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近年来的蓄力发展,衡阳茶产业正在调整中逐步恢复,茶叶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茶叶品牌不断涌现,茶叶市场态势良好。但与此同时,在茶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需引起重视和探讨解决。
一、茶产业发展现状
至2014年底止,全市共有茶园面积5.84万亩,其中采摘面积5.60万亩;茶叶总产量2657吨,其中绿茶产量2293.87吨。创建了南岳云雾茶、绿彤有机茶、塔山山岚茶、江头贡茶、高峰毛尖、岳北大白等品牌,“寿岳”、“烟霞”、“京湘”、“水木芙蓉”4个商标获湖南省著名商标称号。南岳、常宁塔山、衡南宝盖、祁东高峰等茶叶生产基地通过欧盟有机认证。全市现有茶叶生产加工企业27家,其中,有12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家省星级(三星和五星级)休闲农庄,16家茶叶生产专业合作组织。
二、茶产业发展优势
(一)茶叶是祖业。唐代陆羽的《茶经》记载:“茶出山南者,生衡山县山谷,”可见衡阳产茶之历史悠久。衡阳的南岳云雾茶早在初唐时期就是贡茶,后来又有塔山山岚茶和江头贡茶先后加入贡茶行列。如今,南岳云雾茶已成为全省最早的高山有机茶,与贵州贵定、江西庐山、浙江雁荡和普陀所产云雾茶齐名,号称中国五大云雾茶。
(二)地理位置优越。衡阳地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四季分明,光热气候资源丰富,雨水充沛,适合茶树生长。俗话说:高山云雾出好茶,名山名水产名茶。衡阳市南岳衡山、常宁塔山、祁东四明山、衡山九观桥水库等周边地区红黄壤土地面积达二十亩,植被丰富,漫射光照多,土壤有机质丰富,对绿茶生产十分有利,且茶叶乃高效经济作物和绿化作物,茶树上山,不与粮棉争地,有利于可持续发展。
(三)茶产业发展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湖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茶叶产业的发展,2013年省政府下发了《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茶叶产业提质升级的意见》,提出到2020年,全省建300万亩优质茶园,创1000亿元综合产值的目标。2014年,省政府办公厅接着印发了《湖南省茶叶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2014年12月省财政厅下发了《湖南省财政厅关于支持我省茶叶产业发展的意见》,在18个方面提出了支持产业化的政策措施。毫无疑问,衡阳茶产业的发展正面临天时、地利的发展机遇。
三、茶产业发展困境
(一)茶园萎缩,良种少。全市现有茶园面积5.84万亩,主要分布在衡南、衡山、衡东、常宁、祁东、耒阳、南岳7个县市区,而且产区分散,规模较小。现有的茶园亦以老园居多,大多为六、七十年代建立起来的,树龄多为四、五十年,树势严重衰老,品种退化,极大地影响着茶树产量和品质。
(二)茶业品牌多,影响力小。虽然全市茶叶已有14家省级、市级龙头企业,却没有一个叫得响的品牌,更没有可以和铁观音、龙井、碧螺春平分秋色的品牌。一些高档茶品往往以礼品的形式,直接跳过了市场营销,所以市场影响力并不大,相反,由于品牌多,各企业又各自为政,内耗严重,难以形成产业合力,严重制约着我市茶叶市场的拓展。
(三)现有产业问题多,扶持少。从整体而言,茶叶产业的运行基本上处于自生自灭状态。各级财政部门对茶叶生产的支持没有提上工作日程,政府缺乏切实可行的优惠政策来扶持茶产业,导致了茶叶产业的萎缩和弱势。
四、几点建议
(一)搞好规划,做大茶产业。
一是积极兴建培育基地。以南岳岳林、西岭、衡山贯塘、常宁塔山、祁东高峰、衡南宝盖、耒阳江头、衡东白莲等现有基地为重点,规划拓展茶叶种植基地。二是要建立良种茶母本园和优质无性茶苗繁育基地,使全市年出圃茶苗5000万株以上,以满足扩园需求;三是采取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和“公司+专业合作社”的模式,分期分批发展良种茶园,做大茶产业。
(二)整合资源,打响茶品牌。
积极顺应“茶”为国饮的消费潮流,以高山云雾有机茶为主攻方向,以提升茶产品质量为核心,通过政府主导、协会主体、茶企共创,进一步加大营销和促销力度,把云雾茶这一品牌打造成全国乃至世界知名品牌。一是由市茶业协会统一制订标准、宣传策划、产品包装的设计和供应,相关企业以各自不同注册商标标识进行营销。二是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或重点扶持现有龙头企业共创云雾茶品牌;选择几家初制茶厂对其技术与装备改造进行支持,建立配套的名优茶冷藏保鲜库。三是充分发挥雁城茶都和衡阳海通茶叶城的作用,建立连锁经营店及专卖店。
(三)弘扬湖湘文化,做强茶业旅游文化。
湖湘茶文化底蕴深厚,把弘扬茶文化纳入湖湘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如衡阳茶文化与禅文化、寿文化有机融合,使之成为衡阳厚重文化的载体与传播媒介。衡阳市茶业协会要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开展茶事相关活动,利用各种媒体广泛宣传茶叶的保健功能和茶文化的内涵,传播茶文化,普及茶知识,拉动茶消费。把茶产业作为衡阳旅游产业来培育,积极支持茶产业发展与旅游观光茶园和茶艺馆方面的建设,做强茶业旅游文化。
(四)强化政策扶持,做实茶企业。
由于茶产业的发展受自然因素和市场风险的影响较大,政府在政策上应当给予重点支持,做好组织协调和各项服务工作。一是加大政府引导资金的投入,支持生产基地的开发并对加工企业在用地、贷款、税收等方面提供政策优待。二是充分利用社会资金,加强基地建设。搞好土地流转,优化外部环境,明确责权利益,吸引社会资金开发扩大茶叶生产基地。三是广泛动员县市区相关部门整合涉农资金,加大投入,激发茶企业活力,做实茶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