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统计分析 > 统计分析 >
砥砺奋进 成就辉煌 ---改革开放40年衡南县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报告
来源:衡南县统计局    时间:2018-11-15 14:43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征程。改革开放40年来,衡南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人民审时度势、砥砺奋进,走出了一条符合衡南实际的发展之路,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进程突飞猛进,经济社会发展成就辉煌。

  一、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改革开放40 年来,衡南县域经济发展步伐不断加快,呈现跨越式发展态势,尤其是党的十八大后,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县域经济发展质量更优。 

  (一)经济总量持续扩张。40年来,衡南经济总量大幅扩张,从1978年的1.72亿元跃升到2017年的349.89亿元,经济总量实现大跨越。特别是2008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GDP)突破百亿大关,达到116.69亿元。 2012年,突破200亿元,达到210.19 

  亿元,(2008-2012)年均增长12.9%。2016年突破300亿元,达到317.06亿元,年均增长8.4%。总量的持续扩张,使我县县域经济在全市经济发展中日益重要,地位日渐突出,1993年以来,全县地区生产总值(GDP)总量稳居全市七县(市)前三位。 

  (二)人均均量节节攀升。1978 年全县人均地区生产总值(GDP)为200元(户籍总人口),1992年突破千元,达到1073元。2008年迈上了万元俱乐部,达到1.14万元,2017 年超过3万元达到 3.21 万元,年均增长13.9%。 

  (三)财政实力明显增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规模的扩大,带来了县域财力的提升。2017年,全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财政总收入)完成15.6亿元,是1990年的41.1倍,年均增长14.8%。 

  人均财政收入达到1429元(户籍总人口),是1990年的35倍,年均增长14.1%。财力的增加对促进经济发展、切实改善民生、有效应对各种风险和自然灾害的冲击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 

  二、产业经济协同发展,经济结构显著优化 

  改革开放40年来,全县产业经济得到长足发展,经济结构不断升级优化。改革开放的40年,是全县经济结构大调整的40年,是经济发展方式和增长模式不断呈现新格局的40年。 

  (一)农业经济发展稳定。2017年,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119.44亿元,是1986年的29.5倍,年均增长11.5%。农产品产量大幅提升。2017年,全县粮食总产量由1978年的47.31万吨增加到59.75万吨,增长26.3 %。蔬菜产量飞跃发展。2017年,全县蔬菜产量为38.59万吨,是1988年的2.9倍,年均增长3.8%。畜牧养殖方式由传统的农户庭院分散养殖向专业化、规模化生产等产业化经营模式转变。2017年,全县生猪存栏94.49万头,是1983年的3.3倍,年均增长3.6%。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升。2017年,全县农业机械总动力为95.44万千瓦,是1988年的8.9倍。 

  (二)工业经济发展加快。2017年,全县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48家,是1999年的4.8倍。实现产值239.4亿元,是1999年的31.4倍,年均增长21.1%。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成倍增长。2017年,规模工业企业主要产品钨精矿折合量1432.3吨,是1999年的1.3倍。混合饲料17万吨,是1999年的5.3倍。水泥产量190.7万吨,是1999年的36倍。经济效益显著提高。2017年,全县规模工业企业实现营业利润19.79亿元,实现利税总额23.58亿元,是1999年的84.2倍,年均增长27.9%。 

  (三)服务业经济发展迅速。2017年全县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27.21亿元,是1988年的81倍,年均增长14.5%。同比增长13.4%,分别高出地区生产总值(GDP)及第一、二产业5.2个、9.8个和7.1个百分点。现代服务业发展良好。2017年,全县金融业实现增加值6.59亿元,是1988年的41.2倍,年均增长13.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11.1亿元,是1985年的63.9倍,年均增长13.9%。 

  (四)结构方式呈现重大转变。2017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三次产业结构比为20.9:42.7:36.4,与1988年相比,一产业比重下降个42.4百分点,二、三产业比重分别提高27和15.4个百分点。产业发展方式由“一三二”,进而转变为当前的“二三一”。形成了以一产(农业)为基础、以二产(工业、建筑业)为主体、以三产(交通运输、电信等)为经济新引擎全面发展的新格局。 

  三、基础建设投入加大,城市品质快速提升 

  改革开放40年来,全县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进一步加大,投资方式呈现主体多元化、方式多样化的新格局, 以项目建设促进经济发展,有力地推动了全县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一)投资规模空前扩大。2017年,全县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60亿元,是1985年的500倍,年均增长21.4%。投资规模呈加速增长态势。特别是2004年突破十亿,达到10.36亿元。2013年突破百亿,达到128.87亿元。其后4年,年均增长19.2%,投资额达到260亿元。投资主体趋向多元化。2017年,非国有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比重达到70.2%,投资主体由以国有投资为主转换为国有、非国有和民间投资方式竞相齐放的格局,增强了经济建设的活力。 

  (二)现代交通体系雏形凸显。2017年,全县公路客运量完成6178万人次,是1990年的19.9倍。客运周转量64880万人公里,是1990年的21.9倍。货运量579万吨,是1990年的2.6倍。货运周转量26397万吨公里,是1990年的4.7倍。南岳机场自2014年建成运营已开通了飞往北京、上海、昆明等14条航线。2017年南岳机场保障运输起降4962架次,是2015年的3.76倍。旅客吞吐量470519人次,是2015年的4.12倍。经过40年的发展,形成了水、陆、空相衔接的现代立体交通体系,全县的交通跨入高飞时代,交通区位优势在全市乃至全省都是绝无仅有、无与伦比。 

  (三)城镇建设快速推进。改革开放以来,衡南有县无城,2003年,衡南彻底结束了有县无城的历史。14年来,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城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8.9%,县城主次干道全部黑化亮化,一座规划合理、功能完善、环境优美、产业兴旺的宜居生态新城傲然崛起,成为衡阳市名副其实的后花园。 

   四、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民生福祉大幅提高 

   改革开放40年来,全县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改革开放的成果普惠全县大地,形成了和谐、稳定的良好发展格局,人民生活实现了由温饱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正向全面小康迈进。 

  (一)教育事业蓬勃发展。2017年,全县拥有普通中学57所,中等职业教育学校4所,普通小学160所,幼儿园152所。普通中学在校学生55416人,教职工4665人;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在校学生4114人,教职工244人;普通小学在校学生63627人,教职工3593人;幼儿园入托儿童24562人,幼师2046人。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79.4%,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程度达到10年。 

  (二)文化体育事业精彩纷纭。2017年,全县开展全民健身项目32项次,全民健身运动参加人数达4万人次。全年发展社会体育指导员104人,年末拥有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480多人,健身辅导站1个,公共体育场地1742个。文化体育活动由改革开放初期的电视电影发展到互联网等多种方式多,全县公共文化体育设施面积为507.1万平方米,人均拥有公共文化体育设施面积高达5.4平方米。 

  (三)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明显提高。2017年,全县共有村(社区)卫生室907家。全年共建立电子居民健康档82.8181万份,全县每千常住人口医疗机构床位数为4.7张,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医师1.9人,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降至3.9‰。 

  (四)人民生活更加殷实。2017年,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023元,是2013年的1.4倍,年均增长9.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207元,是2013年的1.4倍,年均增长9.0%。消费支出迅速增长。2017年,全县城乡居民生活消费支出14923元,是2013年的1.6倍,年均增长13.4%。生活质量明显提高。2017年城乡居民人均用于科教文娱消费支出2445元,是2013年的1.9倍。住房条件大幅改善。2017年城乡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60平方米,是2013年的1.4倍,人均增加18.4平方米。 

   (五)社会保障水平大幅提高。2017年,全县各项社会保险参保人数为180万人次,城乡医保参保率、基本养老服务补贴覆盖率均达到100%,每千老年人口养老床位数达到35.6张。改革开放的成果普惠百万人民,老百姓的幸福指数节节高。 

  改革开放40年,是衡南经济社会发展硕果累累的40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县委、县政府将带领全县人民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锐意进取,开拓创新,以较强的实力、崭新的活力、巨大的潜力迈向发展的新阶段,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而不懈努力! 

主办:衡阳市统计信息网  地址:衡阳市解放大道16号市政府办公大楼10楼
联系电话:0734-8857855 信访举报电话:12388  邮编:421001 网站地图
网站标识码:4304000038    技术支持:衡阳市数据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