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

用事实说话——核能是清洁、卫生与安全的能源

来源:办公室 发布时间:2016-04-06

核电主要是利用原子核裂变产生电力,它的生产过程与火电基本相同,只是以核反应堆代替锅炉,以少量的核燃料裂变产能代替大量煤炭燃烧产能而已。公众对“核”的恐惧大多来源于核武器与核事故所造成的严重危害,以及核辐射“看不见、摸不着、闻不到”的特性。然而,核工业是否就意味着核污染、核灾难?核辐射是否就是“伤害”的代名词?

核能在能源结构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中国工程院院士潘自强教授一再强调:核能是清洁、安全、绿色的能源,福岛核事故改变不了核能的优质能源属性,他说:“事实上,核电比煤电更清洁安全,核电链对环境和工作人员的危害远小于煤电链。”核能热值是煤的300万倍,燃料运输量小,发电综合成本低,还可使煤、石油、天然气被取代下来作为化工原料。我国能源发展目前面临主要问题是供需总量平衡问题。据衡阳市统计局数据,“十一五”期间,发电装机容量为146万千瓦,用电量为90亿度,年递增4.2亿—6.3亿度,人均装机量为0.2千瓦,人均用电量为1200度。煤矿蕴藏量为10亿吨,可开采为4.2亿吨,年开采量为800万吨,可供发电用煤仅300万吨。到“十二五”末预计用电需求量为350万千瓦,而现有的煤炭、水资源只能满足180万千瓦的用电需求,缺口达170万千瓦。因此,发展核能是解决衡阳乃至中国今后能源瓶颈的唯一途径,对满足湘南及全国电力负荷持续增长,保障能源安全促进经济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性意义。对于世界能源的发展,中国工程院院士樊明武教授曾指出:“要保证70亿到100亿人口在地球上活着并生活得比较好,原子能还是最可能的解决方案之一。”

发展核能是改善生态环境的需要  

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造成了严重的环境和生态问题,而核能是一种清洁、安全的能源,不排放二氧化硫、烟尘等污染物,二氧化碳排放量仅为同等容量火电厂的4.6%。从采矿到生产燃料、使用燃料的整个燃料链来进行比较,同样规模的核电与煤电相比,核电向环境释放的温室气体只是煤电的1%、水电的约1/8。中国发展核电将对减少CO2排放量和保护大气环境尽到自己的一份责任。同时,因为化石能源是不可再生能源,其资源将在今后数百年内消耗殆尽,为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核能和可再生能源是今后能源发展的主要方向。然而可再生能源受到自然条件的限制,尚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核能是可持续发展的能源,也只有核能是可以大规模取代化石能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

我国核电的“安全优势”  

我国核电有后发优势,在役核电机组安全稳定运行。我们的核电多半建立在上世纪90年代以后,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国际上建设和运行核电的经验。我们从未发生过国际核事件分级2级及2级以上的运行事件。核电站排出物低于国家标准限值2个量级以上,没有对环境带来任何不良影响。

我国核电在安全保障方面具备很好的基础和条件。我国核电堆型是在上世纪80年代技术基础上,经过大量优化改进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在应对严重事故方面的措施足够严密(福岛核电站为上世纪60年代技术)。现在在建的核电站采用了当前最先进的技术,吸收了国内国际上的经验反馈,运用了当前科技发展的新成果,同时吸取福岛核电事故教训,采取相应措施,防范极端自然灾害可能带来的安全隐患。我国核电厂址的选定一直遵循最严格的规定和标准,目前在运和在建核电站所在的沿海地区发生强烈地震的概率很小。我国大陆架与近海地形特点决定了受严重海啸威胁的可能性更小。核反应堆及核电工程专家叶奇蓁教授曾对我国核电机组目前的安全问题做过总结,“目前我国全部核电机组运行平均在国际中上水平;中核集团7台机组4台进入国际先进行列;广核集团的大亚湾1号机组和岭澳1号机组在法国同类机组分别排名第二、第三,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叶奇蓁说,目前我国核电在自主设计能力、项目管理能力、设备制造能力方面都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核辐射并非“恐惧之源”  

公众一直对“核辐射”都只有一个模糊的概念,提到“核辐射”通常会联想原子弹、核事故,认为任何“核辐射”都是具有极大危害的,不能沾染一点的。同时,由于射线无色、无味的性质,且必须用专用仪器才能测量,这些都会使公众因“未知”而产生极大的恐慌。那么核辐射真的一点都沾不得?核工业就是核辐射的代名词么?

人类生存的环境无处不存在着“核辐射”,天然辐射的“本底”有两个来源:一是自外层空间的宇宙射线;二是天然存在于普通物质中的放射性辐射。天然放射性元素是构成自然界的组成部分,在各类岩石、土壤、水体、大气乃至人体中都有不同数量的放射性元素存在。这些天然存在的微量放射性辐射就是天然本底辐射,它已是自然平衡体系的一部分,不会危害人类健康,因为人类和其它生命在进化过程中,已经适应了本底辐射环境。地球人平均一年累计所受辐射约为2.4mSv(毫希沃特,其中宇宙射线0.4,大地0.5,氡1.2,食物摄入0.3)。当短时辐射剂量低于100mSv时,医学上观察不到对人体的确定性效应,对人体几乎没有危害。一座百万级核电厂周围居民一年接受的辐照只有0.048mSv,与每天抽1/5支香烟的辐照量相当。

潘自强院士曾多次在公众科普讲座中强调:“混淆核安全与辐射安全、核设施与辐射设施及放射性实验室的差别,实际上是渲染辐射设施的危险、夸大核安全中可能存在的不确定性。迄今为止,我国核设施没有发生过一起辐射致死以及辐射造成放射病的事例,只发生过一些皮肤烧伤事件。我国核电站也没有发生过2级以上的事件,核安全记录良好。”随着科技的发展,核技术已经逐渐融入我们的生活,成为现代科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宾馆房间、大厅房顶安置的烟雾报警仪,其内部核心部件就是放射性核素镅-241,然而却从未发生过烟雾报警仪造成辐射损伤的事故;医院所使用的CT具有较强的核辐射,一次快速的全身CT检查,平均个人累积剂量约7mSv左右。联合国原子辐射影响科学委员会2010年发布报告称,在所有人为因素导致的辐射中,医疗辐射所占的比例高达98%。核电站产生的辐射剂量非常小,约0.25%。而在医疗诊断中,并未发生过由于做一次CT检查而得放射性疾病的案例。潘自强院士曾给出过一组数据:煤电链对公众健康造成的非辐射危害是核电链的18倍;煤电链对公众健康造成的辐射危害是核能链的50倍。煤电链工作人员所受辐射剂量比核电链高10倍,急性事故死亡率煤电链为核电链的60倍。核电链排放的温室气体大体等于煤电链的1%,核电链是排放温室气体最小的能源链。

公众心中应当有个“度”的概念,如温度与光线一样,射线在一定的“度”以内不会对人体造成危害,过度了才会危害公众人生健康。因此,存在一定“度”以内的核辐射,并不意味着存在核辐射安全危害。并且,随着核工业以及核技术的发展,辐射防护技术水平逐渐提高,辐射防护体系逐步完善。先进的技术装备被广泛应用,公众与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更加能够得以保障。核工业生产中,核辐射是不可避免的,因此,人们更加重视安全,重视防护。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核能  

核电运行至今已有50多年的历史,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改进提高,尤其是在几次核电厂事故后,各国更是对核电厂进行了全面的反省,深入详细的分析了可能出现的不安全因素,采取了有效措施,核电厂将会更加安全可靠的得到发展。同时,核电作为战略产业的价值体现,它既关系着以国防为主导的传统安全,也关系着以经济为中心的非传统安全。因此,与信息、航空、船舶等产业一起,核电作为战略产业的地位,在高层决策中已经明确下来。发展核电绝不仅是满足能源需求和追求经济效益等问题,它还是提高我国核科技竞争力,保障国家安全的战略需要,也是保持与核大国地位相适应的一支高科技核力量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