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发布时间:2015-07-24
今年以来,面对宏观经济持续下行的复杂形势,全市积极落实国家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各项政策,经济实现了平稳发展。但是,经济运行中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需引起高度重视,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赢得发展主动。
一、当前经济运行特点
上半年,在经济新常态下,我市经济运行总体平衡,经济增速仍处在合理区间,企稳回暖发展的积极信号和有利因素正在增多。主要呈现出四个方面的特点:
(一)缓中向稳。上半年,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998.87亿元、增长8.2%,较去年同期低0.1个百分点,较全省增速低0.3个百分点,但较去年相比前年的降幅收窄1.6个百分点,较去年同期与全省差距收窄0.7个百分点,同时,上半年我市经济增速在全省排名也较去年同期前移2位。经济运行的要素指标支撑较稳,1-6月,全市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增长13%、21.2%,全社会用电量、天然气消费量、成品油消费量、公路水路货物运输换算周转量分别增长0.6%、3.3%、7.7%、10%,经济运行较为活跃。
(二)缓中有进。产业结构不断调整,新的经济增长点正在加快成长。工业内部结构有积极变化,上半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2.4%,占规模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60%。其中,1-5月,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输变电等产业产值分别增长24.5%、55.2%、16.7%。服务业份量继续提升,上半年,全市实现服务业增加值406.31亿元、增长12.4%,增速居全省第2,占GDP比重达到40.7%,较去年同期提高2.4个百分点。现代服务业势头强劲,金融业、其他服务业增加值增速分别达26.8%、15.4%,分别高出全部服务业增速14.4个、3个百分点。农业生产形势较好,早稻播种面积增长0.9%,有望再获丰收;受生猪等价格连续上扬刺激,畜禽养殖来势看好,上半年家禽、牛、羊产量分别同比增长0.55%、8.03%、7.81%;农产品加工企业产值增长19.5%,加工农业实现较快发展。
(三)缓中趋优。三大需求保持较快增长势头,内部结构进一步调优。投资方面,上半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71.02亿元,增长20.8%,增速高出全省平均水平3.1个百分点,居全省第2,排位较一季度前移3位。其中,1-6月,全市第三产业完成投资436亿元,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50.1%,为近10年来的峰值;民间投资趋于活跃,上半年全市民间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到68.2%,较去年同期提高4.5个百分点,民间资本对投资增长的贡献进一步加大。消费方面,1-6月,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61.74亿元、增长12.3%,增速较一季度提高0.1个百分点,其中,限上法人单位汽车零售额增长28%,较去年同期提高1.5个百分点。外贸方面,1-6月,完成进出口总额73.2亿元、增长20.8%,增速居全省第四,其中,进口、出口分别增长49.2%、9.3%,为全省唯一进、出口均正增长的地市;加工贸易额45.1亿元,占全市外贸比重达61.6%,年内首次突破60%;以电子技术产品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保持快速增长,上半年出口额是去年同期的16倍。
(四)缓中有升。效益指标稳健上行,1-6月,全市完成财政总收入131.1亿元、增长12.1%,达到“双过半”目标,财政收入总量和增速分别居全省第五、第四。财政收入中,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等四大主体税种增收55.69亿元,增量占全市税收增量的96.9%,贡献较大。城、乡居民收入分别增长8.6%、9.8%,均高于经济增速。民生指标稳步提升,上半年,新增城镇就业4.2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1万人,均超额完成进度任务。社保参保人数达到394.76万人次,征缴基金36.02亿元,支付待遇47.22亿元,社保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全市开工公共租赁住房10245套,完成城市棚户区改造18846套,进展顺利。物价温和上涨,上半年,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增长0.8%,增幅保持较低水平。
二、经济运行存在的问题
上半年我市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但和全国、全省一样,经济下行压力并没有得到根本扭转,困难和风险仍然存在。工业经济不振。上半年,全市工业增加值增长5.4%,较地区生产总值增速低2.8个百分点,增速居全省第11,拉低了全市经济增速。从内部结构看,主要是在新旧产业交替阶段,新兴产业增长点尚不能及时接档补位。投资后劲不足。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8%,虽居全省第2位,但处于我市7年来同期的最低点,从环比看,上半年增速比一季度回落了5.2个百分点,其中上半年工业投资仅增长7.9%,大幅低于全市投资平均增幅,房地产开发投资仅增长6.2%,增幅较去年同期降低24.4个百分点。传统消费低迷。主要是住房消费方面,全市上半年商品房销售面积、销售金额分别同比负增8.3%、20.4%。
三、下阶段措施建议
(一)坚定发展信心,顶住下行压力。面对困难局面,必须增强发展信心,顶住压力,迎难而上,促进经济尽快走出低谷。要重点围绕稳定经济增长,猛攻工业、提振服务业,着力增加投资、扩大消费。进一步加强经济运行监测,摸清底子、找准差距,及时谋划出台科学对策和思路;积极对接国家和省里有关稳增长的政策动向,力争上级政策对衡阳经济增长效果最大化。
(二)强力提振工业,强化产业动力。落实政策稳工业,进一步落实国、省关于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刺激工业回升的政策文件,有效减轻工业企业负担。强化优势稳工业,对接国家“中国制造2025”和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三年行动计划,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促进优势产能、优势企业的产品和服务走出去。突出帮扶稳工业,深入掌握工业企业面临的现实困境,着力帮助工业企业解决要素瓶颈、提高生产效率、优化成本控制、加强研发设计,提升市场竞争力。培育新增长点稳工业,加快工业重点项目实施,争取更多工业项目年内竣工投产,形成新的产能;加大工业招商引资力度,通过优化工业发展环境,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推动形成新的工业经济增量。发展园区稳工业,把园区建设作为工业经济发展的突破口,继续大力推进创新创业园区“135”工程,加快园区标准厂房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园区产业链条,形成园区特色,全面提升园区承载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三)抓住项目龙头,促进投资发力。克服经济下行的困难关键在于扩大有效投资。应牢牢抓住当前工程建设的黄金时期,全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为稳增长发挥关键作用。全力抓项目开工,统筹做好第一批未开工项目以及第二批项目的前期工作,争取尽早开工建设;强力抓项目调度,严格项目建设责任落实,适时开展项目竞赛等活动,掀起项目建设的秋季攻势;着力抓项目储备,认真研究国家七大工程包以及近期新增的四大工程包,有针对性地包装策划一批优质项目,争取国家支持。
(四)深化重大改革,激发经济活力。推进行政体制改革,进一步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全面完成国企改制任务,实现经营性国有资产监管全覆盖;推进公共资源交易管理体制改革;深化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推进工商登记前置审批;加快财税制度改革,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推行全口径预算和预算公开,强化政府债务风险防控;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全面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工作,进一步加强农业科技、信息、金融及技能培训服务;稳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