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

衡阳市2017年两型社会建设工作要点

来源:市发改委 发布时间:2017-02-22

  2017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重要之年,是实现两型社会建设第三阶段目标关键之年,也是全面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攻坚期。全市两型社会建设要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生态文明改革、长株潭试验区建设的一系列部署安排,全面落实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与深化两型改革试验、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五个新衡阳”愿景相结合,加快建设生态强市。

  一、加快推进三大改革

  (一)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出台《衡阳市生态文明改革和建设实施方案》,制定生态文明改革重点项目实施计划,确保改革落到实处。从健全空间和资源管理体制、健全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制度、健全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引导和考核机制着手,重点推进制定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有偿出让制度方案,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推行环境第三方治理和探索区域环境综合治理托管服务模式,出台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全覆盖,推进环境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完善环境联合执法工作机制等改革,逐步构建“源头严防、过程严管、责任追究、保障有力”的生态文明建设体系。全面落实省十大改革任务。

  (二)推进市场调节机制改革。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推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深入推进排污权交易,创新排污权交易制度。探索差异价格试点工作,促进资源合理利用。完成全市重点工业企业碳排放摸底,积极参与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建设。推进重点区域污染整治多方协同机制,推进水权交易试点,探索建立水权交易规程、风险防控机制。积极在环境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领域推广PPP模式,启动整镇制环境治理第三方服务试点。

  (三)进行考核评价体系改革。开展2016年衡阳市绿色发展评价试点工作,建立由经济发展、资源消耗、生态环境等指标构成的绿色发展指标体系,尝试生态文明发展综合评价。将省两型绩效考核指标和生态文明重点改革事项分解到相关部门和县市区,实行项目管理,纳入年终目标考评体系。建立健全绿色发展引导机制、政策体系和考核机制。

  二、加快产业三大转型

  (一)农业向集约、绿色经济转型。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大力推动农村土地“三权分置”,鼓励农村开展合作经营,强化土地流转服务,适当扩大规模,因地制宜发展花卉种植、林下经济、采摘观赏等特色农业,积极发展休闲农业等新型农业业态,实现土地集约节约发展。全面推进“十百千万”现代农业发展工程,支持大三湘、绿海粮油、角山米业等一批农产品加工企业做大做强,培育领军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0家以上,力争全市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增长20%以上。抓好国家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九龙生态等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园建设。加快南岳、蔡伦竹海、岣嵝峰、四明山、岐山、四方山、天堂山等国、省森林公园绿色提质改造,发展绿色旅游经济。坚持把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放在突出位置,积极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农产品,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升行动,健全农产品质量监管、追溯体系。严守环境质量底线、耕地保护和生态保护红线。

  (二)工业向清洁、低碳经济转型。围绕特变电工、富士康、水口山等龙头企业拉长产业链条,形成规模集群优势。加快创新平台建设,构建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产学研合作体制机制创新,推进衡山科学城科技创新中心、高新区双创中心等一批科技孵化器和众创空间建设,力争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00家。同时,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推进产业整合和优化升级,降低资源消耗和生态环境成本。加快淘汰改造10蒸吨以下燃煤锅炉。编制《衡阳市“十三五”清洁低碳技术推广工作实施方案》,加大推广新能源发电、绿色建筑等清洁低碳技术,从发电上网、财税补贴等方面,分类制定支持政策。大力推广装备式建筑和绿色建材,加快推进住宅产业化步伐,确保政府投资的公建项目产业化建设全覆盖。

  (三)服务业向智能、节约经济转型。围绕实现全域旅游目标,加快构建区域旅游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开启“互联网+旅游”模式,实现智能化管理;加快推进酃湖公园、雨母山风景名胜区、东洲岛等旅游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和智能物流,积极发展空港物流、临港物流,推动物流业与制造业、现代农业、商贸业联动发展。大力推进“智慧衡阳”建设,发挥城市智慧化先导作用,加快发展绿色金融、电子商务、总部经济等产业关联度大、带动力强的生产性服务业,推动信息服务、研发设计、知识产权等高技术服务业发展,促进信息化与服务业的有机融合,实现智能交通、数字城市管理、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文化、智慧社区等服务。加快建设华新跨境电商产业园、推进乡镇配送中心和农村电子商务网路建设。建设一批特色商业街区,加快推进华耀城、万达广场等商贸综合体建设。尝试餐饮、住宿、旅游等服务行业引进机器人,提高劳动效率、节约成本,推行限制提供一次性用品等措施,促进服务业向智能节约转型。

  三、全面实施三大治理

  (一)流域水体治理。扎实推进湘江保护与治理“一号重点工程”第二个“三年行动计划”,实施蒸水、洣水等湘江支流水域治理,认真抓好水口山、松江、大浦、合江套等重点区域污染治理。加快雁栖湖、西湖等城市黑臭水体整治,推进“两岸新区”建设。加强河道采砂、船舶、码头污染执法监管 和饮用水水源保护,确保县级以上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稳定为100%。完成角山、松木、酃湖等污水处理厂建设,加快衡山经开区、西渡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衡南工业集中区、东阳渡核产业园等园区集中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基本实现中心城区、主要工业园区污水全收集、全处理;完成湘江干流及支流20个重点建制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推进城镇垃圾转运站、垃圾填埋场建设。加快推进横江、幸福河等湿地公园建设。出台《衡阳市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加强畜禽规模养殖污染监管。

  (二)企业排污治理。全面封堵蒸水两岸排污口,确保湘江、蒸水城区段水质稳定在Ⅲ类标准以上。推行污染源在线监测设施全覆盖试点。落实《衡阳市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2017年),大力推进“气化衡阳”工程,深化工业废气、机动车排气、餐饮油烟、建筑工地和道路扬尘整治。

  (三)矿区修复及荒漠治理。加快6个重点矿区资源整合,大力实施技术改造升级计划,提高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率。鼓励推广应用洁净开采与利用技术、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三废”综合利用技术、山体复绿技术,重点对车江铜矿、湘衡盐矿、川口钨矿、界牌、七一二、白果等11个独立工矿区,栗江、杉桥、常宁、耒南等5个采煤沉陷区进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和土地复垦绿化,打造绿色矿山。

  四、加快推进三大建设

  (一)推进城镇“五化”建设。着力推进城镇硬化、净化、美化、亮化、绿化工程,深化社区“两化两体系”建设,全面完成中心城区“三清三建”工作。实施第8次城市总体规划修编,按照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总体要求,形成合理的城市空间结构,促进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发展。鼓励绿色出行,加强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建设;完善充电桩等基础设施,提高新能源交通使用率;优化智能交通管理,提高城市公共交通运输比重,加速公共交通向“零排放时代”迈进。全面完成黄标车淘汰任务。加快地下管廊和海绵城市建设,实现雨污分离。加快来雁新城、滨江新区、酃湖新城、陆家新区、雁峰南部生态新城等城市新区建设步伐,不断提升城市品质。强化人工造林、封山育林和森林管护,巩固提升“三边”造林、通道绿化、村庄绿化和砂场复绿成果。力争全市森林覆盖率达47.6%、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超过42%。

  (二)抓好美丽乡村建设。按照“布局美、产业美、环境美、生活美、风尚美”的总要求,重点打造雨母山、茶山坳、横江、萱洲等四大美丽乡村核心示范片区;各县市区集中打造1个美丽乡村示范片,启动建设50个美丽乡村示范村。

  (三)推进示范工程建设。一是推进白沙片区建设。完善白沙片区整体功能设计,重点抓好“南江片区”规划,明确功能定位和产业布局,引领两型产业快速发展。二是强化示范创建引领。在村镇、社区、学校、企业、合作社等领域开展专项创建,总结评选市级两型创建单位60家、创建5个两型宣教基地、评选10个优秀改革创新案例,力争获评省级两型创建单位20家以上。三是推进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完善《衡阳市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方案》,健全推进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机制,着力推进资源节约循环利用6大类示范重点工程建设,完成11个项目。

  五、着力搞好三大宣传

  (一)加强媒体宣传。定期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开设两型社会及生态文明宣传板块,与衡阳日报社合作开设两型社会及生态文明改革专栏,宣传推广改革创新案例经验。总结衡阳两型社会和生态文明改革经验,力争在央媒、省媒推介,展示衡阳新形象。

  (二)深化课堂教育。编印完善《两型教材》,小学实行两型课程全覆盖,纳入中学自选兴趣课程表,组织大学开展两型讲座;加强与湖南生物学院、衡阳师范学院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研究合作,力推在市县两级党校常设生态文明和两型社会建设课程。

  (三)开展主题活动。6月份,开展一次以推介两型产品和技术、宣传节能知识为主的“两型宣传月”活动;举办两型宣传文艺专题演出;举办衡阳两型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发展论坛;组织开展一次全市两型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改革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