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 动态信息  > 衡阳动态 
漫步西湖,寻觅繁华中的宁静│穿“阅”衡阳·衡阳八景⑧
发布时间:2025-03-19 09:10      来源:掌上衡阳     浏览量:
字体:

西湖荷花

明·张述龄

数顷湖光绕郭西,黉宫琳宇集招提。

波心荡漾红蕖出,冉冉香风入院低。

月光如细密的银纱,轻轻披在了这方静谧的荷塘之上,宛如瀑布般倾泻而下,柔和而又不失磅礴。荷塘中,白莲花正竞相绽放。它们宛如素衣仙子,在月光的沐浴下更显圣洁无瑕,又似是月光洒下的泪滴,晶莹剔透,惹人怜爱。

微风轻拂,带着夏日的温热与荷塘的清凉,悄悄穿梭于荷叶之间。荷叶随风轻摇,发出沙沙的声响,那是大自然最悠扬的乐章。与此同时,莲花的香气随风飘散,淡淡的,仿佛能洗净尘世的烦恼,只留下一片纯净与宁静。

我,一个刚刚踏出校门的女生,躺在池塘边的躺椅上,享受着这份难得的宁静与美好,与月光、微风、荷叶共舞。这里没有人群的喧闹,只有我与这片荷塘,静静地对话,默默地相守。

三十年过去了,这一幕总会在不经意间被我记起。现在的莲湖广场,过去属于衡阳市工人文化宫。这里曾经有大片荷塘,是“衡阳八景”西湖荷花的一小部分。

衡阳西湖原本的模样

▲西湖公园。高福生摄

西湖并非杭州独有,早在清代年间就有书籍《冷庐杂识》记录:“天下西湖三十有六”。虽然历经岁月变迁,部分西湖可能已不复存在,但根据目前的统计资料,全国范围内仍有31个被称为“西湖”的地方,其中包括衡阳西湖,位于蒸水桥头占地285亩的西湖公园。

早春三月的西湖公园,仍是一片萧瑟,满眼所见皆为枯荷。只有在湖心岛附近的健身步道旁,零星可见的几株海棠花、山茶花、梅花,宣告着春天的到来。老年朋友们这里一群、那里一堆,他们在太极广场打拳,在爱莲阁下跳舞,在四方石桌旁玩着字牌,全然不管东西南北风。虽然已近十年没有来过西湖公园,却没有任何陌生感,唯一感到有变化的是那条环湖景观步道,宛如红色飘带镶嵌在西湖公园四周,满足了越来越多的人对快步走、慢步跑的健康需求。

西湖公园从1985年9月4日开始筹建,于1992年12月31日建成开园,后又经过多次提质改造,至今已有32年。但市民心中一直有个疑惑,不知道该怎么称呼它?公园有南、东两个大门,南门上写着明翰公园,东门上标着“西湖”两个字。

▲1938年衡阳地图

胡中元,曾任衡阳市西湖公园管委会主任,是原西湖公社的社员,从小在西湖一带长大。他告诉记者,现在的西湖公园并非衡阳八景“西湖夜放白莲花”旧址。

衡阳志书有记载:西湖位于衡阳城西,在望湖门外。那里有数百亩水面,大小不一的池塘一口连着一口。其中面积最大的池塘,时人称之为“西湖”。西湖遍植莲藕,每逢盛夏,碧荷连野,花光十里。西湖莲花绽开于夜幕四合之时,色相洁白,故有“西湖夜放白莲花”之说,成为衡阳八景之一。

▲衡阳市二中校园。张文凯摄

北宋时,我国理学鼻祖周敦颐来到西湖北岸,在凤凰山下勤学苦读、参经悟道,提升了衡阳西湖的文化内涵。很长一段时间,这里都是衡阳的教育中心。为纪念他,后人在周敦颐居住的旧址上建起西湖书院,清末又建莲湖书院,民国后改为市立职业学校。新中国成立后,在职校旧址上扩建为衡阳市第二中学。

再往后,西湖一带的池塘陆续被填平,建起了南华附一、西湖居民区、衡阳市青少年宫,成为居民生活区。胡中元笃定地说:“当年,衡阳西湖的核心景区,仅剩下衡阳市青少年宫旁的那两口池塘了。”

周敦颐与郑向的甥舅情

每次路过衡阳市青少年宫时,只要时间允许,我都会习惯性地进去走走,静静地看着微风掠过湖面,感受那份惬意。虽然湖中已没有荷花相伴,但此情此景,总会让我不自觉地想起周敦颐。

周敦颐的人生开局并不顺,五岁那年,他痛失父亲。这个早慧的孩子,在守孝三年后,随母亲来到衡阳,投奔舅父郑向。谁也不会想到,这段寄居岁月,竟成就了一位理学鼻祖。

郑向是位清正廉洁的官员,更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儒者。他在凤凰山下有一处幽静的宅院,门前一池湖水,满目白莲亭亭玉立。见外甥喜爱白莲,郑向特意在池边修亭植莲,为周敦颐创造了一个绝佳的读书环境。

书房里,烛光摇曳。郑向耐心地为周敦颐讲解经史,从《论语》到《周易》,从儒家经典到诸子百家。夜深人静时,舅父温和而坚定的声音伴随着莲香,钻入少年心中:“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郑向常以莲喻人,教导外甥做人的道理。

▲濂溪公园内的牌坊。

周敦颐天资聪颖,又勤奋好学,深得舅父喜爱。1036年,郑向将荫补入仕的名额,让给了外甥。同年,周敦颐娶陆氏为妻,开始了新的人生阶段。然而好景不长,次年郑向调任两浙,周敦颐随迁,不到一年间,舅父与母亲相继离世。

二十四岁的周敦颐守丧期满,开始了仕途生涯。从洪州分宁县主簿到南安军司理参军,再到郴州县县令,他始终牢记舅父教诲,为官清正,治学严谨。妻子陆氏更是侍奉舅母十九年,直至老人离世才随夫生子。

多年后,周敦颐著《爱莲说》,世人皆道他独爱莲之高洁,却不知这份爱莲之情,始于舅父为他种下的那池白莲。在周敦颐的生命中,五岁丧父是不幸,但得遇郑向这样的舅父,又是何其幸运。郑向的学问和为人,影响了周敦颐的一生。即使在周敦颐后裔的心中,一声“恩舅”,也铭刻着对郑向的感激之情。这段甥舅情,如同西湖白莲,永远绽放着清雅的芬芳。

让濂溪文化代代相传

春日午后,衡阳市青少年宫的景观湖畔,几位老人正在散步。33.3亩的水域被一条马路一分为二,水面空荡荡的,倒映着蓝天白云。“要是种上荷花就好了,”一位老人喃喃自语:“就像从前西湖夜放白莲花那样。”

▲市青少宫的景观湖。张文凯摄

时光流转,城市化进程让衡阳的水体日渐稀少。莲湖公园、青少年宫的两处水面,成了老城区仅存的“水乡记忆”。望着这片空旷的水域,不禁让人想起周敦颐笔下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莲,不仅是观赏植物,更是一种文化符号,承载着衡阳人对高尚品格的追求。

周敦颐的后裔们,始终没有忘记这份文化传承。三世孙周兴继寻访濂溪祠时,发现祠堂衰败,毅然从道州迁居衡阳柘里村,置田祭祀。如今,周姓族人依然守护着这份文化遗产,就像当年的周兴继一样,默默传承着濂溪精神。

▲原位于拓里渡的爱莲堂。

在蒸湘水畔,有一处濂溪公园,这里不仅是自然风光旖旎之地,更是周敦颐文化精神的重要传承场所,展示了周敦颐的生平事迹、学术成就以及他对后世的影响,成为了当地居民和游客了解濂溪文化的重要窗口。公园内,濂溪先生的雕像巍然屹立,仿佛在诉说着他一生的哲学思考与道德追求。雕像周围,绿树成荫,花香四溢,仿佛大自然也在以它独特的方式,向这位伟大的理学家致敬。

是否可以在市青少年宫的景观湖上种莲?不仅是为了重现“西湖夜放白莲花”的胜景,更是为了让下一代在莲香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想象一下,夏日傍晚,孩子们在荷塘边嬉戏,老人们在莲香中散步,这不正是周敦颐笔下“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意境吗?

莲花的生长需要时间,文化的传承更需要耐心。从周敦颐到周兴继,再到今天的周姓族人,濂溪文化就像一粒种子,在衡阳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而今,我们有责任让这朵文化之花再次绽放。

夜幕降临,月光洒在空旷的湖面上。恍惚间,仿佛看到满塘莲花在微风中摇曳,闻到阵阵清香。这不仅是视觉的享受,更是心灵的慰藉。让我们种下这片莲,让濂溪文化在衡阳继续绽放,让“出淤泥而不染”的精神代代相传。


相关阅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