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前,有一批衡阳小伙,穿上戎装奔赴青藏高原戍守边疆。60年后,走过半个多世纪的光阴,他们早已垂暮,但是一场期待已久的聚会,让这群老兵又重回青春岁月。
9月6日,秋高气爽。1963年入伍总后青藏兵站部汽车三团的30余名衡阳籍老兵再次“集结”,共忆峥嵘岁月,共叙光荣入伍60周年战友情。一见面,这群平均年龄在80岁上下的老兵们相互敬礼、握手、拥抱,嘘寒问暖,一下打开了记忆的阀门。动情处,老兵们泪光闪闪,忆往事,笑起来却像个孩子。
60年前,为国戍边踏征程
曾经雄姿英发的汽车兵们,如今一个个满头银发。看着一张张老照片,记忆的列车又一次疾驰回到雪域高原——那云端天路,是老兵一生追寻的“故乡”。
“那时我不到20岁,还是个帅小伙子!”老兵唐安友笑着指着照片,一张发黄的黑白照上,唐安友身着军装,正是意气风发时。
时间的指针回拨到1963年9月6日。包括唐安友在内的139名衡阳籍新兵告别家乡,在闷罐车的摇晃中踏上了为国戍边的征程……
伴着车轮轧过铁轨的“哐当哐当”声,6天6夜后,这批衡阳籍战士抵达目的地——青海西宁,随后被编入新兵营。
当时,延绵2000余公里的青藏线是西藏与内地相连的惟一通道,所有的物资与人员的运输全部依靠汽车,他们的任务就是成为一名合格的汽车兵,担负起连通“血脉”的重担。
为了这个目标,在艰苦的条件下,他们开始了刻苦的训练。
艰苦这个词很抽象,可用在他们身上具体就是这么个状态:首先是高原反应,头痛、呕吐、发低烧,白天走路犯迷糊,像踩在棉花上;晚上睡觉不踏实,感觉“云遮雾罩”。更煎熬的是吃饭,米饭是夹生的,馒头发不起来,本就没有食欲的新兵战士更吃不下饭。
曾在部队当过炊事兵的唐安友回忆道,当时的高原环境很恶劣,部队供给保障也远比不上现在。吃不到新鲜肉尤其是缺乏蔬菜,在青海,每年10月到第二年3月都是“老三样”打天下,萝卜、土豆、包菜,还都是储在地窖里的,吃起来味同嚼蜡。
与伙食相比,干燥的气候是战士们面临的更大考验。用当地的顺口溜来形容,叫“山上不长草,妇女不洗澡,风吹石头跑”“早穿棉袄午穿纱,晚抱炉子吃西瓜”,头晕、流鼻血、皮肤开裂等现象人人都经历过,有个别战士上吐下泻,几天吃不下饭。
就是在这种条件下,他们依然要克服一切困难,开展军事训练。然而,让他们没想到的是,和后面穿越青藏线来比,这些简直不值一提。
奋战青藏线,金戈铁马入梦来
新兵训练结束后,这群衡阳兵大多数被分到了驻地在兵城格尔木的总后青藏兵站汽车三团。到格尔木之后,他们才知道自己所属的这个汽车团是最早上青藏线的汽车团。
“我们团还担任过抗美援朝后勤运输任务,是一支战功卓越的英雄连队!”说起自己的部队,老兵刘明石很是骄傲,转战青藏线后,连队清一色解放牌汽车,这在当年已经是所有后勤汽车团里最优良的装备了。
“上车能驾驶,下车能战斗,停车擅维修。这是对汽车兵的基本要求。”1963年的青藏地区,沿线尚有不少的土匪未被肃清,抢劫物资、杀伤人员的事件时有发生。刘明石记忆深刻,第一次执行任务,衡阳兵个个都配上了冲锋枪,每人30发子弹。一旦遭遇袭击,战士接到的指令是不惜一切代价保卫物资,牺牲在所不惜。
从西宁经格尔木抵达拉萨,全长约2000公里的青藏线,平均海拔在3500米以上,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穿越冻土公路。20世纪60年代,这条路基本上是由砂石铺就,一个往返,最少需要半个月时间。一年365天,除了正常的训练和休整,汽车团战士三分之二以上的时间就是在车轮的奔跑中度过。
而青藏线地形复杂,沿途高山险峻、峭壁林立,从格尔木出发,钠赤台、不冻泉、二道沟、五道梁、沱沱河、温泉、唐古拉……几乎每个地段都有难关。这里,所谓的公路是靠车走出来的,所谓的桥经常是两根圆木架成的,在内地一些山区常见的吊索桥走的不是人,而是载重数吨的解放牌卡车。大风吹过,吊索桥晃晃悠悠,驾车就像是走钢丝。有些地段,一边是悬崖绝壁,一边就是雅鲁藏布江的滔滔江水,一不小心便会跌入万丈深渊。战士们往往开一天车,皮袄中就要倒出一斤汗水。如果运气不好碰见冰雪阻路,军车挂着防护链仍举步维艰。战士们就从车上拿出铁镐、脸盆等工具,刨出沙土铺在路面上,保证车队通行。刘明石有一次在执行任务时,碰上大雪封山路线模糊不清,车辆瘫在山窝里开不动。但再大的困难也吓不住英勇的汽车兵,他们用力向前推,但车轮在常年积雪的冰面上打滑。于是,刘明石和战友们把棉衣脱下垫在车轮下,在零下20多度的风雪里,身着单衣,硬是把车一辆辆推了出来,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在那个年代,奔走天路是需要勇气的。一天过四季,十里不同天,听风当听歌,下雨当水喝,土地当枕头,风沙当被窝,这是每个汽车兵的日常。青藏线堪称生死线,行驶在这条线上,生命都难以保全,而负伤对战士们来说,就更是家常便饭。
老兵陈大宽回忆道,1965年,一次开往拉萨的运输途中,在经过路况最险的五道梁时发生了车祸,与他同行的一名陕西籍战友当场牺牲,自己与死神擦身而过,右眼角膜破损,右臂鹰嘴粉碎性骨折,缝了18针。时至今日年逾古稀,他的身上依然印刻着当年惊心动魄的印记。
60周年再聚首,老兵思归热血难凉
60年弹指一挥间。曾经的热血青年如今已是白发苍苍,但他们依然对部队,对那条天路,念念不忘。
“有时候,半夜梦醒,还以为回到了青藏线上。”高原上或星疏月明,或雪雾茫茫,一直是老兵们脑海深处最鲜明的风景。对他们而言,那段在雪域高原金戈铁马纵横驰骋的日子,是生命中最值得珍惜的财富。
1997年,老兵们共同发起成立了“总后青藏兵站部衡阳战友团”,每年的9月6日,他们都会不约而同地聚集一起,在清茶缭绕的芳香中回首雪域高原的那段难忘岁月。这个约定一直延续至今。
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建成通车,老兵们通过报纸、电视密切关注着与之相关的每一个消息。西藏不仅通了铁路,还修了机场,天堑已变通途。“当年汽车兵辛苦跋涉的漫漫长途,如今只要几个小时就可飞速到达,曾经难以想象的一幕终于变成现实!”他们说,能看到这一天,当年所有的苦所有的累还有什么不值得!那一年的聚会,老兵们也是格外兴奋和激动。
倏忽间,岁月又过去了17载!当年那批同期入伍的衡阳兵已越来越少,每年一次的聚会都弥足珍贵。作为入伍60周年纪念日,今年的相聚更是意义重大,他们格外珍惜。
9月6日上午,30余名老兵身着统一的纪念衫如约欢聚在王府贵宾楼。他们中年纪最大的已有85岁高龄,最小的也有78岁了。尽管年事已高,个个依然神采奕奕,豪情不减当年。大家亲密无间,相互问候,合影留念,一起回忆着当年的往事,分享着现在的生活,怀念着已故的战友,感叹着没能回去再好好看一看自己当年征战地方的遗憾……老兵赵国生还和老战友们分享了他专门创作的《从军六十年有感》:投笔从戎戍边疆,钢铁长城添新砖,漫漫长路青藏线,山高路弯风雪寒……回忆起60年前奋战青藏线的一幕幕场景,老兵们心潮澎湃,挥手齐声唱响了《我是一个兵》。
此时此刻,这群老兵仿佛又回到了曾经那段青葱的岁月,驾驶着卡车,迎着凛冽的寒风奔驰在雪域高原,他们的眼眶渐渐湿润……尽管身影已不再矫健,声音已不再洪亮,但老兵从未远离——回望天路,热血难凉!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