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 动态信息  > 衡阳动态 
衡阳八景①丨揭秘!“衡阳八景”的前世今生
发布时间:2024-06-01 08:48      来源:掌上衡阳     浏览量:
字体:

雁峰烟雨实堪夸,石鼓江山锦绣华。

花药春溪龙现爪,岳屏雪岭鸟喧哗。

朱陵洞内诗千首,青草桥头酒百家。

试看东洲桃浪暖,西湖夜放白莲花。

这是衡阳民间流传最广的关于“衡阳八景”的一首诗。因为朗朗上口、简洁明了、容易背诵,轻松俘获了衡阳人的头脑,成为一代又一代人的集体记忆。它的作者是谁,早已无从知晓。

“衡阳八景”之说,到底从何时开始的?

在衡阳市图书馆党支部书记、研究馆员刘忠平的推动下,《明拓本<衡阳八景图>》于2023年正式出版。他在书中,解读了“衡阳八景”的前世今生。

争相效仿“潇湘八景”

北宋画家宋迪,苏轼、司马光的好友,曾多次到湖南采风写生。是湖南的美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他创作了八幅得意之作,即《平沙落雁》《远浦归帆》《山市晴岚》《江天暮雪》《洞庭秋月》《潇湘夜雨》《烟寺晚钟》和《渔村夕照》。大诗人和画家米芾看到“八景图”后拍案称奇,兴奋地给每一幅画作诗写序,加以推崇。后来,南宋皇帝宋宁宗赵扩也来了兴趣,朱笔御书八景组诗。之后,“潇湘八景”名声大振,成为湖南文化的标志LOGO。

一石激起千层浪,全国各地争相仿效,推出自己的“八景诗”和“八景画”。

“衡阳八景”在明代形成

“衡阳八景”名单正式出炉应该是在明代。之前虽有争议,但最终约定为“雁峰烟雨”“石鼓江山”“花药春溪”“岳屏雪霁”“朱陵仙洞”“青草桥头”“东洲桃浪”和“西湖白莲”。

明万历年间,衡阳曾经出版了一本《“衡阳八景”图》。除了有“衡阳八景”图之外,每张图的后面,还有张述龄、陈宗契、伍让三人所作的八景诗各一首,以及一篇写于明英宗正统七年(1442)的《衡阳八景赋》,由衡州知府陈安撰写。

这是我们现在能够看到的,关于“衡阳八景”的最早记载。

有了“潇湘小八景”的美誉

在湖南各地八景中,以“衡阳八景”最为知名,有“潇湘小八景”之誉。

1655年春天,被迫远离家乡的王夫之,在颠沛流离的生活中,怀着思念与不平,写了《潇湘小八景词》。

历史记忆在现代渴盼重现

在1944年的衡阳保卫战中,“衡阳八景”遭遇了部分摧毁。另一方面,随着自然环境的改变、时代的变迁,“衡阳八景”渐渐变成了回不去的过去。即便如此,衡阳人一直在努力地重现这些最美的记忆。

相关链接:

《明拓本<衡阳八景图>释文》前言

刘忠平:明万历拓本《衡阳八景赋》释文

相关阅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