡阳市最为繁华路段,商铺云集,人流如潮。即使在衡阳城市发展重心西迁后的今天,这一带仍然是青年学生喜欢光顾的地方。盛夏说,她喜欢老城区的慢节奏与烟火味,喜欢这栋老房子从内到外流淌出的静穆时光。
“做任何事情都需要坚持,虽然坚持的每一天都很辛苦。”但她坚信:咬咬牙,再坚持一段时间,生活一定会回归到正常轨道,人们的日子也会越过越红火。
▲食客正在品尝美食
从来来往往的顾客身上,盛夏敏锐地捕捉到疫情放开后人们的悄然变化。“大家都是自由的,可以自由行走,逐渐摆脱了对疫情的恐惧感。相对于中老年人,青年人接受新生事物更快一些,更能够坦然面对阳康后的生活。大家的交际圈子缩小的同时更关注身边的人、关注健康,关注一日三餐如何吃得更营养。”
冬天已经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覆盖在餐饮业的冰面,正随着疫情放开逐步消融。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