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 动态信息  > 衡阳动态 
一口烧饼香,唤醒衡阳人唇齿间萦绕的乡愁
发布时间:2024-06-20 10:09      来源:掌上衡阳     浏览量:
字体:

烧饼,是一种大众化的传统小吃,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1800多年前的汉代,由班超出使西域时带入中原。《续汉书》中曾记载:灵帝好胡饼。这“胡饼”,指的就是今天的烧饼。

要论哪儿的烧饼最好吃?在衡阳,恐怕很难有个统一的答案。常宁市的白沙烧饼,衡南县的宝盖、茅市、相市烧饼,衡阳县的集兵滩烧饼,衡东县的石湾烧壳子饼……真掰扯起来,每个衡阳人都有自己心中的“哈姆雷特”,怕是都能说出些子午寅卯的理由来。

一方水土一方情。对于食客来说,最钟意的那一口烧饼,也许永远离不开“自家楼下”那家。市井烟火中,人们吃的不仅是味道,更是一个个烧饼铺里流淌的故事和人情。

“土味”逆袭,“爆款”做成小产业

白沙烧饼,是常宁市的一个“爆款”,其传统手工技艺流传地为常宁市白沙镇。据传,鼎盛时期,白沙两条老街上出售烧饼的店铺多达五六十家。

直到现在,一些白沙烧饼店铺依然生意红火,“乡乡公主”便是其中之一。6月5日上午,当记者慕名赶到“乡乡公主”白沙烧饼制作工作间时,衡阳烧饼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李爱清穿好围裙,正在和面准备制作茶饼。

“茶饼是白沙烧饼的6.0版本,它的‘灵魂’就是入馅的原材料。一般情况下,我们会选用常宁当地的特色农副产品,比如有机茶油、新采摘的绿茶等。”案台前,李爱清一边介绍,一边往切碎的绿茶里加入少许沸水。2分钟后,待茶叶的清香伴着热气氤氲开来,便将茶叶混入发酵好的面团中反复揉搓。

等到茶叶与面团充分融合,再开皮、起酥、出蒂子、包馅、擀饼、撒芝麻,随后迅速地挨着炉壁逐个贴好。不一会儿工夫,一个个热乎乎、形状如象棋棋子的茶饼便新鲜出炉。轻咬下去,“嘎吱”脆响,一股甘醇清香的味道油然而生。

“吃的时候配上一杯茶,茶叶的清香刚好可以冲淡茶饼的甜腻,还有一种嚼劲,回味无穷。”“面香在烤炉内被激发,芝麻又为这份香气助力。将烧饼做成茶饼大小,非常精致,外酥内软,更符合现代消费者的口感。”……现场,前来品尝购买的顾客赞不绝口,连道:“好吃,真好吃!”

据说,李爱清的高祖父是较早一批的白沙烧饼制作人。起初,他们制作的烧饼只有一个甜味,顾客反映:“口味单一了点,冒的蛮多选择。”

“看来既要坚持传统,也得破旧立新。”2017年,李爱清根据顾客需求,在保留传统手工技艺的基础上,对产品外形、口味进行了6次改革,先后研发出五仁、香葱、薄荷、板栗、玫瑰花、梅干菜肉馅等10余种口味。

“软的硬的、咸的甜的、大的小的,品种多了,销量跟着就上来了,店里最多一天卖出过千把斤烧饼。”李爱清告诉记者,“乡乡公主”仅仅是常宁白沙烧饼的一个代表。目前,白沙烧饼已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制作商铺大约有三十多家,甚至还有人将门店开到上海、广东等地,小小的烧饼变身酒店茶楼的精致茶点以及旅游市场的伴手礼,年产值突破千万元。

饼香千年,勾起游子几多乡愁

同样,在衡南县,“诗魔烧饼”也有无数的拥趸。

“我们的父辈几乎都会烘烤烧饼,很多人到了十七八岁,就支起一个炭火炉子,带几条板凳,开始走街串巷卖烧饼。”来自宝盖的李举华就是“诗魔烧饼”的一名制作师傅。

和面、出蒂子、包馅、擀饼、撒芝麻……工作间里,李师傅一套操作行云流水。刚出炉的烧饼芳香四溢,用手一掰,酥皮金黄,内馅软糯,一口咬下,醇香绕齿。

“诗魔烧饼”是近些年才创立的品牌,它的制作技艺以传统的宝盖烧饼为基础。“采用天然茶油掺水和面,进炉烘烤前又淬油水三次,因此格外酥脆香甜。”“诗魔烧饼”传承人夏云丽告诉记者,除了全程手工制作,他们还在馅料方面大胆使用新原料,研发出金桔+白芝麻、桂花+瓜子仁、肉松+黑芝麻、椰蓉+黑(白)芝麻等4个口味,不仅在国内畅销,而且还销往美国、加拿大、新西兰等地。

产品的现代营销离不开文化的加持。“诗魔烧饼”团队充分挖掘本土名人——洛夫的文化资源,对产品口味和产品包装进行创新升级,为烧饼设计全新形象IP“洛小二”,从而将“诗魔烧饼”打造成为一款极具文化品位的非遗美食。

“你问我从哪里来?/风里雨里/茅店鸡鸣里,寒窗下的灯火里/从丢了魂的天涯/从比我还老的岁月里/有时也从浅浅的杯盏里/孩子,别说不认识我/这乡音/就是我守护了一辈子的胎记。”打开“诗魔烧饼”的包装盒,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这首洛夫的诗歌《回乡偶书》,质朴的语言传递着无声的记忆,诗意中流淌的更是游子内心永远的乡愁。

植根乡土,传承与发展并重

近日,在2024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衡阳市非遗宣传展示活动上,以白沙烧饼为代表的衡阳烧饼摊位人气火爆,吃客们排起长队,只为一品这“舌尖上的美味”。有些没买到的市民还主动添加商家微信,询问售卖方式。

“炉传三百世,饼香五千年”。衡阳烧饼广受青睐的背后,首先是政策的驱动。

与其他大部分传统特色小吃一样,以前衡阳烧饼的制作技艺依靠口口相传,生产方式以家庭小作坊加工为主,一直无法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直到2014年,衡阳烧饼传统手工技术被评为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政府对其实行“生产性保护”,并通过税收优惠、搭建平台等措施吸引更多资源投入其中。

为解决匠人断档问题,相关部门打造了以传统师徒制为基础的匠人培养机制,通过创办衡阳烧饼传习坊、举办各类展示体验活动,开展针对性、实用性的技能培训,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加入衡阳烧饼的制作行列,延续老手艺,研发出符合现代人口味的烧饼。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从事衡阳烧饼制作的匠人已有数千人。

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商家开始具备品牌意识,注重提高产品的核心竞争力。采用传统工艺并保持纯手工制作,在包装上增加地方文化元素,在推广中探索运用数字化、信息化工具,确保衡阳烧饼地道口感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提升顾客的体验感。

“小烧饼”走向更广阔天地,也离不开电商的推动。打开人们常用的几大电商平台,搜索“衡阳烧饼”,会看到海量的商品展示;短视频爆火后,衡阳烧饼也在各大平台上积极推广。通过打造矩阵推广、达人带货、官方旗舰店直播等宣推,目前,线上销售已经成为衡阳烧饼重要的营销渠道,销量呈现几何式增长。

从“路边摊”走向“品牌店”、从“小县城”迈进“大都市”、从“谋生技”转为“致富经”,衡阳烧饼已成为我市非遗文化的一张名片。当前,“文旅兴城”“办会兴城”双重历史机遇叠加期已经到来,衡阳烧饼也迎来绝佳的发展良机,做好传承与创新、品牌与营销,讲好“非遗”身上的历史故事,借文化之力打造消费新场景,用互联网思维扩大新需求,更需要我们不断去探索、突破。

相关阅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