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统计分析 > 统计分析 >
衡阳市规模工业经济效益稳步提升
来源:市统计局    时间:2015-10-22 00:00

 

衡阳市规模工业经济效益稳步提升  

 

面对经济增长动力不足、市场竞争加剧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全市工业系统在“工业强市”战略的引导下,通过强化企业内部管理挖掘增效潜力,保持了经济效益稳步提升的态势。根据第三次经济普查数据测算,2013年全市规模工业企业综合经济效益指数达到347.4%,比第二次经济普查时(2008年,下同)高104.4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提高20.9个百分点。

一、规模工业经济效益基本情况

1.总量规模持续壮大  

资产规模:2013年末,全市1180家规模工业企业法人单位的资产总计为1241.63亿元,是2008年的1.91倍。其中15家大型企业资产占比为34.1%288家中型企业资产占比为31.7%877家小型企业资产占比为34.2%。平均每户企业资产为1.05亿元,比2008年增长52.2%,年平均增长8.8%

营业规模:2013年,全市规模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011.07亿元,是2008年的2.92倍,年平均增长23.9%。其中主营业务收入过50亿元的企业4家,比2008年增加3家;10亿-50亿元的企业12家,比2008年增加5家。这16家企业共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66.20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的22.1%

利润规模:2013年,全市规模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76.27亿元,是2008年的2.37, 年平均增长18.9%。其中大型企业利润总额14.21亿元,中型企业利润总额62.46亿元,小型企业利润总额99.60亿元。亏损面进一步收窄,2013年亏损企业51家,占规模工业企业数的4.3%,比2008年降低1.0个百分点。

衡阳市规模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指标  

指标名称

计量单位

第三次经济普查(2013)

第二次经济普查(2008)

总计

 

总计

 

大型

中型

小型

大型

中型

小型

企业单位数

1180

15

288

877

935

18

68

849

资产总计

亿元

1241.63

423.46

393.24

424.93

650.41

222.84

164.10

263.46

主营业务收入

亿元

3011.07

582.95

952.57

1475.55

1030.19

174.78

183.31

672.10

利润总额

亿元

176.27

14.21

62.46

99.60

74.30

5.07

14.54

54.69

从业人员平均人数

万人

31.64

4.57

14.22

12.85

22.65

3.14

4.41

15.11

就业规模:2013年末,全市规模工业企业从业人员平均人数为31.64万人,与2008年比,新增就业人员8.99万人。中型企业是吸纳就业人员的主体,2013年中型企业从业人员平均人数为14.22万人,占规模工业企业从业人员平均人数的44.9%,占比比2008年提高25.4个百分点。

2.经济结构不断优化  

资本结构:2013年末,全市规模工业企业实收资本为330.39亿元,是2008年的1.95倍。随着企业改制的逐步推进,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占实收资本的比重下降,国家资本占比由二经普时的34.7%下降到17.5%,集体资本占比由二经普时的2.5%下降到0.9%。凭借先进的管理水平、灵活的资本运作方式,法人资本成为企业实收资本的主要构成成分,三经普时法人资本占实收资本的比重为49.1%,比二经普时提高16.9个百分点。

衡阳市规模工业企业实收资本构成状况

指标名称

第三次经济普查(2013)

第二次经济普查(2008)

总量(亿元)

占比(%)

总量(亿元)

占比(%)

实收资本

330.39

100.0

168.94

100.0

国家资本

57.80

17.5

58.62

34.7

集体资本

2.97

0.9

4.23

2.5

法人资本

162.35

49.1

54.48

32.2

个人资本

77.48

23.5

36.27

21.5

港澳台资本

7.36

2.2

9.32

5.5

外商资本

22.43

6.8

6.02

3.6

组织结构:按经济组织类型进行分组,2013年末,全市拥有独资企业134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11.38亿元;合作、合伙企业69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19.07亿元;股份有限公司114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33.65亿元;有限责任公司863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946.96亿元。从三经普数据上看,全市规模工业企业的治理模式基本上采取公司制,即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这两种经济组织类型的企业占全部规模工业企业的比重为82.8%

行业结构:从规模工业主导行业(指主营业务收入占全部规模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超过5%的行业)的变化情况看,全市规模工业的主导行业中传统行业占比逐步下降,新兴行业方兴未艾。2013年末,第二次经济普查时的六个主导行业有三个行业已退出主导行业序列,分别是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四个行业晋升为主导行业,分别是计算机通信电子设备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农副食品加工业和通用设备制造业。其中,计算机通信电子设备制造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05.88亿元,占全部规模工业的比重达到10.2%,比2008年提高9.7个百分点。

衡阳市规模工业企业主导行业变化情况

第三次经济普查(2013)

第二次经济普查(2008)

主导行业名称

企业数()

主营业务收入

主导行业名称

企业数()

主营业务收入

总量(亿元)

占比(%)

总量(亿元)

占比(%)

合计

548

1617.36

53.7

合计

356

572.68

55.6

计算机通信电子设备制造业

23

305.88

10.2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业

82

166.14

16.1

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

71

289.24

9.6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业

15

108.69

10.6

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

113

285.92

9.5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119

100.66

9.8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127

219.19

7.3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49

75.51

7.3

农副食品加工业

80

189.23

6.3

煤炭开采和洗选业

74

68.2

6.6

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

59

175.98

5.8

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

17

53.48

5.2

通用设备制造业

75

151.92

5.0

 

 

 

 

3.综合效益稳步提升。根据第三次经济普查数据测算,2013年全市规模工业企业综合经济效益指数达到347.4%,比第二次经济普查时高104.4个百分点。与第二次经济普查时比,综合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六大正指标四升两降,一个逆指标下降,呈现出以下五个特点:

管理水平提高:总资产贡献率反映企业全部资产的获利能力,是企业管理水平和经营业绩的集中体现,也是评价和考核企业盈利能力的核心指标。2013年末,全市规模工业企业总资产贡献率为26.2%,比2008年提高2.7个百分点。

经营风险下降:资产负债率既反映企业经营风险的大小,又反映企业利用债权人提供的资金从事经营活动的能力。2013年末,全市规模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为57.8%,比2008年低4.1个百分点。57.8%的资产负债率是一个比较理想的经营风险控制点位,因为资产负债率过高容易导致债务危机,过低又会让自有资金承担太多的风险。

投入效果明显:从投入效果看,劳动力、资金的投入效果较好,而原材料等成本费用要素的投入效果有待提高。一是劳动投入效果。2013年末,全市规模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为28.4万元/人,比2008年提高14.9万元/人。二是资金投入效果。2013年末,全市规模工业企业流动资产周转率为6.26/年,比2008年加快1.79/年。三是成本费用投入效果。2013年末,全市规模工业企业成本费用利润率6.3%,比2008年下降1.79个百分点。

产销衔接理想:产品销售率反映工业产品已实现销售的程度,是分析工业产品满足社会需求的重要指标。2013年末,全市规模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为99.4%,比2008年提高0.3个百分点。

发展能力有待提升:资本保值增值率反映企业净资产的变动状况,是企业发展能力的集中体现。2013年末,全市规模工业企业资本保值增值率114.6%,比2008年下降18.4个百分点。

衡阳市规模工业企业综合经济效益指数

指标名称

计量单位

第三次经济普查(2013)

第二次经济普查(2008)

综合指数

%

347.4

243.0

总资产贡献率

%

26.2

23.5

资本保值增值率

%

114.6

133.0

资产负债率

%

57.8

61.9

流动资产周转率

/

6.26

4.47

成本费用利润率

%

6.3

8.09

全员劳动生产率

万元/

28.4

13.5

产品销售率

%

99.4

99.1

二、经济效益中值得关注的问题

虽然全市规模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总体上比第二次经济普查时要好,但也存在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诸如利润集中在一些少数行业、期间费用过高、利润率下降、流动资金占用过大,小型企业创新能力不足。

1.规模工业利润主要集中在少数行业。2013年,全市规模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76.27亿元,但这些利润主要集中于少数几个行业。

从总量上看,利润总额超过10亿元的行业共有8个,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15.40亿元,煤炭开采和洗选业14.92亿元,非金属矿物制品业13.62亿元,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12.55亿元,农副食品加工业11.90亿元,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11.76亿元,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10.56亿元,通用设备制造业10.59亿元。这八个行业共实现利润101.30亿元,占全部规模工业企业利润总额的57.5%

从利润率看,利润率超过10%的行业集中在以下6个行业,燃气生产和供应业利润率为19.6%,化学纤维制造业利润率为18.2%,石油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利润率为14.1%,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利润率为12.7%,烟草制品业利润率为12.2%,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利润率为11.0%

从户均利润看,全市规模工业企业平均每家企业实现的利润为1493.8万元。而户均利润超过5000万元的行业只有3个,分别是燃气生产和供应业户均利润为6567万元,石油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户均利润为6100万元,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户均利润为5113万元。

2.流动资金占用较大。一是货款回笼较慢。2013年,全市规模工业企业应收账款101.98亿元,占流动资产的比重为21.1%,这一比例在不同的行业差别很大,行业竞争的激烈程度导致资金的回收难度加大,如汽车制造业的应收账款占流动资产的比例为28.8%,由于全市汽车制造业企业主要是零部件企业,在行业中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竞争力不强。通用设备制造业应收账款占流动资产的比例为36.2%,主要是因为行业内的大企业销售时收到的承兑汇票太多,承兑期较长。二是库存比例较高。2013年,全市规模工业企业存货达121.19亿元,占流动资产的比重为25.1%。其中存货量最高的行业是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业,存货额达到22.93亿元,占流动资产的比重为51.7%,占用了企业过多的流动资金。

3.期间费用过高导致利润率下降。2013年,全市规模工业企业的主营业务利润率为5.9%,比2008年降低1.3个百分点;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三项费用(指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三项期间费用)为13.1元,比2008年提高3.3元;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成本为79.5元,比2008年提高0.2元。从收入、成本、费用、利润之间的关系可以看出,期间费用支出的大幅提高导致企业利润空间收窄。

4.小型企业创新能力不强。全市拥有3个国家级、28个省级技术中心,但这些技术中心都集中在大中型企业。2013年,全市规模工业企业研发经费12.80亿元,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达到0.43%。而小型企业的研发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只有0.07%,比大中型企业低0.36个百分点。小型企业研发人员占从业人员的比重仅为0.51%,比大中型企业低1.89个百分点。

三、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探索

在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下,目前工业发展的环境发生了一系列变化,积极主动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变发展方式,探索工业经济提质增效的路径成为当务之急。

1.加快产业集聚进程,培育整体优势。2013年全市规模工业七大主导行业在全省的区位熵分布情况看,计算机通信电子设备制造业的区位熵为2.17,居七大主导行业之首;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的区位熵分别为1.491.25;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的区位熵略高于1,农副食品加工业的区位熵只有0.84。产业区位熵的计算结果表明,全市计算机通信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在全省来说具有一定的规模优势,专业化程度较高。因此,优先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应当成为全市加快产业集聚进程的首选。并且,这两个行业的利润总额均超过10亿元,更有利于拉升规模工业整体经济效益。

2.推进产业升级转型,提升产业层次。低层次的产业体系由于资产设备陈旧、资源综合利用程度低且环境治理成本高,市场前景暗淡,经济效益低下。通过市场创新,转向产业链的较高层次,是提高产业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之一。

一是抢占新兴产业竞争高地。充分发挥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这一金字招牌,把承接产业转移与产业升级结合起来,特别是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更要积极围绕“中国制造2025”发展战略,加快布局,努力提升新兴产业在工业经济中的比重,抢占新兴产业和新业态竞争高地。

二是依靠科技进步提升产业层次。围绕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需求,发挥政府在前沿性重大项目、共性技术项目的组织和带动作用,依托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智力支撑,搭建企业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创新技术合作平台。同时,也要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加快培育和发展具有持续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

三是通过节能降耗提高企业效益。全市规模工业的主导行业中有三个行业属于高耗能行业,虽然利润总量较大,但利润率相对较低,因此,要提高这些行业的产业层次和经济效益,需要加大节能降耗力度,向环保节能型产业转变。

3.创新发展模式,提高经济效益

在新常态下,当前经济增长处于由高速转为中速的转换期,衡阳工业经济需要寻找新的增长动力,这就是要进一步强化创新驱动发展,提高经济效益。

一是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是与制造业直接相关的配套服务业,贯穿于企业生产的上游、中游和下游诸环节中,是二三产业加速融合的关键环节。因此,加快以商业模式变革推动企业生产经营模式的战略转型。促进建立在专业化分工基础上的生产外包、现代物流、技术咨询、商务服务和金融服务等辅助服务,形成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更加紧密的联动关系,不断降低企业交易费用,促进生产专业化和产品质量、售后服务的改进,为提高工业生产率和经济效益创造条件。

二是创新营销策略。网络化时代消费者对需求越来越具有个性化,对价格的敏感性也进一步增强。面对营销环境的这些新变化,企业需要树立全新的营销观念,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计划,制定新的营销策略,才能以强大的优势占领市场,为企业的经济效益提供保障。

三是实施名牌策略。以名牌产品建设为突破口,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竞争优势的企业,逐步扩大衡阳产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在实施名牌策略的同时,要坚持“择优扶强、重点扶持” 的原则,把实施名牌战略同全市产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帮助企业做大做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从而不断推动衡阳制造向衡阳创造转变。

 

                      撰稿:蒋 

主办:衡阳市统计信息网 衡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地址:衡阳市解放大道16号市政府办公大楼10楼
联系电话:0734-8857855 信访举报电话:12388  邮编:421001 网站地图
网站标识码:4304000038    承办:衡阳市数据局