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东县甘溪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是2023年国债水利项目之一,2024年12月竣工完成后,以全新的面貌展现在众人面前,为此,7月29日,衡阳日报记者采访了甘溪水轮泵水电站主要负责人刘文芳,刘文芳这样说,“这次国债水利项目就像一场“及时雨”,既解了灌溉的“燃眉之急”,又铺就了乡村振兴的“长远之路”。甘溪灌区的焕然一新,是“国家政策+民生需求”的生动描绘,也是一件久久为功之事——农户增收了,生态变美了,乡村发展有“水动力”了,老百姓“粮仓”更有盼头了!”
衡阳日报记者采访现场
衡东县甘溪灌区以洣水为界分为红旗和东风两大灌区,东风灌区总长30.8公里,支渠6条,长度29.24公里;红旗灌区总长32.9公里,支渠7条,长度46.3公里,覆盖甘溪、洣水、新塘、吴集、霞流5个乡镇46个行政村。
甘溪灌区于1970年建成,运行54年之久的灌区,肩负着灌溉46个村、12.64万亩农田的重任。过去由于水轮泵提水效率低下,渠道老化,多处渗漏,陷入“雨天涝、晴天旱”困境。2024年,借国债水利资金之力,先后实施了甘溪水闸一期(电灌站工程)、甘溪灌区实施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甘溪水闸建设二期(渠系工程)等工程建设项目,从根本上扭转了过去的渠首提水量不足、渠道淤塞渗漏等局面,从“跑冒滴漏”到“水到渠成”有了焕新的变化,46%的灌溉提升率和灌区自动化信息化的加速将这幅“民众增收+生态创新”蓝图描绘得栩栩如生,生机勃勃。
民生福祉:从“看天吃饭”到“旱涝保收”
以往“水在渠首流,人在渠尾愁”困局彻底打破,尤其是吴集镇的栗木村,是红旗干渠尾段,是“衡绍干旱走廊”重度干旱地段,是干旱的死角。过去从渠首行水到尾端要30个小时以上,尾端水位仅0.2-0.3米,灌溉无保障。2024年改造完成后,从渠首行水到尾端缩短在不到15个小时,渠道尾端水位提升至0.8米以上,农民的塘、坝蓄满了水,农田灌溉得到可靠保障,彻底实现了“旱涝保收”。老百姓感慨:“几十年没见过这么充足的水了.....”这份实实在在的变化,凝聚着国债项目“民生温度”,点燃了种田大户心中的火焰,可谓“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生态效益:节水实现灌溉与生态双赢
水利工程既要“利农”,更要“节水”,节水本身就是最大的生态保护。改造前,渠道横断面粗糙度、纵坡比不达标,渗漏率高,大量水资源浪费在输送途中。如今,通过系统性改造,每年可节约水资源270万立方米。这些节约的水不仅保障了灌溉,还能补充下游河道生态流量,流域里的鱼虾多了,水鸟也回归了,收到了“灌溉增效、生态修复”的双赢效果。
技术创新:智慧水利守护“每一滴水”
这次改造最大的亮点就是整合所有工程项目自动化、信息化的预算投入,引入“智慧水利”管理系统,一是可以通过手机APP远程开关控制流量,农户刷卡就能申请用水。二是在渠道关键节点安装了水位传感器,数据第一时间传输到管理平台,如遇山洪,内外边坡出现险情,就会自动报警,能快速响应处置。三是利用无人机巡渠,通过“数传”在办公室就能全灌区掌控,这样一来,效率提升了,水也变“活”了。
通讯员:肖智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