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信息公开 /  工作动态 /  特色经验 / 

祁东县:“三联三增”助力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

祁东县为革命老区县,“十三五”期间全县共有3298户11994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实施易地扶贫搬迁,祁东县将后续扶持作为入住后工作重心,强化“三联三增”,切实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

党企联建增强组织活力

祁东县以组织联建激发活力、机制联建保障运营,队伍联建促进发展,推动基层党组织服务与群众需求深度融合。

组织联建激发活力。全县灵官竹木市场、风石堰杉铺、鸟江、马杜桥乡马杜桥村等集中安置点采取“党建引领+社区治理”方式,推选或选聘搬迁户为管委会成员、楼栋长、巡逻员和保洁员,成立管理委员会,安置小区党支部由引进企业的负责人任支部书记,成立综合服务中心,开设党建广场、安置点爱心书屋,整合卫生室、辅警工作站、小超市、快递服务点、金融扶贫服务站、电商服务站等,为群众开展就业指导、户籍迁移、就学咨询、医疗服务及法律援助等提供一站式服务。针对没有成立党组织的小区,用好党政班子成员联系社区制度,整合乡镇干部、村干部、楼栋长力量,及时化解矛盾纠纷,全面提升社区治理精细化水平。

机制联建保障运营。全县投入资金300余万元,吸引企业投入,建成“补短板”项目6个,实施安置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项目13个,同时通过安置点一楼门面租金,吸纳社会资金,增添健身娱乐设施300余套,消防安全设施120余套,43个安置点水、电、路、讯、垃圾、污水等配套基础设施运转正常,实现了安全规范、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社区管理服务合格率全部达到100%,安置区管理和社会融入效果明显。

队伍联建促进发展。县乡两级党委政府和企业联合组建志愿服务队伍,每逢重大节庆,在各安置点组织开展志愿服务、送戏下乡、身心健康、技能培训等形式多样的活动达78场次,参加群众达15000余人次。通过加强文化素质培训、就业技能培训、文化宣教,以及联合开展慰问活动等,开展感恩教育,多管齐下,引导搬迁群众明白“惠在何处”、懂得“惠从何来”,达到饮水思源、感念党恩的目的,切实为搬迁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增色添彩,搬迁群众适应新环境、融入新生活已成为“进行时”和“完成时”。

产业联动增强发展实力

祁东县抓住产业振兴这个“牛鼻子”,每人投入2000元的帮扶资金,并集中委托经营诚信好、经济实力强、产业后扶措施硬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行统一经营并建立紧密利益联结机制。

“资金+股金”模式让产业更强让搬迁户保底。全县发挥特色农业资源优势,重点围绕黄花菜、油茶、酥脆枣、中药材、商品果蔬“五个十万”农业产业,实施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项目1个、省巩固拓展产业扶贫成果重点项目6个,将人平4000元的政策扶持到户到人资金入股企业,脱贫户分享保底分红收益,促进6个村集体经济增收,帮扶脱贫人口5367人,带动监测人口278人。借助衡阳市打造“中国油茶第一强市”的有利契机,落实易地扶贫搬迁户种植油茶奖补政策,按照户平1亩,每亩补贴1500元、奖补委托帮扶企业300元/亩的标准,将全县3213户易地扶贫搬迁户委托给油茶企业进行帮扶全覆盖。依靠扶贫资金,祁东特色农产业得到了迅猛发展,也让当地大量的农民成了产业工人,区域经济活力增强,脱贫之路越走越宽。

“公司+农户”模式使公司发展使搬迁户更富。祁东县湘沐公司合作社采用“公司+农户”模式,在步云桥镇桥石村土地流转100余亩,用于建设红薯基地,发展牛筋薯加工,为脱贫户提供产业发展技术服务,脱贫户16户48人同时为公司务工,获得劳动收入。马杜桥乡党委于2017年引进祁东县俊宇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加大土地流转力度,实现水面养鱼300亩,青蛙、牛蛙养殖基地140亩,红心猕猴桃、美国糖桔、沃柑等特色水果种植60亩,年投放鱼苗数量700多万条,创造长期个人就业岗位20个,提供临时就业机会700个,保障安置对象稳定就业。

党群联抓增强内生动力

祁东县突出组织作用,鼓励搬迁群众依托社区构建的创业就业服务平台、服务体系等自主创业、自主就业,帮助搬迁户“学会一门劳动技能、找到一个转移就业渠道、安排一个公益性岗位”。

拓宽就业途径。实施创业带动就业,对符合条件的个人和小微企业及时审批发放创业担保贷款,全年发放创业担保贷款27笔,发放金额1050万元,直接扶持自主创业42人,带动就业127人。把开发公益性岗位纳入乡镇考核目标,全县开发网格员、保洁员、保安员、护林员、水电管理员等公益性岗位800余个,让312名搬迁群众变成了“工薪族”。鼓励搬迁对象在工业园区购房就业,每人多补助1万元,全县有686名搬迁对象在归阳工业园实现了稳定就业。

开展技能培训。广泛征求搬迁群众技能培训意愿,结合就近务工需求开展“点餐式”培训,累计开办妇女手工、家政护工等技能培训17期,帮助5104名群众获得技能就业,实现搬迁群众从“体力型”就业向“技能型”就业转变,充分调动起搬迁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搭建就业平台。采取奖补措施,鼓励全县65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1100余名搬迁对象签订用工协议,以更高质量、更优服务帮助群众就近就业。大力推进乡村振兴创业就业车间建设,全县现有年产值过50万元的创业就业车间203个,创新“盘活+新建”“务工+务农”“就学+就业”等模式,引进爱君皮具厂、奔立尔服装厂等企业,建立就业车间136家,建立党政领导包车间制度,打通服务企业最后一公里。全县136家就业车间吸纳农村就近就地就业19486人,其中已脱贫劳动力和边缘户劳动力2104人,年人均就业增收2万元以上,有效提升了搬迁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归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