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办公室 发布时间:2016-11-04
全市前三季度农业农村经济形势分析
(2016年10月31日)
2016年1--9,全市农业农村经济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预计一产业增长3.2%;预计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8.7 %。
一、前三季度农业农村经济运行基本情况
(一)主要农产品量足价稳
预计水稻总产354.3万吨,比去年略增。夏收油菜28.25万吨。出栏肉猪810.11万头,增长0.49%;出笼家禽8161.33万羽,增长0.89%;水产品产量24.01万吨,增长5.08%。养殖业市场前景趋好,养猪利润保持在750元/头上下,家禽、草食动物、渔业都处在盈利行情。
(二)农业发展基础有力增强
1-9月份,全市61个农业重点项目全部开复工,完成投资51.7亿元,占年计划67.6%。年内已完成水利建设投资3.16亿元,各类水利工程开工3.65万处,修复水毁工程800多处,清淤沟渠960千米,加固堤防12千米。完成施农机购置补贴资金3200万元,农机总量达到74.2万台(套),主要农作物生产综合机械化率达58%。
(三)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加快发展
农产品加工业、休闲农业、农村电子商务等新产业新业态,助农增收效果渐显。前三季度,全市农产品加工业实现总产值712亿元,同比增长25.9%;其中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产值531.1亿元,增长24.3%;新增3家“湖南老字号”农产品加工品牌。积极推进电子商务进企业、进农村,全市电商企业已发展到4700余家,电商从业人员达1万余人。全市休闲农业企业共接待游客300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3.9亿元,直接带动农民就业2.1万人。
(四)农村环境持续改观
大力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美丽乡村建设和乡风文明创建等活动,农村可视范围内已基本不见暴露垃圾,中心集镇街上“五乱”现象得到有序整治,乡镇机关树立文明新风。完成造林49.28万亩,占年度计划的140.8%;完成通道绿化6820.9公里,占年度计划的178.8%;完成村庄绿化599个,占年度任务526的113.8%。
(五)脱贫攻坚成效显著
全市启动产业扶贫项目241个,投入项目资金1.3亿元,扶贫小额信贷累放贷款超过8100万元。易地扶贫搬迁进度加快,安置项目开工率达100%,完成投资3.63亿元,占年度总投资的72%;农村危房改造同步实施,竣工率达50%。农村低保兜底脱贫暨低保清理成为全省先进,农村低保家庭减少9.7万人,低保标准提高到220元/月。旅游、教育、基础设施、社会等扶贫方式合力推进。
(七)农村改革扎实推进
7县市区基本完成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调查摸底、外业指界,正进行公示纠错,全市完成确权登记面积362.1万亩。农村土地流转510.83万亩,其中耕地263.3万亩,耕地流转率53.44%,居全省第一。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各类专业大户达7.4万户,农民合作社达4032个、家庭农场达2624户,分别新增420个和440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流转土地、出产主要农产品实现双过半。农村金融改革有序推进,耒阳市纳入全国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县,目前共发放贷款80笔、1762万元。
二、下段工作打算
(一)抓秋冬生产
切实做好晚稻收割、收购、入库工作。落实好秋冬种面积,大力推进油菜生产全程机械化,全面提高本地蔬菜的淡季供给能力。加快开展冬修水利建设,重点抓好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山平塘整修清淤等工程。扎实开展秋冬整地造林工作,加大森林防火工作力度。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抓好动物疫情监测。
(二)抓农业产业化
进一步完善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实施好“十百千万”现代农业发展工程和农业产业化“五五”工程,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推进农村电商和休闲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
(三)抓新农村建设
在市城区与相邻县市区结合部建设城乡一体化示范圈,沿107国道市县两级共建美丽乡村示范带,县(市)中心集镇周边建设美丽乡村示范片,全力打造四个核心示范片,形成“一圈一带一片”的美丽乡村建设新格局。督促完成省重点民生实事示范村、美丽乡村、环境整治村任务。
(四)抓脱贫攻坚
督促落实十大扶贫举措,全面推进六图一牌公示等挂图作战工作,强化驻村帮扶、联村帮扶和结对帮扶的指导检查,确保年内8万名贫困人口脱贫。突出抓好产业扶贫、扶贫小额信贷,加快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和农村危房改造,完善农村低保与扶贫政策的有效对接。
(五)抓农村改革
扎实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新型服务主体、新型职业农民队伍。积极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加快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创新金融服务“三农”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