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假期的东洲庙会,蒸腾的热气裹着麦芽糖香扑面而来。左少中的糖画摊前围满了欢呼雀跃的孩童,铁勺翻飞间,金灿灿的糖丝转瞬化作昂首的龙、衔花的凤、扭动的蛇,引得手机镜头争相聚焦。
“你想要什么,我都能给你做!”除了十二生肖、凤凰等传统糖画图案,他特意针对孩子的喜好设计了小猪佩奇、卡通剑等图案,还现场“拔丝成字”画出孩子们的姓名。这个春节假期,他的糖画最多一天卖出200多个。
这位50多岁的湖北手艺人,在衡阳街头画了30年糖画。从解放路几分钱一张的生肖糖画,到如今50元一只的定制立体龙灯,左少中亲历着传统手艺与社会发展的嬗变。在短视频里,他演示如何制作造型繁复的多面“龙灯”;博物馆“非遗”课堂,他设计的糖画成研学爆款;就连苏州湾夜市新支的铁板豆腐摊,也被游客戏称“非遗的尽头是跨界”。
不过,令他忧心的是行业生态变化:街头客源被3D打印的标准化“工业品”分流。“年轻人觉得糖画不如手机游戏新鲜,买过一次很少回头。”
“房地产红火时,三天两头上活动,现在要靠文旅融合找活路。”左少中告诉记者,他已经开启“非遗+”转型:白天在社区、学校授课传承技艺,或参加各个机构组织的文旅活动,夜晚在夜市摆摊卖铁板豆腐增收,周末则为研学团队定制糖画体验课。他还筹划与一家博物馆合作开发文创产品,让传统糖画以更时尚的姿态走进现代生活。
他虽然技艺精湛,颇受市场欢迎,并依靠这门古老手艺培养子女成才,但左少中还是有一个遗憾。“由于户籍不在衡阳,一直没能申报‘非遗’传承人。”
这是立春后的第一个晴天,集市上人头攒动。他转头向记者说出自己的愿望:“新年希望能挣得更多钱,也想给自己挣个非遗名分!”爽朗的笑声中,左少中的糖画摊前瞬间又围满孩童,金黄的糖丝在钢板上划出优美弧线,转眼化作振翅欲飞的蝴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