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造林地选择
参照《油茶栽培技术规程》(DB43/T725-2012)标准中的5.1以及《油茶栽培技术规程》(LY/T1328-2006)标准中8.1执行。
选择海拔500m以下,相对高200m以下;光照充足、坡度25°以下的斜坡或缓坡;有效土层厚度60cm以上,排水良好、土壤肥沃,pH值4.0~6.5的红壤、黄壤等为项目示范区。
②造林规划
参照《油茶栽培技术规程》(DB43/T725-2012)标准中的5.2执行。
林地确定以后,根据造林地地形和造林面积大小,采用1:10000比例尺将造林地面积和功能区划测绘成图;合理配置道路、排灌设施、防护和管理设施。 道路配置3.0~3.5m的主干道、1.5~2.0m的支干道以及0.8~1.0m的作业道;根据生产需要设置相应的灌渠和蓄水池、水平竹节沟等;在林地四周设置生物隔离带、防火林带等防护设施。
③清山整地
参照《油茶栽培技术规程》(DB43/T725-2012)标准中的5.5、5.6以及《油茶栽培技术规程》(LY/T1328-2006)标准中的8.2执行。
整地之前先清除残留木、杂灌木、树兜等,不能采用烧山炼山的方式;整地应在造林前1个月以上进行,要注意林地水土保持。坡度在10°以下的缓坡,实行全垦整地挖穴。坡度在10°~20°的坡面较长的山坡,沿等高线进行梯级带状整地,梯带要外高内低,并有保留带,防止水土流失,梯面宽度和梯间距离要根据地形和栽培密度而定。坡度在20°~25°的林地适宜采用穴状整地。在山顶、山脊、山脚等保留原生植被。
④苗木筛选
参照《油茶苗木质量分级》(GB/T26907-2011)标准第4条以及《油茶栽培技术规程》(DB43/T725-2012)标准中的5.3、5.4执行。
使用规格达II级苗以上,即苗高≥25cm,地径≥0.30cm,侧根数量大于等于4条,侧根长度≥10cm,主根明显,侧根均匀的,无病虫害的两年生嫁接裸根苗造林。苗木调拨时必须严格检疫,具备"四证一签",通过省级以上审定或认定的且适宜当地发展的良种。种苗供应单位必须具有省级林业主管部门颁发的油茶种苗生产许可证,且能出示通过省级或省级以上审定的林木良种证或良种证拥有者许可的良种使用证明。
⑤品系配置
选择可配性强、自然坐果率高、花期和果期基本一致且适合当地发展的油茶优良无性系4-5个,可选择湘林1号、湘林104号、湘林XLC15、衡东大桃2号、39号等进行行状或块状混交,树冠高低不同的无性系配合栽植;行状混交时每个品种可栽植1-3行;块状混交时科每个品种栽植0.5亩或1亩。
⑥密度设计
参照《油茶栽培技术规程》(DB43/T725-2012)标准中的5.9以及《油茶栽培技术规程》(LY/T1328-2006)标准中的8.3执行。
根据坡度、土壤肥力、间种和抚育管理水平等情况设计相应密度,定植密度需根据坡度,适宜的行距为2.5~3.0m,株距为2.0~3.0m,即每亩为75~100株。当前推荐的初植密度一般为:株行距2m×3m。
⑦施基肥
参照《油茶栽培技术规程》(DB43/T725-2012)标准中的5.8执行。
挖穴后定植前每穴施专用有机肥1kg~2kg。基肥应施在穴的底部,与底土拌匀,然后回填表土覆盖。基肥应在造林前一个月施用。
⑧挖穴栽植
参照《油茶栽培技术规程》(DB43/T725-2012)标准中的5.7、5.10以及《油茶栽培技术规程》(LY/T1328-2006)标准中的8.4执行。
按既定的规划密度定点后,在定植点进行挖穴或挖壕沟,稀植林地宜用挖穴,密植林地可挖壕沟。挖穴规格一般要求在70cm*70cm*70cm以上,壕沟要求深、宽各60cm以上。
栽植季节,应在冬季或早春进行,选择阴雨天栽。植苗要领:分级分种、穴土细碎、苗杆端正、略为深栽、根系舒展、分层捶紧、根土密接、上覆松土。裸根苗要适当剪去苗木过长的主根与过多的枝叶,提倡用生根粉泥浆蘸根栽植。定植后浇透定根水并培蔸覆盖,在树盘用稻草等覆盖并压上薄泥土,以利于增温保湿。当天栽不完必须假植。
⑨幼林施肥
参照《油茶栽培技术规程》(DB43/T725-2012)标准中的6.3执行。
造林第一年原则上不追肥。确要施肥应在离蔸20cm外,施用量不超过50g/株,防止烧苗。2年后一年施肥2次,以有机肥为主,可结合幼林抚育进行。冬季施油茶专用有机肥1~2kg/株,春季春梢萌动之前每株施复合肥0.3kg,随着林龄增大,施肥量逐渐增加。采用环状沟施肥,即在树冠外沿挖宽深各20cm-30cm的圆形或半圆形沟施入。新造幼林(前3年)每年4月-5月可喷施0.1%-0.5%的磷酸二氢钾、尿素、碳铵等速效肥。
⑩除草培蔸
参照《油茶栽培技术规程》(DB43/T725-2012)标准中的6.1执行。
栽植当年 5~6 月进行培蔸,避免露根和积水。第二年开始每年松土除草二次,第一次 5~6 月上旬,第二次 8~9 月,忌高温季节抚育,做到不伤根、不伤皮、不伤枝、冠内浅、冠外深、逐年深。并结合扶苗培蔸,将除去的杂草铺在蔸下,用土覆盖,既作肥料,又可保湿。提倡以人工除草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