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

担当国家使命的绿色实践—— 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获批十周年系列报道之一

来源:两型科 发布时间:2017-12-22

 今年是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获批十周年。十年来,湖南勇担国家使命,率先探索了一条有别于传统模式的新型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新路。十年先行先试,十年硕果累累,两型,成为湖南闪亮的绿色名片。从今天起,我们陆续推出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获批十周年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唐 婷  李红卫  王建勇   


    千里湘江逶迤北去。

    这条曾经见证过中国近现代进程的先驱之河,今天,依然激荡着理想之波,传承着湖湘儿女的梦想。

    时光回溯到2007年12月14日,长株潭城市群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这是湖南人民梦寐以求的首块“国”字号金字招牌,是湖南后发赶超的一次重大历史机遇,更是一场影响全国、启迪世界的国家试验。

    以此为起点,湘江之滨,展开了一幅担当国家使命、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的恢弘画卷——

    圆满完成试验区阶段性目标任务,50多项“国字号”改革试点花落三湘,五大改革经验上升为全国经验……十年来,湖南紧紧按照中央批复的改革试验总体方案,率先探索了一条有别于传统模式的新型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新路,推动全省产业结构变“轻”,发展模式变“绿”,经济质量变“优”,书写了绿色发展的湖南答卷。

       1 先行先试,走出一条自己的路子

    2011年3月,习近平同志在湖南考察时指出:“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你们抓得早,抓得主动,抓出了效果,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子,希望继续探索,为全国提供借鉴和经验。”

    “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子”,这是中央对湖南的高度肯定,也是湖南绿色发展的自觉求索。

    十年来,湖南紧紧抓住国家赋予的先行先试这一最大政策和机遇,放眼全球、海纳民意,科学谋划、大胆创新,对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改革建设进行精密的顶层设计,部署推进一系列重大改革,一项项具有首创意义的探索在湘江两岸铺开——

    制定《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明确分“三个阶段”,到2020年在全国率先建成两型社会示范区;

    制定我国内地第一个城市群规划:《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在试验区8448平方公里的核心区划定46%的禁止开发面积;

    第一个为两型试验进行地方立法,颁布《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条例》,为两型社会建设保驾护航;

    划定独一无二的生态绿心,《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绿心地区总体规划》将长株潭三市结合部522.87平方公里区域划定为生态绿心,禁止和限制开发区面积高达89%;

    出台全国首个省级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打出生态文明改革的“组合拳”;

    编制60多个标准、规范、指南,在全国率先建立两型标准体系,率先开展两型标准认证,开展两型示范创建;

    实施原创性改革100多项,蹄疾步稳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产业准入退出提升、排污权交易等“十大重点改革”,形成51个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态文明改革创新案例。

    ……

    从蓝图到现实、从理念到实践、从“盆景”到“花园”。以绿色规划为引领、绿色改革为动力、绿色治理为重点、绿色转型为目标、绿色共建为依托,十年来,湖南主动作为、先行先试,形成了两型社会建设的“长株潭模式”、自主创新的“长株潭现象”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长株潭样本”。

    迄今,湖南圆满完成了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第二阶段目标任务,实现了第三阶段良好开局。

    “我们突出抓治理、建两型,生态建设卓有成效。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改革建设积极推进,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好经验好做法。深入落实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长株潭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治理取得成效,加快推进‘一湖四水’综合治理,圆满完成湘江保护和治理‘一号重点工程’第一个三年行动计划,节能减排目标全面实现,三湘大地天更蓝了、山更绿了、水更清了。”2016年11月,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对全省两型改革试验作出精彩总结。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杜家毫要求全面推进长株潭试验区第三阶段改革建设,在全省全面建设两型社会,努力创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

    抚今追昔,湖南的两型道路并非一路平坦。省长株潭两型试验区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常务副主任易春阳感慨地说,10年前,在全社会都争速度、比GDP的大环境下,湖南省委、省政府远见卓识地拿出湖南发展的核心增长极长株潭城市群来探索两型社会改革建设,殊为不易。正是历届省委、省政府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决心,十年如一日的艰辛探索,成就了两型十年开花结果。

      2 改革求解,两型 “金字招牌越擦越亮

    改革是试验区的根和魂。

    八大类制度创新,100多项原创性改革——这是湖南用10年时间书写的“两型改革篇章”。

    在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改革纵深推进的攻坚时期,以工业准入退出提升、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排污权交易、生态补偿、政府两型采购等为重点的十大改革,打出组合拳,牵住了试验区改革的“牛鼻子”。

    创新市场化环境保护与治理机制,使生态价值“更高”。

    “谁多消耗、谁多买单”。2012年,居民水电气阶梯价格改革“破冰”。这一年的2月,长沙率先打破“一刀切”水费模式,全面推行阶梯水价;7月,居民生活用电试行阶梯电价;12月,长株潭三市试行居民阶梯气价。数年实践,湖南资源性价格改革走在全国前列。

    “多排污就得多花钱”。2011年,长株潭启动排污权交易试点,2014年扩展到湘江流域八市所有工业企业,先后批复成立省交易中心和9个交易所,累计实施市场交易近1000次,收缴排污权有偿使用费、交易金额均过亿元。用市场之手引导节能减排,为发展腾出了环境容量。

    “超标排放,上游补偿下游”。湘江流域推行水质水量考核,上游超标排放或环境责任事故对下游赔偿,下游对上游水质优于目标值补偿。探路流域生态补偿,探索上下游“双向担责”,构建起湘江全流域综合治理“责任链”。

    创新产业进退与土地管理机制,使资源环境“更优”。

    严格产业准入。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咬紧牙关抓两型,决不“捡到篮子都是菜”,建立产业项目用地、节能、环保、安全等准入标准,近年先后否决达不到节能环保要求的项目500多个。

    淘汰落后产能。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实行差别电价、惩罚性电价。1000多家涉重金属污染企业在湘江综合治理中退出,其中既有地方政府“壮士断腕”的担当,老旧工业“烈士暮年”的悲壮,更有“华丽转身”的憧憬。

    助力转型升级。综合采用政府两型采购、绿色信贷、绿色电价、两型认证等新机制,推广十大清洁低碳技术,加强资源循环利用。仅“十二五”期间,全省两型采购超过4800亿元,拉动9600亿元社会需求。湖南环保产业一路高速增长,2016年产值突破1900亿元。

    创新土地管理机制。成功探索出农民安置、城市建设、开发园区、新农村建设、道路建设等节地模式。

    创新政绩考评与责任追究机制,使环保责任“更重”。

    率先试行绿色GDP评价。讲GDP而不唯GDP,将节能、节水、节地、环保等两型指标纳入绩效评价。对79个限制开发区的县区不考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相应提高两型的权重。开展两型社会综合评价和绿色GDP评价试点。

    率先推行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对湘江流域各级政府“一把手”实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一旦造成严重污染,“企业摘牌子、老板戴铐子”,官员也要“摘帽子”。

    坚持问题导向,回应民生期待,撬动市场需求,以改革为动力,“敢为人先”的湖南人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道路上奋力奔跑——

    湘江重金属污染防治、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国家公园、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等50多项“国字号”改革试点花落三湘;两型采购、两型示范创建、两型标准体系、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等改革经验上升为全国经验。

    以改革求解,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的“金字招牌”越擦越亮。

      3 两型惠民打响绿色治理攻坚战

    深冬时节,走进湘潭竹埠港地区,空气中传来清新凛冽的草木气息,不复几年前的刺鼻味道。

    启动大规模的“退二进三”,28家化工企业全部关闭,全面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历经6年多艰难转型,这个曾经的化工重灾区正走出一条涅槃之路,未来将崛起一座滨江新城。

    天蓝、水净、地绿,是三湘儿女的迫切期待,是湖南两型试验的矢志追求。十年来,湖南以壮士断腕的勇气与决心,向污染宣战,打响了绿色治理“攻坚战”——

    打好以湘江为重点的重金属污染防治攻坚战,消除水污染的“心腹之患”;

    打好以长株潭为重点的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消除大气污染的“心肺之患”;

    打好以土地污染防治为重点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攻坚战,消除土壤污染的“心头之患”。

    湘江,湖南的母亲河,贡献了全省75%的GDP,却也背负着60%以上的污染。从水污染综合防治“三年行动计划”,到重金属污染专项综合治理,再到省“一号重点工程”,湖南打出一系列治污“重拳”,誓还湘江千里碧水!

    株洲清水塘、湘潭竹埠港、娄底锡矿山、衡阳水口山、郴州三十六湾等重污染区实行 “一区一策”“一区一省直部门对口”,累计实施重点治理项目2768个,淘汰关闭涉重金属污染企业1182家,退出2273户规模畜禽养殖场。目前,湘江干流水质总体为优,鱼类资源量以每年5%左右速度递增。湘江治理保护的经验模式,被新华社誉为“中国流域综合治理样本”。

    眼下,湘江保护与治理省“一号重点工程”已向“一湖四水”全面延伸,一场力度空前的生态环境专项整治行动正在洞庭湖区上演。

    空气污染指数233,重度污染!12月4日19时,湖南省环境质量发布平台发出警报,省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办公室迅速下发通知,要求长株潭迅速启动大气污染防治突发期特别措施。

    城区内及城乡结合部所有地面施工工地停止土石方开挖和运输;工业企业未进行密闭作业、污染防治设施运行不正常、超标排放的立即依法停止生产;城区内所有室外夜宵摊点一律暂停营业;加大对垃圾、秸秆焚烧和露天烧烤的巡查力度,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冬春季重污染天气频发,成为我省大气环境质量改善的重点和难点,湖南构建联防联控机制,用20条强硬的举措守护蓝天白云。2016年,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59.64%,名列全国第五,14个市州城市空气质量平均优良天数为293天,同比上升3.3%。

    蓝天白云下,山头青翠如黛,流水清澈见底。从2013年开始试种蜈蚣草,常德石门县雄黄矿区目前已完成土壤修复示范面积200亩,这个曾经的药用雄黄的产地焕然一新。

    “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湖南土壤污染防治大力推进,在全国率先完成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点位布设,省市两级签订土壤污染防治责任状。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覆盖全省,探索出“分户减量、分散处理”和“以县为主、市级补贴、镇村分担、农民自治”模式,被誉为“农村生活方式的一次深刻变革”。

    十年来,长株潭三市生态环境和全省同步改善:长沙荣获“全球绿色城市”等荣誉,跻身全国“十大幸福城市”排行榜。株洲实现由“全国十大空气污染城市”到“全国文明城市”“全国卫生城市”的蝶变。湘潭被评为“全国污染减排与协同效应示范城市”和“全国文明城市”。

      4  共建共享,处处皆两型、人人可两型

    12月10日,星期日。

    位于长沙市岳麓区望岳街道恒华社区的长沙市两型宣教基地一派热闹,一场两型互动活动正在进行——垃圾分类知识趣味游戏、废旧物资手工制作指导、生活垃圾智能分类积分现场兑换,社区居民踊跃参与,现场气氛高涨。

    基地负责人介绍,这样的互动是常态,基地就是一个“两型理念推广平台、两型知识传播中心”,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引导带动大家认识两型、实践两型,共建生态文明。

    什么是两型,怎么建两型?在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获批之初,人们多有困惑。十年探索,试验区将两型标准化、具体化、普及化,打造出一个个可见、易学的两型样本,激发每个社会主体参与两型建设的积极性,把原本“高大上”的两型试验变成群众喜闻乐见的身边事,形成了示范普及、绿色共建的“大合唱”。

    制定标准,使两型创建行有所依。紧紧围绕“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两型社会”“怎样建设两型社会”,制定出台了16个两型标准、23个节能减排标准、43项两型地方标准,将生产、生活领域中的资源环境因素,细化成评价细则和标准,成为实践的度量衡。

    树立标杆,使两型创建学有榜样。深入开展两型示范创建,培育试验田,打造样板间。三湘大地,两型景区、两型企业、两型园区、两型村庄、两型学校如繁花盛开,成为一道道独特的风景线。全省两型示范创建单位和项目达到1000多个。

    “你会正确喝水吗?你会识别地沟油和打蜡大米吗?你会清洗蔬菜、水果吗……” 每年,长沙市两型公益宣讲员仝娟要讲10多场讲座,从日常生活点滴出发,与社区居民分享如何践行低碳环保生活。

    对许多湖南人来说,两型不是一个空洞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生活细节。在城市,出行租赁自行车,购物自备环保袋,下班拔掉电插头,下馆子打包剩余饭菜;在农村,洗澡用太阳能热水器,做饭用沼气,安装节能灯,垃圾分类放,蔚然成风。

    千家万户被发动起来,每一个社会“细胞”被动员起来,全省上下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的主动性和体验两型、参与两型、践行两型的积极性前所未有,“处处皆两型,人人可两型”的理念深入人心。

    只有回过头来看,才知道我们走了多远。

    十年,在历史长河中只是一瞬。而对湖南来说,两型试验正在深刻改变湖南、影响全国。正如国家发改委在评估报告中指出的,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的实践,不仅带来了看得见的经济社会发展重大变化,也带来发展理念、生产生活方式等看不见的变化;不仅对当前湖南的转型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和明显作用,也为未来湖南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具有决定性的基础;不仅是湖南发展方式转变的突出特色,也是全国实践科学发展的先行示范。

    “凡是过去,皆为序章。” 在党的十九大精神指引下,湖南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追求更加坚定。易春阳表示,站在新时代的起点,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将坚决贯彻中央的决策部署,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咬定青山不放松,不断深化改革试验,谱写绿色发展新篇章,为建设美丽中国作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