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统计分析 > 统计分析 >
砥砺奋进七十年 元帅故里铸辉煌 ——新中国成立70周年衡东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报告
来源:衡东县统计局 肖宇    时间:2019-09-16 16:52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年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衡东历届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深化改革,努力调整经济结构,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县上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坚持高质量发展理念,加快推进“五县五化”建设,全县经济社会等各项事业取得了新的成就。2015年,衡东在全省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综合评价排名第15位。2018年,衡东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实现程度为90.6%。

  一、经济总量不断扩大,综合实力全面提升

  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县把工作重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聚精会神搞建设,全心全意谋发展,县域经济大步迈进。

  (一)经济总量不断扩大

  全县地区生产总值(GDP)由1952年的3568万元,增加到2018年的284.29亿元,扩大了近797倍,按照可比价计算,年均增长10.5%。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经济总量快速扩张,经济总量在1993年首次突破十亿元,达到10.96亿元;2009年超过百亿元,达到102.45亿元;2014年超过二百亿元,达到214.14亿元;2018年接近三百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由1952年的112元,增加到2018年的45691元,按可比价计算,年均增长9.4%。

  (二)综合实力全面提升

  经济实力的发展壮大,带动衡东综合实力全面提升。1952年全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43万元;1995年跨上亿元台阶,达到1.11亿元;2013年超过十亿元,达到10.80亿元;2018年达到12.81亿元,比1952年增长527倍,年平均增长9.8%。1952年全县固定资产投资11万元,1990年超过亿元,2004年超过十亿元,2014年超过百亿元,2018年达到近二百亿元。1952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26万元,2018年达到109.05亿元,年平均增长12.1%。

  二、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发展活力持续增强

  7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后,伴随着经济总量的不断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全县产业结构、投资结构、收入质量在不断调整中实现优化,经济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大大增强,经济结构发生了历史性变化,经济发展向高质量不断前进。

  (一)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形成“三二一”新格局

  新中国成立初期,农业为衡东的主要支柱产业,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仅为23.3%。经过70年的努力,衡东以市场为导向,以调节为手段,以效益为中心,全县产业结构由典型的农业经济逐步发展为以农业为基础,二、三产业共同带动经济发展的格局。三次产业之比由1952年的69.3:7.4:23.3整到2018年的13.8:32.6:53.6,第一产业比重下降55.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提高25.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提高30.3个百分点。GDP结构指数由1952年的“一三二”转变为“三二一”的新格局。

  (二)投资结构日趋优化,民间投资持续增强

  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衡东抢抓发展机遇,改善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牢牢抓住项目建设这一“牛鼻子”,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年平均增长19.7%。随着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我县民间投资不断发展壮大,在促进经济增长、优化产业结构、繁荣城乡市场、扩大社会就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18年民间投资占全部投资总额的比重达到52.2%。

  (三) 财政实力不断增强,收入质量持续改善

  70年来,衡东充分发挥财政调控经济、配置资源职能,财政实力不断发展壮大,实现了从“百万元”到“十亿元”的大提升。新中国成立初期,衡东财政十分困难。1952年全县财政总收入仅为243万元,1978年增加到739万元。改革开放之后,随着经济快速发展,财政收入大幅增长,1995年跨上亿元台阶,达到1.11亿元;2013年超过十亿元,达到10.80亿元;2018年达到12.81亿元,比1952年增长527倍,年平均增长9.8%。财政增长的同时,收入质量也持续改善,2018年全县税收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达到79.4%。随着财力的增加,财政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不断加大,对教育、科学技术、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等重点民生支出得到了有力保障。

  三、不断推进科技创新,发展质量不断提高

  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全县上下坚定不移地落实新发展理念,不断强化科技创新对发展的引领支撑作用,经济效益持续提升,生态环境不断改善,经济运行保持稳中向好、稳中提质、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

  (一)创新引领持续推进

  党的十八大以来,积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引向深入,全县上下自主创新热情高涨,创新成果纷纷涌现,创新引领作用日趋明显。2018年,全县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总量达4.76亿元,比1990年增长131.1倍,投入强度由1990年的0.50%提高到2018年的1.67%。2018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5家,新纳入省高新技术产业统计笼子企业12家。2018年,完成专利申请总量475件。其中,发明专利204件,PTC发明专利1件,实用新型184件,外观设计86件;专利授权总量148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25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79件,外观设计专利授权44件。2018年,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为0.92件/万人。

  (二)经济效益不断提升

  企业效益明显提升。1952年的衡东没有一个像样的工业企业,经过70年的不懈努力,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县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推动工业经济发展质量变革,工业经济质量效益明显提升。2018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到115家,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221亿元,是1990年全部工业总产值的75倍;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24.91亿元,是1990年全部工业利润总额的95倍。2018年,全县工业增加值增长8.4%,比上年同期提高0.9个百分点;工业对GDP贡献率为25.4%,拉动GDP增长2.1个百分点。

  服务业快速成长。70年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全县服务业发展迎来重要机遇期,服务业全面快速发展,规模持续增大,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和新引擎。2018年,全县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52.35亿元,是1952年的1784倍,年平均增长11.8%。规模以上服务业发展迅猛。自2011年建立规模以上服务业统计制度以来,全县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速均位居全市前列,2018年,全县拥有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23家,实现营业收入6.49亿元,增长26.7%。

  快递、移动互联网等业务快速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快递业从无到有蓄势崛起,移动互联网业从稀有的固定电话到普及的智能手机,衡东的通信发生了巨变。2018年,全县邮政业务总量1.50亿元,比上年增长100.6%;邮政业全年完成邮政函件业务2.8万件,包裹业务408.9万件,快递业务量2.85万件。2018年末,移动电话用户43.19万户,其中:移动用户21.79万户,电信用户11.38万户,联通用户10.02万户。

  (三)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随着科学发展理念的不断深入,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衡东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生态立县,推进绿色发展,不断打造山水生态衡东。2018年,全县单位GDP能耗下降5.2%;全县优良以上空气质量达标率为89%,Ⅲ类或优于Ⅲ类水质达标率为100%;全年活立木总蓄积量286.67万立方米,森林资源蓄积量增长4.0%;城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为36.5%,农村垃圾集中处理率100%,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70.2%,城镇污水处理率93%。深入推进湘江保护与治理“一号重点工程”,同步推进洣水、永乐江水体综合治理,湘江、洣水衡东段出境水质均保持在II类以上水平,达标率100%。

  四、基础设施明显改善,投资规模快速扩张

  70年来,衡东的经济总量在不断扩大,同时进行了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水平,经济发展基础和后劲明显增强。

  (一)农业设施不断投入

  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的推进,县委、县政府重点聚焦农村地区基础设施短板,整合资金,加大力度,全力进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2018年,全县完成窄路加宽145.7公里、自然村通水泥路29公里,踏白公路建成通车,草市渡改桥、杨林至高湖公路项目加快推进;投入上亿元实施水毁工程和冬修水利项目,完成1500亩高效节水灌溉试点项目、11处河堤险段修复加固、20处骨干塘除险加固。进入新世纪以来,政府加大对农村公路提质改造。2018年末,全县农村公路总里程达2471公里,其中水泥混凝土路面达2240公里。2018年完成农村公路提质改造98.28公里。

  (二)城市建设加速推进

  1966年建县以来,经过五十多年的建设,衡东县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近十年来,县城按照“山水生态宜居城市”的定位,加快推进河西新区、城北片区的开发,县城建成区面积扩大到12.1平方公里,逐步形成“一江两岸”的发展格局。20世纪90年代中期,房地产综合开发作为一项重要的改革措施开始实施,全县房地产开发事业蓬勃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2018年底,全县共有房地产开发企业30家,其中二级企业1家,三级企业9家。累计完成开发投资13.30亿元,开发了碧桂园、洣水新城、紫金湾等一大批高档住宅小区。

  (三)交通邮电突飞猛进

  70年来,政府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全县交通运输、信息传输等事业蓬勃发展。境内交通便利,京广铁路、武广高铁、京珠高速纵接南北,衡炎高速横贯东西,毗邻长株潭,北距长沙黄花机场仅一个半小时车程,南距广州只需二个半小时车程,处于珠三角经济圈的有效辐射之中,已逐步形成了便捷的立体交通网络。2018年末,全县公路里程年底到达数2738公里,其中:国道80公里,省道210公里,县道278公里,乡道473公里,村道1688公里。运营能力显著增强,2018年,客运量102.5万人次,客运周转量4629.1万人公里,货运量812.58万吨,货运周转量144149.31万吨公里。信息传输方面,衡东县大力推进信息化进程,把“智慧衡东”建设作为提升综合实力、经济竞争力和现代化管理水平的重要支撑,随着三网融合、智慧教育、智慧医疗、智慧文化、智慧城市、智能家居等信息化工程日渐走近普通百姓,信息通信水平快速提升,衡东大地开启数字生活新时代。2018年末,全县互联网宽带用户达8.13万户。

  五、人民生活显著提高,民生福祉不断增进

  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衡东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用改革促发展,以发展强保障,以保障惠民生,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保障体系不断完善,脱贫攻坚成效显著,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一)人口就业保持稳定

  1982年,党的十二大确定“实行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后,衡东人口增长一直呈缓慢态势。2018年,全县人口出生率和人口自然增长率分别由1990年的20.4‰、13.7‰下降为10.7‰、3.7‰,人口自然增长率从1992年到2003年保持在5‰左右。随着2013年后“单独二胎”和“全面两孩”政策的相继出台及有效实施,衡东出生率较前十年有所回升。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全县居民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7.8岁,较“五普”增加4.4岁。就业保持稳定增长。2018年,全县新增城镇就业5566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973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254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8%以内。

  (二)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70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增收渠道迅速拓宽,农民生活进入新的历史时期,生活消费水平和质量显著提高。2018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780元,是1952年的471倍,年均增长9.6%。消费结构发生重大变化,食品、衣着消费支出比重逐年下降,发展和享受型消费支出比重逐步提高。2018年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下降到21.8%。城镇居民收入大幅提高,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提高到2018年的52264元;2018年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下降到22.5%。

  (三)社会保障全面加强

  70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政府财力的不断增强,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完善,各项惠民政策相继出台,社会保障和救助服务由城市延伸到农村,覆盖面不断扩大。从2003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开始,到2007年衡东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试点的全面启动,全县逐步实现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障全覆盖。2018年,全县城乡居民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62.0万人;其中,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3.1万人。2018年,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8.1%;城乡低保标准及残疾人“两项补贴”全面提高,农村低保标准与国家扶贫标准实现“两线合一”;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顺利实施,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实现“十四连调”。

  (四)精准扶贫成效明显

  党的十八大以来,衡东深入实施脱贫攻坚战略,以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短板为目标,攻坚克难,深入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取得历史性成效。2018年,全年出列贫困村13个、脱贫5681人,贫困发生率降至1.02%。切实加大扶贫领域投入,解决1.66万贫困人口安全饮水问题;建成7个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出台12条搬迁后续扶持措施,确保搬迁户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实施“贫困户危房清零”工程,圆了800户贫困户的安居梦。在全市率先实行健康扶贫“一站式”结算。在全省首创“一键式”精准助学模式,获省教育厅推介。

  六、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全民共享发展成果

  70年来,在经济建设进程中,县委、县政府牢固树立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的理念,通过制度建设、强化保障、增加投入等多种方式大力加快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社会事业得到全面进步。

  (一)教育事业成效卓著

  经过70年的调整与优化,衡东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教育条件持续改善,人口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学龄儿童入学率从2.36%到50.6%只用十多年时间,再到全面普及义务教育也只用二下多年时间。2018年全县小学在校学生数53479人,是1952年的2.1倍。2018年全县高中阶段毛入学率80.4%,全县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9.9年。2018年圆满完成教育“全面改薄”年度任务,全县完小以上学校均达标创建为合格学校,全县155个超大班额全部消除,向阳幼儿园、剑桥学校竣工招生,县职专新校区完成搬迁。

  (二)医疗卫生全面改善 

  70年来,县委、县政府加大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医疗条件大幅改善。近年来,国家出台《“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要求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健康衡东”建设成效显著。2018年末,全县拥有二级医院8个,妇幼保健院1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个;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3427张,比1952年增加3370张,每千人常住人口医疗机构床位数达4.8张;执业(助理)医师数达1202人,比1952年增加1092人,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达2.6人。2018年,全县异地就医住院费用直接结算全面启动,高危农村孕产妇干预诊断费用补助机制出台推行。

  (三)文化事业长足发展

  70年来,特别是十八大以后,全县上下高度重视文化事业发展,加快实施“文化强县”战略,扎实推进文化惠民工程,文化事业不断取得新突破。2018年末,全县拥有各类艺术表演团体3个,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1个,博物馆、纪念馆4个,档案馆1个,农家书屋561个;全县有电视台1个,广播电台1座,调频发射塔和电视转播塔3座;全县公共文化体育设施面积达172.30万平方米,其中,公共文化设施面积64.67万平方米,公共体育设施面积107.58万平方米;人均公共文化体育设施面积达2.77平方米。荣桓图书馆获评县级“国家一级图书馆”,全民阅读活动让书香渐渐弥漫城乡。

  (四)体育事业蓬勃发展

  新中国成立初期,衡东体育发展非常落后。1994年,《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经国务院颁布后,全县大力推行全民健身计划,极大地促进了衡东体育事业的深入发展。2018年末,全县体育馆2个,游泳馆1个。精心承办省十三运会青少年组羽毛球赛事,获省“十佳赛区”。成功承办湖南省2018年第一届轮滑公开赛、山地自行车赛等活动,展示了衡东形象,聚旺了衡东人气。

  七十年的砥砺奋进让衡东大地发生了沧桑巨变。从令人振奋的统计数据到全面发展的累累硕果,从人民生活的显著改善到城乡环境的日新月异,都彰显了衡东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当前,衡东已经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站在历史发展的新起点上,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新发展理念,紧紧围绕“五县五化”战略目标,奋力拼搏,开拓创新,展示新担当,体现新作为,努力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就、创造新辉煌! 

主办:衡阳市统计信息网  地址:衡阳市解放大道16号市政府办公大楼10楼
联系电话:0734-8857855 信访举报电话:12388  邮编:421001 网站地图
网站标识码:4304000038    技术支持:衡阳市数据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