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统计分析 > 统计分析 >
人口发展稳中放缓 人力资源持续优化
来源:社会科 张雷    时间:2018-05-03 09:05

  改革开放40年来,衡阳市坚持不懈地实施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有效地控制了人口过快增长,人口再生产类型实现了由“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转变。目前,全市人口呈良性发展态势,为衡阳经济发展营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

  一、改革开放以来人口变化总体情况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衡阳市人口结构的诸多方面发生显著变化,并呈现以下特点:

  (一)生育水平明显下降,人口总量平稳增长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贯彻落实,全市人口生育水平不断下降。人口出生率由1978年的16.1‰下降到2017年的12.8‰,年均递减5.9个千分点 。

  随着出生率的下降,人口自然增长率由1978年的8.7‰下降到2017年的6.4‰,年均递减7.8个千分点。自2010年起,自然增长率基本持平,全市人口进入平稳增长时期。

 

2010年

  2015年

  2017年

  人口出生率(%)

  13.6

  12.4

  12.8

  人口死亡率(%)

  7.2

  6.0

  6.4

  人口自然增长率(%)

  6.4

  6.4

  6.4

  (二)人口规模从快速膨胀向低速稳定增长转变

  2017年末全市常住总人口720.53万人,与1978年的556.14万人相比,39年共增加164.39万人,增长29.6%,平均每年增加4.22万人,平均每年递增0.7%。而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的29年,即1949-1978年,总人口共增加244.24万人,增长78.3%;平均每年增加8.42万人,平均每年递增2.0%。对比前后两个时期,不仅累计增长速度大幅下降,而且平均每年递增幅度也显著减少,人口快速膨胀的势头已经得到有效控制。

 

1949年

  1978年

  2017年

  常住人口

  (万人)

  311.9

  556.14

  720.53

  尽管如此,改革开放的前期,每年的人口增量还是比较大、增速仍然比较快,如1980年至1990年,每年平均增加人口8.26万人,平均每年递增1.4%,究其原因,一是1980年新《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开始实施,婚龄女性下降至20岁、男性下降至22岁,出现了结婚高潮;二是20世纪60年代高峰期出生的人口在这一阶段陆续进入结婚年龄,新婚人口大量增加。1990年至2000年期间,每年平均增加人口5.21万人,平均每年递增0.8%,这一阶段,全市逐级签订计划生育责任状,保证了人口出生率的逐年下降,人口增速快速回落。2000年后,人口增长速度开始明显下降,2000年至2010年期间,年平均增加人口为1.19万人,平均每年递增仅为0.2%,人口快速膨胀的势头已经得到有效控制。人口低速增长的格局得到持续巩固。

 

1980年

  1990年

  2000年

  2010年

  常住人口

  (万人)

  568.21

  650.82

  702.95

  714.84

  (三)人口向城镇化发展的速度加快

  城镇化的核心内容是人口的城镇化。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市常住人口中,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5.3%,至1978年上升到12.4%,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市工业化建设步伐加快,促进了城镇建设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速度,使城镇人口数量大幅增加,城镇化水平稳步攀升,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全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渐走向成熟的时期,经济的迅猛发展带动城镇人口比重逐年提高,2000年城镇人口比重达到26.9%。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为充分发挥城乡规模经济整体效应,全市行政区划进行适时的合并、调整,以城乡一体化为目标,走上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的新型城镇化发展阶段。在突破 30%关口之后,只用了短短 3 年时间,城镇化水平又上了 40%的台阶,2007 年就实现了 41.2%,2010年达到44.5%,究其原因,衡阳市加大了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的力度,在外引内联等政策的扶持下,全市对一部分老企业进行了改制、改造,新建了一批工业企业,扩大了全市工业生产总规模,增强了吸纳劳动力的能力,使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从而转为城镇人口,形成了这一时期城镇人口快速增长的局面。但2012年至2015年,城镇化率发展迟缓,三年间城镇化率只提升1.5个百分点。2016年,供给侧改革拉开大幕,促进城乡之间土地、资金、劳动力要素流动,解除对人口和劳动力、土地和资源的供给抑制,提高供给效率,降低供给成本,并依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刺激新供给、创造新需求。全市城镇化率首次突破50%,2017年全市城镇化水平又上升至52.5%。

  二、人口变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衡阳市通过人口规模的调控以及相应人口结构的变化,创造了较为良好的人口环境,保证了人口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增强了城市的综合竞争能力。

  (一)区域经济持续发展,人均生产总值稳步提高

  伴随着人口发展和经济增长的良性互动,全市经济的整体实力也得到了进一步增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趋头不断加快。1978年至2000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由288元增加到5011元,平均每年递增13.9%。2000~2017年的17年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由5011元增加到43233元,增长了726.8%,平均每年递增13.5%,同期年末总人口由702.95 万人增加到720.53万人,增长2.5%,经济增长速度远远高于人口增长幅度。

  (二)人口城镇化水平的提升,大大改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解放了大批农村劳动力,为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提供了条件。城市经济体制、户籍制度等方面的改革以及一系列促进人才流动的政策措施,完善了劳动力就业机制,吸纳了大批外来务工经商人员,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城市地域空间和人口规模的增长以及产业结构的转型,推动了城市化进程。2000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将推进城市化进程作为衡阳发展的战略重点,充分发挥地域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及产业园区的发展速度,使产业结构不断得到优化,三次产业的比重由1978年的47.2:32.8:20.0调整为2017年的14.1:38.7:47.2。随着城乡人口迁移流动而发生的人口经济活动的转变,三次产业人员结构也得到改善,从事第一产业人口比重不断缩减,产业结构重心调整到第二、三产业,大量流动人口充实到第三产业中。数据显示:1978年至2005年,第一产业人口比重由75.6%下降到49.7%,第二产业人口比重由15.1%上升到20.0%,第三产业人口比重由9.3%上升到30.3%。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高铁站、南岳机场先后投入使用,为产业集聚和发展提供便为捷的交通条件,促进生产要素、人口、企业向城镇集聚,更增强了衡阳在区域经济中的凝聚力和承载力。

  (三)人口素质的提高,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全市平均受教育年限持续提高。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2016年

  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8.94

  9.08

  9.22

  9.37

  9.52

  9.69

  9.90

  全市高等教育资源不断扩大,根据2015年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数据显示,全市6岁以上人口中,每万人中接受大学教育的人数为1111人。2017年,衡阳市拥有普通高校9所,全市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15.91万人,其中在校研究生3836人。高素质人口的扩大和大学生创业相结合,对全市高科技产业和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形成实现“科技兴市”战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创造更高的经济和社会价值、保证经济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础。

  人口文化素质的提高,也促使衡阳市的计生工作由政策引导的强制性节育向由观念变化而进行的自愿计划生育的转变,实现优生优育,保持了人口再生产的良性循环,为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加快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良好的人口资源。

  三、人口发展面临的挑战

  随着全面两孩政策的实施和人口老龄化趋势的显现,全市人口结构也面临转型,给经济发展和社会资源带来挑战。

  (一)全面两孩政策实施的影响

  1、对人口发展变化的影响。在全面两孩政策的政策驱动下,潜在的生育意愿将得到有效释放,人口将适度增加。

  2、对妇幼服务资源的影响。实施全面两孩政策后,高龄孕妇有可能增多,孕产期合并症、并发症及出生缺陷风险增大,基层卫生计生服务水平亟待提高。

  (二)人口老龄化的影响

  1、对社会养老服务的影响。随着全面两孩政策的实施,人口老龄化程度将有所缓解,但老龄人口总数不会减少。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因独生子女伤残、死亡所引发的家庭经济、精神等方面的诉求将增加。

  2、老龄化程度加深对经济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储蓄和投资的影响。处于不同生命阶段的人群,其储蓄投资观念和行为不同。老龄化人口的增长将对资本积累和投资产生不利的影响。第二,对生产和消费的影响。人口年龄结构的老化会改变消费需求的结构和水平,一方面由于老年人口的消费能力要弱于劳动年龄人口,这将会对消费需求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另一方面老年人口地对医疗保障、护理服务等有着较大的消费需求。第三,对劳动生产率可能带来负面影响。通常来讲,劳动生产率最高的年龄段集中在青壮年,人口年龄结构的老化会导致具有较低劳动生产率的年长劳动力比重提高,即意味着整体劳动生产率的下降。

  四、几点建议

  人口结构的转型,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为平稳度过两孩生育潮和人口老龄化机遇期,应进一步整合社会资源,增强社会服务水平,具体来讲,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一)切实提升妇幼保健服务能力。加快基层妇幼机构和计生技术服务机构整合,加强妇产科、儿科人力资源配置,加强妇产科、儿科医护人员规范化培训,强化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加强育婴师、保姆的培训,保证母婴安全和早期教育。做好儿童、孕产妇健康管理,提高生殖健康、妇幼保健、托幼等公共服务水平。加强出生缺陷综合防治,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

  (二)实行健康养老与医养结合相融合,大力提高养老综合服务水平。推广应用四大医养融合服务模式,即“医疗机构开办养老机构模式”、“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模式”、“协议服务模式”、“社区医养护一体化服务模式”。引导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投资健康服务业,形成多元办医格局;大力发展立足于健康养老的“医养融合”服务,进一步健全和完善老年病专科和康复专科服务网络;发扬中医“治未病”的特色和优势,提升中医在老龄人口健康保健事业中的独特功效和作用;支持发展全科医生服务、健康体检、健康咨询、母婴照料等多元化健康服务。全社会对于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的扶助关怀力度还需加大,特别要加大养老照料方面的服务力度。

  (三)依托全面推进新型城镇化,深化人口服务管理工作。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深入推进以及全面两孩政策的实施,城镇人口规模将不断增加,人口流动从“一人流动”变为“一家流动”,对全市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等方面提出更多要求。要进一步加强人口基本公共卫生计生服务均等化工作,推动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全覆盖,除做好城镇人口的优质服务外,要多方面关怀关爱流动人口和留守人群,促进社会融合。

主办:衡阳市统计信息网  地址:衡阳市解放大道16号市政府办公大楼10楼
联系电话:0734-8857855 信访举报电话:12388  邮编:421001 网站地图
网站标识码:4304000038    技术支持:衡阳市数据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