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 动态信息  > 衡阳动态 
衡茶复兴的文化自信与底气在这里
发布时间:2023-03-09 09:00      来源:掌上衡阳     浏览量:
字体:

▲南岳茶园。

截至2022年底,湖南茶园面积已达345万亩,产量32万吨,综合产值1051亿元。梳理全省茶产业的地位,益阳、郴州、湘西、长沙已远远排在衡阳前列。而作为茶祖的故乡、中国禅茶文化发源地、唐宋至明清时期茶叶产业重镇的衡阳,如何重塑衡茶品牌,值得我们深思。笔者认为,挖掘衡茶文化、探讨文化赋能,是衡茶产业复兴的必经之路。

茶祖神农与衡阳渊源颇深

▲南岳祭茶大典。(资料图)

《南岳总胜集》中记神农氏“功成厌世,顿驾茶墟,致斋南岳。”茶墟,指坟山,有致斋、祭祀之意。炎帝神农氏死后葬在茶墟(酃县);炎帝陵的51块古碑(其中明代13块,清代38块),民国前古碑的落款都有衡州府铭文。如今,每年在祖庙(南岳大庙)都会举行祭祀仪式。

《茶经》中也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神农本草经》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神农创耒、神农祠、神农台等遗址是茶祖神农在衡阳一带活动的历史事实。南岳周边以茶命名的地名有茶陵、茶恩寺、茶坞村、茶市、茶山坳等,这都足以见证衡茶文化之发达和衡州茶事活动之繁华。

衡州窑有中国最早的茶具商标

▲五代青釉带托盏。

衡阳茶业兴盛,带动了陶瓷产业的发展。有了好茶,怎么能缺了精美的茶具。衡州作为晚唐、五代时期中国的制瓷中心,无论规模、产量及生产工艺都领先同时期其他窑址的陶瓷水平。自归阳至大浦265公里,湘江两岸有唐宋古窑200余处。衡州窑茶器在唐晚五代至宋代一直批量生产,自成系列,种类繁多,有茶壶、茶盏、茶杯、茶碗、茶碟、茶碾、茶椎、茶鼎、茶臼、茶釜、茶勺等数十种茶器。

▲衡州窑茶盏。

衡州窑的“高足”和铭文龙凤图标是中国最早的茶具商标。衡州窑的五代时期“高足”铭文和龙凤图案比北宋济南功夫针铺的“白兔”印制模具更具商标特征,年份比“白兔”商标早了200多年,可谓是中国出现最早的商标。

衡茶曾是贡品被出口越南

衡阳的茶,早在五代时期就通过湘江向北走大运河,作为贡品运往长安和洛阳。唐宋时期,衡州茶税是晚唐以及楚王五代时期朝廷最重要的经济来源之一。衡茶往南沿湘江从衡州经永州到达桂林,再经柳州过五岭到达广州、越南等地。唐代《膳夫径手录》中有记:“衡州茶团饼巨串,还及潇湘,交趾之人亦常食之”,这是我国茶叶贸易与出口最早的记载,唐代衡州茶的贸易之路是中国茶业对外经济史的开篇。至1886年,中国茶叶出口高达11万吨,占当时外贸总量的80%左右,清代茶叶出口仅广州口岸每年就向英国输入茶叶达35万担,价值9445万银元,茶叶被称为中国海外贸易的“绿色黄金"。

▲宋代衡州梅花茶盏。

中国丝绸之路上挖掘出的文物有八成为唐代长沙窑陶瓷,其中又以茶器居多,沿湘江往南,归阳、永州、桂林、南宁、贺州、防城港还有马六甲及越南都出土过唐宋时期长沙窑、衡州窑和衡山窑的大量陶瓷器物。

“朱张酬唱”传世茶诗19首

▲游客参观邺侯书院。(资料图)

“天下书院,楚为盛;楚之书院,衡为盛”。据《湖南通志》统计,清光绪年间,在现南岳区范围内,先后共有邺侯、卢潘、集贤等书院十七处,衡州书院之多、学风之鼎盛在全国都享有盛名。而众多书院中,南岳“邺侯书院”是中国最古老的书院,石鼓书院是宋代四大书院之一,船山书院是清未最著名的书院。南岳书院影响深远,吸引胡安国父子南岳讲学授徒,形成有名的“湖湘学派”,吸引大批诗人和学者都曾来南岳朝圣。最有名的一次文化活动是朱熹和张轼在南岳酬唱传世茶诗19首,这是湖湘学派向湖湘文化发展的转折点,奠定了湖湘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

南岳禅茶是中国茶文化名片

▲禅茶表演。(资料图)

禅茶文化,是中华文化为世界茶文化作出的一大贡献。

南岳是禅茶祖源。南岳和尚怀让磨砖,点化道一,马祖道一传法于百丈怀海,怀海根据禅茶的特点制定了《百丈清规》,传承了“禅茶家风”。《百丈清规》共载“茶”字325个。

南岳禅茶是一独特饮茶方式,是南岳希迁与马祖禅师在传道与禅悟、相互文化交流过程中产生的一种饮茶待客礼仪。南岳禅茶文化是中国饮茶文化与南禅文化、儒道文化在融和中产生的,是南岳对世界文化的伟大贡献,特别在日本、韩国以及东南亚各国影响深远,是世界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南岳福严寺、广济寺、方广寺、龙池、祝融峰、磨镜台等,还有南岳禅茶文化遗迹。

相关阅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