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18-09-29 来源:市经信委
您提出的《以智能制造为抓手,推进“3311”战略落实》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智能制造发展现状
近两年来,我市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落实《中国制造2025》战略,积极践行《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6-2020年)》,按照制造强省建设工作要求,积极落实“3311”战略,衡阳智能制造业持续快速发展,有力推动了衡阳经济的发展,提升了衡阳的综合实力。然而,与国内外发达地区相比,衡阳智能制造业还很薄弱,特别是在思维转变、自主创新能力、信息化程度、智能制造水平等方面差距明显,工业转型升级和跨越发展的任务紧迫而艰巨。
在我省相关文件、制造强省项目推动下,我市在离散制造、智能装备和产品、智能化管理、智能化服务等领域实施了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及应用推广,建设形成了一批智能化工厂、智能制造示范车间、智能化生产线,有效促进了我市智能制造产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引领作用。
二、发展智能制造主要做法
近年来,我市积极贯彻“中国制造2025”战略和湖南“制造强省”部署,积极落实“3311”战略,智能制造持续快速发展,有力推动了衡阳经济的发展,提升了衡阳的综合实力。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创示范”,为推动智能制造树立信心。去年4月,衡阳成功获批纳入“中国制造2025”长株潭试点示范城市群,再次赢得衡阳工业“二次崛起”的国家级“金字招牌”,并明确衡阳三年行动计划的重点是建设一个军民融合试点基地,打造工业循环经济发展、优势特色产业集聚和老工业基地制造业转型升级三大示范区。借此机会,去年共组织引导全市300多家企业开展信息化项目改造,引进工业机器人及智能装备100余套,企业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2017年,湖南机油泵有限公司获批节能环保汽车油泵智能制造新模式技术改造项目,获得4000余万元的补助资金,此项目通过数字化智能制造系统的深化应用,构建一个拥有自主品牌工业机器人示范应用项目,将在我市装备制造业多个领域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建衡实业荣获全国“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称号。2017年以来,我市评选、入户100家市本级智能车间,比较成熟的60余家。预计今年打造30个市级智能车间,以点带面,带动智能制造工作。2018年,我们加大推动力度,申报新疆特变电工集团有限公司衡阳电气分公司、湖南华菱汽车有限公司2家省级示范企业、启迪古汉集团衡阳中药有限公司等8家省级智能制造示范车间。
(二)“建平台”,为推动智能制造提供保障。成立了全省首个金融服务中心,设立了一支总规模60亿元的产业基金,为推进智能制造提供了资金保障。我市发改委高度重视企业债券发行工作,积极为企业融资想方设法。2017年获批4支债券,募集规模52.3亿元,居全省第二位,接近我市前8年债券募资的50%。同时,大力做好债券储备工作,我市后备企业债43只,融资规模约350亿元。尽力为企业减负,着力推进电价改革,下调大工业和一般工商业电价,全年为我市大工业和一般工商业用户降低用电成本3亿元。打造了一个创新引领高地:衡山科学城。2017年,衡山科学城已建成面积29万㎡、厂房13万㎡,引进了22家科技创新型企业,已注册企业48家,已投产企业10家,与北大、清华、国防科大、南华大学等建立了10家技术平台,建立了刘大响、陈善广、王华明等3个院士工作站,聘请了首席科学家12人,建立了北航光电实验室、思迈科微纳米实验室、桑谷医用实验室等18个实验室和工程中心,园区入驻企业拥有专利103项。同时,我市积极与广东智能制造研究院对接,拟在衡阳成立智能制造研究分院,同时与长沙智能研究院合作,拟在衡阳成立分支机构。把智能制造解决方案供应商引进衡阳,为企业提高智能制造提供解决方案。
(三)“定政策”,为推动智能制造指明方向。《衡阳市工业发展规划(2016-2025)》中明确,以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为途径,加快产业结构升级。提升产品智能化水平,推动数控技术和智能技术在重点产品的渗透融合,推动产品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提高产品信息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推动工业产品向价值链高端跨越。2017年,市委、市政府在分析研判我市工业实际以后,进一步强化顶层设计,明确提出了振兴实体经济“3311”工程计划的发展思路,即:加快打造军民融合、有色金属、先进制造三个千亿级产业集群;着力培育30家以上上市公司;建设以衡山科学城为核心的科技创新高地;建设以衡阳综保区为核心的内陆开放高地,为推动我智能制造指明了方向。衡阳加入“中国制造2025”长株潭衡示范城市群后,市经信委根据实际情况拟定了《衡阳市“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建设推进计划》,计划通过3年创建,初步建成较为完善的新型制造业体系、区域协同创新体系、人才培养体系、政策保障体系,制造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目前方案正在征求意见当中。同时,我们拟与市财政局出台智能制造奖励专项资金,计划拿出5000万以上,用来推动企业向智能制造转型。
(四)“引项目”,为推动智能制造夯实基础。2017年,我市新引进工业项目275个,投资总额达258.33亿元。引进了深圳比亚迪集团、香港泛亚绿洲集团等一批智能制造行业领军企业。签约了中核家园-白沙绿岛军民融合产业园、中核医疗“健康谷”、豪曼新能源、润泽科技等近20多个年产值过亿元的项目。2017年,全市共开工建设5000万以上的重点工业项目113个,完成投资175.1亿元。其中,桑谷医疗机器人、电科电源、湘衡盐化技改项目等47个项目已竣工投产,中科光电、同祺生物科技园等一大批项目已开工建设。目前,总投资超30亿元的比亚迪轨道交通产业园已开工奠基,总长7.8公里的云轨试验段耒水大桥已开工建设,预计2018年5月份零部件厂部分投产,2018年底试验线投入运营;特变电工南方智能电网产业园、香港建滔电子信息产业园、亚马逊中国制造基地、富士康精密模具示范园等项目也在有序推进。同时,我市还洽谈了稀土高强铝合金、独居石、超威电池等40多个项目。对接了法政集团、正道集团、重庆百立丰、千山药机、恒润高科、威马新能源汽车、华夏幸福等30多家战略投资企业。
(五)“强创新”,为推动智能制造注入活力。一是技术中心建设步伐加大。去年从市级技术中心挑选推荐衡阳瑞达电源有限公司、中核二七二铀业有限责任公司两家企业申报2省级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并获得认定;截止目前,我市已有2家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4家国家级技术中心、26家省级技术中心、42家市级技术中心。二是品牌战略迈上新台阶。2017年,特变电工衡阳变压器有限公司“500kV超高压特大容量单相发电机变压器”等11个项目新产品列入省“百项重点新产品推进计划”;衡阳新华华致橡塑制品有限公司“增强型三元乙丙胶—在线贴绒密封条”等2个专利入列省“百项专利转化推进计划”截止目前,我市已有40项新产品和16项专利入列省“双百”计划,在同行业到引领作用。衡阳运输机械有限公司获得2015年全国工业品牌培育示范企业(工信部),特变电工衡阳变压器有限公司和金杯电工衡阳电缆有限公司分别获得2015年、2016年省工业品牌培育示范企业、2017年湖南机油泵有限公司获得全省工业品牌培育示范企业;衡阳恒飞电缆有限责任公司等16个企业获得工信部工业品牌培育试点企业。三是技术创新环境进一步优化。2017年我委和市科技局、市财政局联合推荐了湖南恒缘新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申报2017年度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攻关与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推荐湖南天雁机械有限责任公司“电控可变截面涡轮增压器关键技术研究”等6家企业申报2018年湖南省制造业重大关键共性技术需求,其中湖南天雁机械有限责任公司“电控可变截面涡轮增压器关键技术研究”、湖南机油泵股份有限公司“新能源汽车热管理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开发”2家获得2018年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关键共性技术发展导向目录;自2013年来我市共有9项关键技术被列入省导向《目录》。四是大力推进产学研合作。去年7月,在省经信委的组织领导下,我委积极组织15家企业参加了2017年湖南工业新兴优势产业链产学研合作对接项目签约会。成功促成我市15对校企达成产学研合作并成功签约,全省总共61对校企合作签约,我市15对,占比24.6%。该15个产学研项目拟投资75017万元,预计年增销售收入118700万元,预计年增利润19969万元。
(六)“强人才”,为推动智能制造提供智力保障。我市今年出台《人才发展机制改革》实施我市“人才雁阵”行动计划,从人才引进、人才培养、人才创新创业支持、人才奖励、人才发展平台支持、人才服务等六个方面提出23条政策措施,该政策以精英创新创业引领全民创新创业,不断壮大创新创业主体,为衡阳市智能制造发展更好地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同时,根据《衡阳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制定了《衡阳市高层次人才引进实施方法》。2017年按照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的安排,市人社局对2016年申报的19名高层次人才按照初审、评审、复审、票决的程序进行评审,确认了官春云等11名同志为2016年引进的高层次人才。今年来,引进各类人才92人,2017年对引进人才发放生活、住房补贴共计279.9万元。
(七)“抓支持”,为推动智能制造提供资金保障。我市注重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一方面,我市每年预算安排了工业发展资金,并且资金规模在逐年增加。2018年全市工业发展资金预算安排达2.7亿元,该资金主要用来支持企业的技术改造、智能制造、转型升级及创新提质等企业发展的各个方面。另一方面,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科学决策、防范风险”的原则设立了一支总规模60亿元的产业基金,其中政府出资15亿元,募集社会资本45亿元以上,首期政府出资3亿元已全部到位,重点支持 “中国制造2025”领域、有色金属加工和盐卤化工领域、文化旅游领域、现代农业领域、电子信息和文化创意领域、其他领域(包括重大招商引资、重大并购重组、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重大军民融合等)。同时,我市积极争取上级专项资金。我局积极和上级部门联系,根据国家产业政策,明确发展方向,帮助我市企业争取项目资金,引导企业向智能制造方向发展,走低耗能、高科技、高产值的内涵式发展之路。2017年,我市财政、经信、科技等部门共组织申报制造强省、工业转型升级、中小企业发展专项、移动互联网和信息化、科技专项等12大类项目,共到位资金9449万元,重点支持了特变电工、南岳电控、恒飞电缆等一批本土企业的发展。
(八)“重服务”,为推动智能制造提供良好环境。我市各单位为更好地服务企业发展,注重规范行政审批程序,提高审批效率,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一是全面落实已出台的各项优惠政策和措施,2017年,市财政累计为企业减免规费1.42亿元。 二是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续推进“两集中、两整合、两公开”,加强审批服务标准化建设,扎实开展“最多跑一次”改革,提高办事效率。三是积极主动作为,联系实际,增强服务企业的力度,创新工作思路,主动为实体经济发展解决实际问题。一方面每季度对城区重点工业企业季度进行调度,对各重点企业反映的情况进行汇总和分析,并针对各个行业提出的问题和困难进行解决;另一方面加强沟通,面对面做好项目服务工作,为工业企业排忧解难,定时适时召开重大工业项目督办事项对接会。
三、下步工作打算
一是进一步完善推进机制和配套政策。进一步细化营造人尽其才社会环境,制定人才引进的专项政策,安排专项基金进行政策引导,尤其是对行业领军人才、国际化高端人才加大政策补助的力度,打造湖南省高端人才“洼地”。
二是继续加大扶持力度。结合区域行业发展趋势,制定基础研究研发长效机制,加大投资财力、人力和物力等资源进行基础研究,制定向企业推广的政策(包括加大对国家首台套重大装备技术的支持力度),全面促进制造业企业快速发展。
三是进一步扩大引导范围。建议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是产品创新和制造技术创新的共性技术,并深刻影响制造业的生产模式和产业形态,是新的工业革命的核心技术。由于制造业智能化、网络化和数字化所涉及的行业范围非常广,建议能够结合各行业各自特点,制定标准、计划和设立专项基金,引导企业逐步实现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由资源消耗大、污染物排放多的粗放制造向绿色制造转变。
四是持续增加人才支撑力度。在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重点围绕制造装备的数控化率提升、国产工业机器人普及应用率提升、企业生产过程智能化水平提升的主题,培育新模式生产方式、提升企业研发、生产、管理和服务的智能化水平,为我市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重要的智能制造人才培养培训技术支撑、环境支撑和师资支撑,铸造一支高水平的智能制造协同创新团队,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服务于衡阳智能制造产业集群。
感谢您对我市工业经济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2018年7月5日
责任领导:彭振霖 承办人:赖德显
联系电话:8853336
公开情况:公开
抄送:市政府办,市政协提案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