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统计分析 > 统计分析 >
衡阳市县域经济情况分析
来源:综合研究室 李林    时间:2018-04-08 11:33

       2017年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和持续加大的经济下行压力,市委、市政府统揽发展全局,从容应对挑战,全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确保全市经济保持平稳增长。初步核算,2017年,衡阳地区生产总值(GDP)突破3000亿元,达到3132.48亿元,同比增长8.5%。各县(市)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县域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经济规模不断扩大,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增长速度明显加快,对全市经济发展起到了有力支撑。  

  一、各县(市)经济发展主要情况

  (一)经济总量不断扩大。随着各县(市)经济保持较快的发展,GDP总量不断扩大。2017年,GDP总量超过300亿元的县(市)有4个,分别是耒阳市(473.15亿元)、衡阳县(354.93亿元)、衡南县(349.89亿元)、常宁市(330.96亿元)。GDP总量超过300亿元的4个县(市)经济总量合计为1508.93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为48.2%;衡东、祁东2县GDP总量在200-300亿元之间;衡山县经济总量在200亿元以下,达到167.22亿元。

  (二)经济增速稳步提高。衡阳的县域经济正逐步进入“提质提速、增量增效”的快速成长时期,已经成为衡阳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一环。2017年,7个县市的GDP增速在8.1%—8.9%之间,增幅差为0.8个百分点,同比提高0.3个百分点。其中:增速最高的是祁东县,增长8.9%;其次是常宁市和衡东县,均为8.7%;增速排在后两位的是耒阳市和衡南县,分别增长8.1%、8.2%。7个县市增速均比去年同期提高,增幅最多的是常宁市,提高0.9个百分点,增幅最小的耒阳市也提高0.2个百分点。

  (三)产业结构持续优化。2017年,衡阳各县市牢牢抓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不断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与上年相比,2017年,全市7个县(市)第一、二产业占GDP比重呈下降趋势,第三产业占比呈上升趋势。其中,三产比重提高最快的是常宁市,同比提高2.9个百分点。三产占比超过50%的有3个县(市),仅有一个县三产比重低于40%。除了衡南县之外,衡阳市县域三次产业均为“三、二、一”结构,呈现出服务业唱主角的格局,第三产业的稳步增长已成为全市县域经济增长的首要动力。

  二、当前衡阳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区域间发展差距明显。由于历史自然条件、政治和社会因素的积累,衡阳的县市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出现较大的差距。从GDP总量来看,初步核算,2017年经济总量最大的耒阳市比经济总量最小的衡山县相差305.93亿元,较去年同期扩大27.08亿元。其中,耒阳市GDP总量占全市比重为15.1%,衡山县GDP总量占全市比重为5.3%;从GDP增速看,增长最快的是祁东县,增速为8.9%,与增长最慢的耒阳市相比,两者差距0.8个百分点。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在短时间内仍然难以缩小。

  (二)县域产业结构不优化。从2017年情况来看,衡阳7个县市第一产业占GDP比重均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县域的农业仍然在经济结构中占据重要位置。从产业内部结构看,各县(市)农产品虽然丰富,但农产品加工业不发达,具有带动力的龙头企业少,农产品优势没有真正转化为经济优势,产品附加值较低,品牌效应不明显,对农民增收带动能力弱。另一方面,县域的工业经济发展不充分,专业化、科技化水平不高,工业产品价值低,增值能力低。同时,服务业仍处于起步提升阶段,总体水平较低,企业规模偏小,综合竞争力不强。

  (三)县域财政收支矛盾突出。财力不足一直困扰县域经济的发展。近年来,衡阳县域财政收入虽保持较快增长,但县域财力不足问题依然较为突出。2017年,全市县域一般公共预算收入99.79亿元,占县域GDP比重只有4.4%,低于全市(8.1%)平均水平。按照常住人口算,2017年县域人均财政收入只有1665元,不足全市平均水平(3478元)的二分之一。县域财力不足,但是为了发展,又必须改善基础设施,优化发展环境,提供更多公共产品,导致刚性支出增长远高于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县级财政收支失衡最终又造成发展的投入不足,制约了经济的发展。

  三、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加快推进产业融合。一方面,各县(市)要根据实际情况,立足于本地资源,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建立有县域特色的主导产业,发展特色经济,挖掘县域丰富的有形和无形资源,重点扶持一批特色产业,特色产品,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品”、“一县一业”的发展格局;另一方面,要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升工程,推进品牌农业战略,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产业,支持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提升茶叶、无渣生姜、香芋、黄花菜、红薯粉丝、席草、楠木等产品知名度,发展深加工项目,提升品质,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同时要发展休闲、体验、采摘、观光旅游,全面带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二)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要正确处理好速度与质量、效益,发展与民生、环境的关系,牢牢抓住新一轮经济结构调整机遇期,优化县域经济结构,发展既符合县情又适应市场需求的产品,培植优势产业,发展特色经济,迅速扩大县域经济的总量规模。一方面加快县域工业化进程,努力提升工业化水平,使工业经济成为县域经济的主体,为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改善县域二元经济结构,提高县域的综合经济实力创造条件。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结合各县(市)旅游资源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和宣传推介力度,加强旅游联盟,扶持发展集休闲、餐饮、观光于一体的家庭农场、生态农庄,创建一批湖南特色旅游风情旅游景区。

  (三)补齐居民收入短板。一是扎实开展精准扶贫。要继续实施产业精准扶贫和易地扶贫搬迁,巩固和发展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落实精准扶贫各项任务。二是增加县域居民收入。要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加强就业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扩大就业渠道;加大分配调节力度,关心弱势群体,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水平。三是增强公共保障能力。要解决好县域城镇企业下岗职工、失业人员及低生活保障对象的生活保障问题;要提高农村居民医保中大病报销额度,由政府实行救助兜底,确保农户不会因病致贫;要建立农业生产和自然灾害保险制度,确保农户不因灾致贫。

主办:衡阳市统计信息网  地址:衡阳市解放大道16号市政府办公大楼10楼
联系电话:0734-8857855 信访举报电话:12388  邮编:421001 网站地图
网站标识码:4304000038    技术支持:衡阳市数据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