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民生,积极落实各项惠民政策,继续强化发展基础,积极拓宽就业渠道,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呈现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局面。全市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企业效益好转,全市从业人员劳动报酬保持较快增长的良好态势,职工工资稳步提升。
一、总体情况
2016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2853.02亿元,同比增长7.9%。全市经济的良好发展带动了劳动就业的增长。2016年全市城镇单位(不含私营、个体,下同)从业人员总人数为53.51万人,其中在岗职工、劳务派遣人员、其他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为:89.7%、3.3%、7%。从业人员报酬总额为259.66亿元,比上年增长10.6%;在岗职工报酬总额241.57亿元,比上年增长10.7%。从不同经济类型看:全市全部城镇单位从业人员中,国有单位21.53万人,城镇集体单位1.88万人,其他经济类型单位30.1万人,分别占从业全部从业人员总人数的40.2%、3.5%、56.3%。
二、从业人员年末人数变动主要特点
(一)二、三产业保持就业市场的主导地位。2016年末,全市城镇单位第一产业从业人员754人,增加113人;第二产业23.97万人,减少1.07万人;第三产业29.47万人,增加0.53万人。三大产业职工人数比例为0.1:44.8:55.1。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继续占据半壁江山,显示出近年来在全市转型跨域发展的大背景下,第三产业拥有极大的就业吸引力。第三产业发展程度也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水平、现代化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
(二)其他所有制经济吸纳就业能力强。随着其他所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招商引资力度的不断加大,外商和港澳台商投资企业纷纷落户衡阳,不仅带来了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而且为我市城镇就业提供了大量的岗位,显示出其他所有制经济较强的吸纳就业能力,以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外商和港澳台商投资企业为主的其他所有制经济已成为我市吸纳城镇劳动力就业的主要领域。2016年末,全市城镇其他所有制经济单位从业人员达30.1万人, 比上年末增加0.16万人,占全市城镇单位从业人员的比重由上年的55.4%提高到56.3%。其中:有限责任公司20.63万人,与去年基本持平;股份有限公司4.88万人,增加0.04万人;港澳台和外商投资企业2.54万人,增加0.08万人。
(三)女性就业人数逐年上升。近年来,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提高,就业意识加强。2016年我市城镇单位女性从业人员为17.3万人,占全市总从业人员人数的比重逐年提升,达到 32.3%,比去年提高0.2个百分点。女性就业行业多集中在第三产业中,其中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女性占该行业从业人员比例达到55.5%;教育占48.2%;金融业占53%;住宿和餐饮业67.9%。
三、单位从业人员报酬增长的主要特点
随着我市经济的快速发展,财政收入迅速增长,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效益的不断提高、劳动技术的不断提升,企业职工工资有所增加,全市单位从业人员工资稳步提升。2016年,全市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50768 元,比去年同期增加5785元,增长12.9%,各个行业从业人员工资均呈增长态势。推动工资增长的几点因素:一是全市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为职工工资的提升提供了有力保障;二是随着企业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企业职工的工资水平也有所提升,加之工业园区的不断发展,带动了周围不同行业的快速兴起与发展。三是从2016年7月份起,市县两级行政机关单位(津贴补贴)和事业单位(岗位工资、绩效工资)标准实行全面提高,市级行政单位公车补贴已全部发放到位。平均每人月增资900元左右,增幅均在12%左右,这部分提资拉动全市单位从业人员劳动报酬的增长;四是企业最低职工工资标准的提高也带动了职工工资水平的提升。
(一)第三产业职工收入水平继续保持领先。随着企业经济效益的日益提高,就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三次产业职工收入水平都有不同程度提高。2016年,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平均报酬为39726元,比上年增加13.6%;第二产业从业人员平均报酬为44675元,增长21.2%;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平均报酬为50527元,增长10.7%。第三产业收入水平最高,是第一产业从业人员的1.27倍,是第二产业从业人员的1.13倍。
(二)事业单位从业人员收入水平较高,企业单位从业人员平均工资增幅低于机关事业单位。2016年,全市企业单位从业人员平均报酬为44810元,比上年增长7.3%。事业单位从业人员平均报酬为58596元,比上年增长20.5%。机关单位从业人员平均报酬为50902元,比上年增长14.2%。其他经济单位从业人员平均报酬为54148元,比上年增长20.5%。
(三)从业人员收入差距依然明显。从国民经济行业情况来看,垄断行业和新兴产业职工工资增长较快,而传统产业和技术含量低的产业,职工劳动报酬依然较低,在国民经济19大行业中高于全市从业人员平均劳动报酬的有8个行业,低于全市从业人员平均劳动报酬的有11个行业。处于前3位的行业是:金融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卫生和社会工作。位于收入后三位的行业是:住宿餐饮业、农业、建筑业。最高行业金融业是最低行业住宿餐饮业劳动报酬的2.3倍,最高行业与最低行业收入差距仍然较大。
四、对策建议
(一)继续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扩大就业规模。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就业,加大城乡就业工作力度,统筹规划就业服务网络,做好就业困难人员、大中专毕业生、被征地农民的就业工作。强化政府促进就业的责任体系,加强产业政策与就业政策的协调,实现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
(二)大力发展服务业,拓展劳动就业空间。服务业的发展能创造大量的就业岗位,对我市就业的带动力最强,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其劳动密集程度高,就业弹性也大。因此要继续大力发展以生产性服务为主的服务业,加快我市服务业的对外开放,扩大我市服务业在现代物流、专业市场、星级酒店、休闲旅游等多个行业的招商引资,从而促进我市劳动力的充分就业。
(三)搞好统筹兼顾,完善相关法律法规,逐步缩小行业收入差距。当前行业收入差距依然较大,特别是垄断行业的工资水平偏高,而传统行业、基础产业不仅工资水平偏低,增幅也低,最高行业和最低行业之间差2.3倍。因此,在收入水平整体不断提高的同时,要搞好统筹兼顾。通过完善最低工资制度、工资指导线和劳动力市场等制度,建立最低工资标准与社会经济发展及物价增长的联动机制,激励和推动企业合理提高职工工资水平和福利待遇,逐步缩小行业收入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