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来临,孩子们拥有了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在家上网、玩游戏、与外界交流的机会也大幅增加。孩子们由于社会经验不足、防范意识薄弱,极易成为诈骗分子的目标。警方在此提醒广大家长务必提高警惕,加强对孩子的安全教育和监管,避免孩子遭受财产损失和精神伤害。
一、常见诈骗手段
1、游戏交易诈骗:骗子以“免费领取游戏皮肤、装备”“高价收购游戏账号”等为诱饵,吸引孩子上钩。一旦孩子表现出兴趣,骗子就会以各种理由要求孩子提供家长的银行卡信息、支付密码,或者诱导孩子下载恶意软件,进而盗取钱财。
2、网络追星诈骗:许多孩子都有自己喜欢的明星,骗子便利用这一点,在社交平台上冒充明星或明星工作室,以“回馈粉丝福利”“抽奖活动”等名义,让孩子扫码支付一定金额,承诺会返还更多钱款或赠送明星周边产品。但孩子支付后,骗子就会以各种借口拖延退款,直至消失。
3、冒充熟人诈骗:骗子通过盗取孩子的社交账号,冒充孩子的同学、朋友或老师,以“生病急需用钱”“学校要交费用”等理由,向孩子借钱。孩子出于对熟人的信任,往往不假思索地转账,结果落入骗子的陷阱。
4、兼职刷单诈骗:诈骗分子通过抖音、微信、QQ、网页、论坛等多种途径广泛发布暑期兼职刷单广告,利用学生急于赚钱的心理,诱导学生主动联系刷单。刚开始诈骗分子会快速小额返利,然而,当受害人垫资刷大单要求返利时,诈骗分子就会以刷连单、冻结等理由,继续诱导受害人垫资刷单,直到受害人发现自己被骗。
5、红包返利诈骗:不法分子会在社交媒体上发布“红包返利”活动信息,声称只要发送一定金额的红包,就能获得数倍的返利。一些学生为了贪图小便宜,往往会轻易相信这些信息,从而陷入骗局。
6、冒充公检法诈骗:诈骗分子冒充公检法机关工作人员,以孩子涉嫌违法犯罪为由,要求孩子配合调查,并诱导孩子使用家长手机进行转账操作,以“资金核查”“取保候审”等名义骗取钱财。
二、警方提醒
1、加强教育引导。家长要经常对孩子进行网络安全教育,让孩子了解常见的诈骗手段和防范方法,提高孩子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告诉孩子不要轻易相信陌生人的话,不随意添加陌生人为好友,不点击来历不明的链接和二维码。
2、保管支付信息。家长要妥善保管好自己的银行卡、支付密码等信息,不要让孩子轻易知晓。同时,要关闭手机的免密支付功能,设置合理的支付限额,避免孩子在使用手机时进行大额支付。
3、关注上网行为。家长要关注孩子上网的时间和内容,了解孩子在玩什么游戏、和哪些人交流。如发现孩子有异常行为,如频繁转账、情绪低落等,要及时询问原因,必要时向公安机关报案。
4、及时沟通处理。一旦发现孩子遭遇诈骗,家长要保持冷静,第一时间收集相关证据,如聊天记录、转账记录等,并及时拨打 110 报警电话。同时,要安抚好孩子的情绪,避免孩子因受骗而产生心理阴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