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 动态信息  > 衡阳动态 
南岳七十二峰人物丨北宋名相刘挚的衡州情缘(上)
发布时间:2024-07-04 08:36      来源:衡阳日报     浏览量:
字体:

刘挚一生清正廉洁、正气凛然

刘挚(1030年—1098年),北宋东光(今属河北)人,字莘老。嘉祐年间(1056年—1063年)进士。初任冀州南宫(今属河北)令时,就体现了其较高的政治才能,与信都令李冲、清河令黄莘并称为“河朔三令”。1066年任江陵观察推官,1070年任馆阁校勘,接着擢升监察御史里行。

元丰八年(1085年),宋哲宗继位后,高太后垂帘听政,刘挚由宰相司马光上书推荐改任秘书少监,升侍御史,元祐元年(1086年)升为御史中丞。同年九月,宰相司马光病逝。北宋朝廷围绕着王安石变法形成的新、旧两党争论加剧,进而因地域、政见不同形成程颐(洛党)、苏轼(蜀党)、刘挚(朔党)“三党”抗衡的局面。

刘挚领导的“朔党”主张吸取汉、唐以来的历史经验,对北宋社会实行逐步改良,反对暴变,即赞成司马光生前“治天下譬之居室,敝则修之,非大坏不更造”的观点,在这场斗争中取胜,后被追赠为“元祐忠贤”。他也先后担任尚书右丞、左丞、中书侍郎、门下侍郎等官职。

元祐六年(1091年),61岁的刘挚官拜尚书右仆射(次相),与尚书左仆射吕大防共同执掌相位(元丰官制,以门下侍郎、中书侍郎、尚书左丞、尚书右丞为副相;以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行侍中事为上相,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行中书令职事为次相)。

刘挚一生为官清正廉洁,正气凛然,忠贞爱国。去世后赠少师,谥忠肃。

刘挚平生嗜好读书,自小到老从没有放下书卷。家里藏书多,他自己校勘,得到善本有时亲手抄录,孜孜不倦。年轻时喜好《礼》学,他研究“三礼”(《周礼》《仪礼》和《礼记》),与其他经典比较尤为精粹。晚年喜好《春秋》,考证诸儒异同,辨其得失,以通达圣人经意为多。他教导子孙后代,首先行实,然后文艺。每每说:“士人当以器量识见为先,一旦号称文人,就不足观了。”他一生留下了大约40卷著作,从现存材料看,主要有《刘挚集》《刘忠肃集》《刘挚奏议》《刘挚遗稿》和《刘挚日记》数种。

让衡阳人民吃上“学士盐”

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王安石当政,实行变法,监察御史理行刘挚因反对新法,疏论新法十害。王安石怒不附己,欲窜刘挚岭外,神宗不许。熙宁四年(1071年)六月,42岁的刘挚被贬监衡州盐仓。

刘挚监衡州盐仓后,发现衡州盐仓与纲运十分腐败,百姓怨声载道。衡州例食淮盐,历代俱设盐监。宋中叶,衡州盐政榷法不行。盐州监与各地盐枭、盐霸相互勾结,将配额官盐转手为私盐,高价出售,致使官仓乏储。大量掺入芒硝、滑石粉与泥沙,官盐不堪食用。逼得老百姓只能到市面上购买高价私盐。老百姓大多买不起私盐,而官仓中的盐又不能食用,只得淡食,痛苦不堪。

熙宁初年(1068年),知衡州盐监副监苏威系王安石次子王雱远房姑表亲。其人为抚州临川(今江西临川)浪荡子,性贪残,善逢迎。为求盐监肥缺,奔走于王雱门下,求荐于王安石。王安石失察,竟擢升苏威为知衡州盐仓副监。时衡州盐仓监又恰巧出缺,实际上苏威代行仓监之职。他将三司度支使司配额淮盐侵吞为私盐,在市场高价出售,获利至数十万缗。又将油水厚重的纲运置于自己直接管辖之下。朝廷配额淮盐,便从盐场直接运至苏威的私盐仓库,再从沿海盐场购进质次的闽盐、粤盐运至衡州官仓,抵消配额淮盐。

刘挚莅任后,一是调遣能员坐镇淮南盐场,核实朝廷配额盐数;二是严格检验入仓盐质量;三是派专员至城乡食盐零售店铺,查质量、核盐价;四是防止闽盐、粤盐入境上市;五是严仓纪、运纪,条理分明,奖惩不贷。

苏威大权旁落,几次赴京诋毁刘挚。此时刘挚已查实苏威侵吞公盐、走私官盐、勾结纲吏等种种犯罪事实,奏准宋神宗,将其革职查办,并惩办一应贪赃枉法的仓吏、纲吏。自此,衡州盐政局面为之一清。且把在运输、保管过程中积攒下的零头作为相关赏金,原先的弊端减少了十分之七。衡阳的父老乡亲十分感激刘挚,亲切称之为“学士盐”。

衡阳的地位也因此得到提升,后来衡州茶、衡州米、衡州瓷器一度成为朝廷贡品。熙宁六年(1073年),衡州建熙宁监,这是衡阳境内第一次设立国家货币铸造点,也是北宋十大钱监之一。熙宁监铸造的“熙宁通宝”“熙宁元宝”“熙宁重宝”“崇宁通宝”等四种铜钱,其流通范围在荆湖南路,包括今湘中等湖南广大地区。

相关阅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